APP下载

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

2014-09-25陈亮

检察风云 2014年18期
关键词:北洋水师谋略北洋

摘/陈亮

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

摘/陈亮

甲午殇思,不仅仅是为了让每一位中国人都牢记国耻;甲午殇思,更是为了规划如今的复兴蓝图。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鸦片战争之后,国人皆知西方专恃坚船利炮,无坚船利炮要割地赔款。北洋成军,船不可谓不坚,炮不可谓不利,为什么反而更大规模地割地赔款?巨额军饷堆砌起来的海军不能一战,原因何在?

从失败一刻起,当事者就开始诿过别人,洗刷自己。丁汝昌曾向李鸿章报告说,“若非‘济远’‘广甲’相继遁逃,牵乱全队,必可大获全胜”,战败就因个别将领的怯懦逃跑。李鸿章则间接诿过于清廷:“平时请款辄驳诘,临时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这是最早的经费不足失败论者。

清廷则将责难集中在李鸿章身上:“满朝文武,均议李鸿章应负陆海军战败之全责,并令拔去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以为李鸿章只知避战保船,导致战败。

这些观点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不妨提出几种假设。

假设一: 北洋水师皆有邓世昌之勇,如何?

自从战争与人类社会相伴以来,还没有哪一种力量像海军这样,尤其检验一支军队的整体实力。也没有哪一种兵器像军舰这样,每一个战斗动作的质量都是全体成员战斗动作质量的总和。同治年间有人仔细观察过西方海军的训练:“……每船数百人, 终日寂然无声。所派在船分段巡查者, 持枪往来,足无停趾。不但无故无一登岸者,即在船亦无酣嬉高卧之人。枪炮、器械、绳索、什物, 不惜厚费, 必新必坚, 终日淬砺, 如待敌至……”真正的战斗力,只有这样产生于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训练、严谨的作风形成的整体合力。一支平素疏于训练却精于应付的舰队,战时无论怎样英勇,也难整合成整体合力。

假设二: 北洋水师经费充足,多添快船快炮,如何?

持这样想法的人,仍以为北洋舰队败于装备性能,败于经费不足。同是主力舰,只备有一二枚主炮实弹去作战的海军,给它再强的兵器也归于无用。同是鱼雷艇,我方管带王平、蔡廷干冒死率艇冲出港外争相逃命、丢脸地毁灭之时,日方艇长铃木贯太郎却冒死率艇冲入港内,创下了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其中的差距,不是船速炮速所能弥补的。单就军事来说, 甲午海战中最令人铭心刻骨的结局,莫过于庞大的北洋海军舰队整体覆灭的同时,对方舰队竟然一艘未沉。就此一点, 任何经费短绌方面的探索、船速炮速方面的考证,在残酷事实面前成了苍白无力的开脱。

假设三: 北洋水师多运用谋略,少去死打硬拼,又如何?

北洋海军自始至终都在失败地运用谋略。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手法贯穿战争始终。外交上他殚精竭虑地疏通英、俄、德,妄图用他们钳制日本;在军事上更费尽心思,增援朝鲜的运兵船雇佣英轮“高升”号,以为日舰不敢开炮。北洋舰队总教习用汉纳根、马格禄,都并非海军出身,李鸿章考虑这样既争取英、德两大国关照,又不致将舰队指挥权落入外人之手。思虑、算计不可谓不深,但现代战争从头到尾是实力的较量,包括兵力、兵器,更包括人的勇气、意志、素质。以心术支撑的谋略哪怕再高再深,在实力冲撞面前不过是画饼充饥。

甲午之败,腐败使然。从慈禧、光绪到奕譞、李鸿章、翁同龢,再至丁汝昌、刘步蟾等人,可以算一下,在日本联合舰队开炮之前,有多少人参加了埋葬这支舰队的工作?他们有的是海军筹建者,为此上下呼吁,四处奔走;有的则是舰队指挥者和战斗参加者,最终随战舰的沉没而自杀身亡;有的至今仍然受到我们的尊敬。他们的悲剧何尝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在政治腐败、军纪废弛的社会环境中,一切都因循往复,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锁链: 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了它。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互为牺牲品。

对当今的军人来说,一个再大不过的教训就是: 武器本身并不是战斗力,哪怕是再先进的武器。任何武器的效用,必须通过人及其组织去实现。从这一点上来说,北洋海军的失败实属必然。

——金一南

栏目主持人: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北洋水师谋略北洋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北洋水师那些事
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探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从北洋水师看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
北洋水师那些事儿
毛泽东在反“围剿”中的军事信息谋略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谋略运用及其启示
北洋六镇
中国古代兵家谋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