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学生,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2014-09-22陈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知识点

陈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体现。立足学生主体,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引导让其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一、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根本就不喜欢化学”,这是很多高中生共同的心声。从学生的感慨中可知,学生并不是学不好化学,而是对化学学习没有兴趣,故而学习也就较为消极,学习效率自然不高。要培养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的个人魅力必不可少,教学情境也是重要因素。

1.以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和知识传授的关系,而是建立在人际交往基础上的师生互动关系,也正是因此,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学生因喜欢某个学科的教师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的现象。要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化学,就需以教师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学生。而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化学知识,还要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尤其要注重在课堂中多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2.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中,教师以多媒体呈现情境“若干神秘‘水雷惊现珠江”后,提出问题:“金属桶内装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从生活实际现象来引入新知,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推动了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在课堂中发现,很多学生学习努力,但学习效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只会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从而不会应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接受走向主动学习,而这可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如在“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布置任务:依据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价键规律,拼成分子式符合C4H10的结构并制作分子结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合作中主动探究“结构”的概念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2.变机械记忆为主动构建

变机械记忆为主动构建,就是要让学生摆脱思维的束缚,主动去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问题引导,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4个灯泡的亮度(在4只相同的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0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HCl、NaOH、NH3·H2O、CH3COOH溶液。接通电源,观察四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即灯泡的亮度),然后分析原因,在分析过程中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进而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量更多,知识更为复杂,而一些高中生在初中向高中过渡的过程中,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出现上课听不懂、课后作业完成不了的现象。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构知识的环节。想让预习更加有效,首先要让学生把握住当次预习的主要内容。如在“钠、镁及其化合物”的预习过程中,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钠与氧气、氯气、水反应的实验现象以及有关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基本知识点,预习中需初步理解相应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这样,当学生根据主要知识点进行预习后,教师再实施引导效果才会更好。

2.引导学生学会复习

同样,复习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只会埋头做题而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进行复习,其效果自然不佳。复习其实是一个查缺补漏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对还没有理解的知识进行重建。为此,复习就需立足教材,从知识点出发。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去解读教材,把握教材中知识点间的联系性,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整理出复习提纲,尤其是针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要采用强化训练、逐个突破的方式进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学生这一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构建知识,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责任编辑罗艳)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化学知识点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G20 的知识点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