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
——以吉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为例

2014-09-18吴伊静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量表运动员

吴伊静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运动员”作为一种职业,显然与社会上诸多职业有所不同[1]。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几年甚至十几年从事着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每天生活空间较为有限,常常被伤病所困扰,优胜劣汰已成为这一职业的显著特点。与此同时,这一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社会的认同与人们的期望带给职业运动员巨大的心理压力,焦虑情绪的存在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和耗竭的状态,主要由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构成[2,3]。“运动员”作为社会职业中的一种,同样存在着“倦怠”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生理/情感枯竭、运动贬值和运动成绩下降等方面。职业倦怠是运动员运动生涯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正常但却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对职业运动员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如导致比赛动机缺乏、训练积极性减退、运动成绩下降、过早退役等,职业倦怠感若不能及时的缓解和消除,势必使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发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对国家竞技人才的培养有所影响。鉴于此,加强运动员职业倦怠的调查及心理干预措施的研究势在必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优秀散打运动员是指吉林省内运动等级达到国家二级或以上级别(包括一级、运动健将)且目前正在从事散打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共计56人,其中男26人,女3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采用张力为、毛志雄主编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中《职业倦怠量表》[4]、《运动员疲劳量表》、《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共向56名散打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全部收回,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其中《职业倦怠量表》适用于各种职业倦怠的测量[5],主要涉及成就感、躯体化、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消极怠工5个公共因子的测量,重测信度为0.728 ,分半信度为0.835;《运动员疲劳问卷》,作者Raedeke和Smith所涉及的三因素的重测信度均高于0.86;《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作者张力为,毛志雄,量表信度为0.75,该量表作为运动员心理健康指标之一,具有诊断价值。

1.2.2 访谈法

通过观察、访谈、叙事等研究方法对运动员倦怠的行为表现进行研究,建立运动员倦怠的行为指标体系,利用行为指标体系与心理指标体系相结合对运动员倦怠进行诊断,这将进一步提高运动员倦怠诊断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吉林省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掌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2.1.1 吉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现状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职业倦怠量表》的调查中,13人存在高度倦怠、17人存在中度倦怠,16人轻度倦怠(表1),具体表现为:个人目前的成就感低,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压力较大,焦虑情绪严重;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有一定强迫倾向;兴趣丧失,冷漠状态突出;

表1 吉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程度

2.1.2 吉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因素分析

《运动员疲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情绪/体力耗竭问题的检出率64.2%、运动负评价检查率50%、成就感降低检出率37.5%。《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调查结果显示,有4人的测试结果的满意度较高,42人的满意度较低,可见被试群体身心疲劳的人数较多,运动训练的满意度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群体倦怠感较为突出。

表2 吉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因素分析

2.2 职业倦怠产生原因分析

运动员作为职业之一其倦怠的产生与其它职业一样有着诸多共同点,即所谓的“共性”原因,如:工作程序过于枯燥、工作环境过于熟悉缺乏新意、劳动付出与所得报酬相差悬殊、理想与现实差距大、缺少激励机制、没有发展空间等等,这都会导致运动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运动领域的运动员其倦怠水平及产生倦怠的原因又具有特殊性[6]。散打运动员作为职业不是终身的,运动员在退役以及寻求新职业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频多,加之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工作的严重不足,导致大多数运动员过早的出现倦怠情绪。

2.2.1 以往训练比赛中的不良情绪体验

在运动职业生涯中运动员不良情绪体验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尤为重要。这种体验多来源于比赛的意外失败、比赛裁判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紧张以及运动损伤或病痛等[7]。特别是在运动员伤病长期无法恢复的情况下,日常的比赛和常规训练受到影响,运动成绩下降,自我认同感、成就感下降,焦虑情绪体验随之产生,原有的训练和比赛兴趣难以保持。

2.2.2 社会期望值过高心理压力大

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运动员更多时候不是社会的服务者,而是在特定环境下接受国家、教练、家庭甚至更多人的服务,目的在于要最大限度的去创造精神财富,以此满足团队期望,实现个人需要。在这种情景下,运动员必将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压力不仅来自团队、家庭和个人,还有社会的期望和舆论等方面。

2.2.3 运动员退役后职业规划不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的衰退和竞技能力的下降,每一个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必然有一天要结束。在这种可预见的结果之下,绝大多数运动员都会为退役后的生存发展感到担忧。目前我国大多数运动员从小就开始体育训练,这导致绝大部分运动员文化基础和就业技能薄弱,在就业大战中并不占优势,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能力欠缺,自信心不足。近几年虽然关于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国家已经有了相关政策,但还不够完善[8]。从文件的制订下发到地方政府机关的执行各个环节还有待磨合,运动员退役之后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等问题一时间难以解决,运动员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之一,甚至个别运动员对退役后的就业问题产生恐慌心理。

3 吉林省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的心理干预方案

并不是所有的散打运动员都会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对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的心理干预,应坚持防疏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预防工作面向全体,疏导工作兼顾个别。

3.1 建立完善散打运动员心理状态测评监控体系

散打教练员要充分认识到,散打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好与坏对其职业的影响十分重要。建立散打运动员心理倦怠测评体系,应不断完善相关心理状态测评及监控体系,这是开展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干预的基础及保障。将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的测评与周期训练计划相结合,定期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测评,建立运动员心理状况跟踪档案,及早发现运动员的异常心理,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3.2 利用生物反馈训练,缓解散打运动员生理疲劳

生理疲劳与心理倦怠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散打训练中要检查生物反馈训练日常化,通过生物反馈仪,测定神经—肌肉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和异常状况,将运动员生理和心理指标量化,再通过学习与控制生物反馈仪所提供的外部反馈信号,使散打运动员学会自我调节内部心理生理变化,达到预防和缓解身体疲劳与心理压力的目的。

3.3 强化散打运动员目标设置训练

运动目标的设置与运动员动机、成绩以及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关系。实践证明,运动以及比赛中合理目标的设置可以集中人的能量,激发、引导和组织运动员的活动,是竞技行为的重要推动与指导力量。散打运动中的目标设置训练,即要坚持目标长短与难易程度的结合,又要坚持行为目标与结果目标的兼顾,引导散打运动员设置具有诱因性质的长(短)期目标,其中短期目标的实现可以增强散打运动员的自我观念和自尊水平,促进长期运动动机的形成。教练员在充分了解散打运动员目标设置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运动员为达到的预期目标而努力的行为给予支持和帮助,消除运动员的矛盾心理和不安情绪[9]。面对预期目标的失败,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对比赛进行正确归因以及客观的评价,鼓励运动员面对失败、勇于承认失败,放下消极情绪,积极面对未来比赛。

3.4 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提高压力抵御能力

认知—行为干预是把表象和放松连接成一种综合性的措施方法,其中压力预防训练其效能表现在:可以减轻焦虑,改善不良情绪,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质量,增加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渐进放松、认知重建、自我训练等方法,抵御运动员在想象、角色扮演、现实情境中接触体验的压力感,并从中不断的以放松和调整认知结构应对不断增强的压力威胁,使运动员从练习中学到应对的策略[10]。压力控制训练,强调培养对运动对递增压力的控制力,其主要方法也是通过想象高压力的情景来达到练习控制力的能力。如下图所示:

吉林省散打运动员心理压力预防训练流程图

3.5 开展以人为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人本主义思想是心理咨询领域中重要的应用理论之一,因此在散打运动员中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来缓解职业倦怠感也应遵循这一理论。以人为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强调以散打运动员为中心,注重其作为人的价值,同时兼顾散打运动员独立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注重运动员的主观性,理解和尊重运动员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需要与感受,通过散打运动员自己的经验和咨询者的经验,结合理解、共情、积极关注、真诚等心理咨询技巧,帮助散打运动员实现个人成长与完善。与此同时,结合在散打运动员的心理倦怠干预中,应结合队员的性格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比如围绕散打运动员的自我认知和探索、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信心训练、退役后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运动员在互动体验、情感交流和讨论中反思,拓宽心灵空间,感悟成长。

4 结语

散打运动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并非偶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建立和完善散打运动员心理状态测评监控体系,能对运动员职业倦怠及其它心理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测和预防。通过生物反馈、目标设置训练等手段,达到提高散打运动员应对压力的抵御能力。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和在运动员中开展以人为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缓解散打运动员的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优化心理品质,增强散打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心理倦怠感,最终实现预防结合干预,有效促进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发展以及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岩.我国射击与射箭运动发展中的热点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4(4):53-56.

[2] 胡桂英,许百华.优秀运动员压力、职业倦怠和退役意向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93-95.

[3] Maslach C,Jackson 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Journal of Occupat ional Behavior,1981(2):99-113.

[4]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96-198.

[5] 陈作松, 周爱光.运动员倦怠的测量、模型与预测变量[J].体育与科学,2008,29(2): 12- 15.

[6] 陈作松,周爱光.运动员倦怠的研究评价[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8):68-71.

[7] 邢淑芬,俞国良,王良玉.关于运动员倦怠的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7(4):59-61.

[8] 黄志剑.优秀运动员的职业变迁与人生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2-53.

[9] 吴桂娴.竞技体育中心理因素成因及最佳心理状态的培养[J]. 科技信息, 2009(36):566-567.

[10] 何尔清.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初探[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41-4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量表运动员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