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青奥会促进江苏青少年体育发展DPSIR模型研究

2014-09-13,,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青奥会江苏省青少年

,,

(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南京青奥会促进江苏青少年体育发展DPSIR模型研究

张矛矛,安小光,彭晶

(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运用DPSIR模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南京青奥会促进江苏青少年体育发展进行研究。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分析南京青奥会对江苏青少年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建立南京青奥会促进江苏青少年体育发展DPSIR模型,希望能对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有所促进。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江苏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全面更好地发展,以达到青奥、教育、体育多赢的目的。

南京青奥会; 青少年体育发展; DPSIR模型

2010 年2月10 日, 国际奥委会在温哥华召开第122 次全会, 中国南京成功获得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承办权[1]。这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18个月之后,国际奥委会再次青睐中国。青奥会(The Youth Olympic Games, YOG)是一项专为年轻人设立的体育赛事,揉和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并将为推进这些领域与奥运会的共同发展而扮演着一个催化剂的作用[2]。它的设想是“Olympic By Youth,Olympic For Youth”,也就是说要在广大青少年中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并使这种理念融化成为青少年的共同理想;引导和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榜样,在参与、交流、互动、共享的氛围中愉快地成长。

目前,国内外关于青奥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青奥会目标、理念的研究以及对其教育文化意义的研究上,并在此基础上在全国推进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并举行一系列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DPSIR分析法,对南京青奥会对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促进体系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江苏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全面更好地发展,以达到青奥、教育、体育多赢的目的。

1 DPSIR模型

DPSIR 概念模型最初是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在1993 年提出,最初主要在环境分析领域使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s-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DPSIR)模型,是欧洲环境局(EEA)综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的优点而建立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管理模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揭示环境与经济的因果关系并有效整合资源、发展、环境与人类健康[3]。该模型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是作为衡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指标体系而开发出来的,它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待人和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它将表征一个自然系统的评价指标分成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一种类型的指标,每类指标又分为若干指标项,这5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4]。

图1 DPSIR模型

在DPSIR 概念模型中,“驱动力”(Driving Force) 是指造成环境变化的外在动力;“压力”(Pressure) 是指环境变化的内在压力因子;“状态”(State) 是指环境在上述压力下所处的状况;“影响”(Impact) 是指外在压力对现状造成的影响;“响应”(Response)过程表明人们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对策和制定的积极政策。DPSIR模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揭示外在影响、自身状态和采取措施三者之间的有效联系。

DPSIR模型分析法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承接国际奥委会《北京奥运会总体影响分析(OGGI)》课题时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并选取了国际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AISTS)研究并得出的145个指标,其中社会文化指标58个,经济指标48个,环境指标39个,对北京奥运会对从申奥成功到奥运会结束后两年的整体影响进行评价分析,并在2009年底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最终报告[5]。

2 南京青奥会DPSIR模型分析

本研究采用DPSIR分析法,对南京青奥会对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促进体系进行研究,整体思路如图2所示。

2.1 驱动力(Driving Force)

“驱动力”(Driving Force) 是指造成环境变化的外在动力,而造成江苏青少年体育发展变化的外在动力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青奥会是国际奥委会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项目,旨在聚集世界范围内所有具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以组织一项具有高竞技水平的赛事;此外,在奥林匹克精神方面成为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让青少年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新的活力[6]。

青奥会和奥运会同属于奥林匹克运动体系,共享着同一个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主义与奥林匹克精神。他们有相同的思想体系和组织体系,遵循着公平竞争、重在参与、文化交流等思想;但是青奥会有着自身的特色,它崇尚竞争却强调文化教育、它简朴却更加丰富 ,而这些理念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青奥会的活动体系上。所以在“驱动力”的分析上,我们要着重考虑,在青奥会的理念下活动体系的具体设置,它主要包括以下4个部分:青奥会赛会活动、大众体育活动、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商业运作活动(见图3)。

2.2 压力(Pressure)

“压力”(Pressure) 是指环境变化的内在压力因子,江苏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是江苏体育自身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即“十二五”规划。

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攻坚阶段。我们将要建设的体育强省是:以增强全省人民体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根本目标,实现体育的生活化、社会化,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以及城乡、区域体育协调发展,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体育发展与全省“两个率先”相适应,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作出积极贡献[7]。江苏体育发展的方向是大力建设体育强省,而江苏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证实和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增强学生体质;2)将体育融入生活,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3)体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于是,紧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繁荣青少年体育活动和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两大主线,更加注重青少年身体素质增强和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教体融合和十八届省运会竞赛环境优化,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抢抓机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狠抓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努力促进江苏青少年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8]。

2.3 状态(State)

“状态”(State) 是指环境在上述压力下所处的状况,即指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状。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刘彤在总结2011年全省青少年工作时指出:过去的一年,全省各地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主线,较好地实现了3个转变:一是思想认识上的转变。顺利实现了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认识转变和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由重金牌向重人才的认识转变;二是工作方式上的转变。顺利实现了体校办学模式由封闭式办学向以教体融合为载体的开放式办学转变、省级竞赛操作模式由集中管理向公开透明转变、业余训练模式由规模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三是工作作风上的转变,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理念,形成了更加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9]。

图2 南京青奥会对江苏省青少年体育促进作用DPSIR模型

图3 青奥会活动体系

但是,目前我省青少年体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2.3.1 身体素质

从1985年起,我国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整体下降。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与此同时肥胖率、近视率却居高不下。2005年学生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学生中近视率2005年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76%,大学生为83%[10]1-16。而江苏省的情况也是如此。共青团江苏省委通过对13个城市问卷调查,发布的《江苏省大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蓝皮书》显示,江苏青少年普遍存在“亚健康”的问题,比如压力大、体质差、情绪化等。在1 785个被调查高中学生中,80.3%处于“亚健康”状态,绝大多数出现过眩晕、头疼、失眠、多梦、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等身体不良症状。其中,曾经出现过头疼的学生高达66.1%。可见,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堪忧。体质情况与体育参与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显示,一周内,只有28.4%的受试生参与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天数达4天以上,有71.6%的学生根本不参与或极少参与体育锻炼。

2.3.2 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群众体育有较强的引导作用,江苏省一向重视青少年各项比赛开展,仅2009年,就举行省级赛事98项。但是江苏省竞技体育的开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资金投入主要依赖政府拨款,渠道单一;专业队学训矛盾突出,学生文化水平低,就业压力大;项目设置有待调整;教练员素质参差不齐,训练科学化程度欠缺;人才交流和赛事交流较为有限;竞技体育和健身运动脱轨,形式大于实际。少年儿童是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其对于体育的认知态度、技术水平、训练方式直接决定了江苏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2.3.3 体育产业

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的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市场的细分、目标受众的细化,青少年体育用品、服务在体育产业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但是目前江苏省体育产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整体规模有待提高、专业性亟待加强、竞争力不够,体育中介市场严重欠缺等问题。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体质亟待提高,体育意识亟待加强;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任务艰巨;体育产业改革发展迅速但发展机制不完善。由此可见,江苏省体育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2.4 影响(Impact)

“影响”是指外在压力对现状造成的影响,即南京青奥会对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影响。国际奥委会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创办了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丰富了奥林匹克运动体系,更是凸显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和文化功能,充分体现了其对于青少年的重视,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营造参与、互动和共享的青奥氛围,促进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南京青奥会必将促进江苏省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4.1 内化于心。青奥会与奥运会的理念其实存在很大的不同。与奥运会的竞技性和金牌梦想所不同,青奥会实际上是一个重在参与、调动青年积极性、鼓励青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事件。如国际奥委会所说,青奥会不是小型奥运会,青奥会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理想的奥林匹克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对奥林匹克价值有切身的体会,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道德标准[10]56-57,并将这种标准内化于心。比如,在青奥会的氛围中,培养青年人良好的运动修养、价值理念和竞争原则。教会他们如何在无歧视的、广泛的运动中实现卓越、友谊和尊重;告诉青少年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心理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如何承担社会人应尽的责任;教育青少年远离不良的运动方式及不道德的运动行为,比如滥用药物,过度训练等;同时积极倡导全世界的青少年利用青奥会的平台,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享受青奥会的快乐和难得的交流机会。因此, 与奥运会单纯的观看性行为不同,青奥会应该突出参与、体验和互动。另外青奥会节俭办赛、不以金牌为目的等的理念和“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都应该遵循,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切实推进江苏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2.4.2 固化于制。要从根本上保障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迫在眉睫。比如青奥会筹备期间,2010年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草案)》,规定: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必须向学生开放;学校不得削减或者挤占体育课时,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练习,并以室外活动为主。提供人才保障鼓励学校配专职体育教师,并保障体育老师的权益。

2.4.3 外化于行。有了理念的创新、政策法规的约束,最关键的要用实际行动去落实。要充分抓住2014第二届青奥会这个历史机遇,切实有效地让体育运动与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相融合,让孩子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塑造青少年完善的人格,改变社会对于体育的无知和无视。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定期为学生举办运动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举办综合性或者专项性学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省运动会青少年部、高校部比赛,定期举办省中学生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学校应当每年召开以田径项目为主的春、秋季运动会或者体育文化节;将阳光体育运动真正推进下去;并加大不同学校、不同城市、不同省份、不同国家及不同文化之间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交流与合作等。

2.5 响应(Response)

“响应”(Response) 过程表明人们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对策和制定的积极政策,即以青奥会促进江苏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对策。

江苏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江海林在解读《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时指出,省体育局在“十二五”期间对于青少年体育发展采取的对策有:一是深入开展“送体育进校园活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办好每年一次的江苏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二是进一步创新和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培养学生专项体育兴趣和技能,积极推广校园足球、“冬季三项”等体育项目,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三是配合教育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加快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7]。

3 建议

鉴于此,笔者提出以青奥会促进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江苏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3.1 立足本身,重视借鉴。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借鉴吸收北京奥运会、第一届新加坡青奥会、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的经验,发扬本土特色,办好第二届南京青奥会。

3.2 重视并利用青少年自身性格特点。青少年应具备的良好性格特征包括了独立、自信、坚韧、自制、合群[11]。我们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这些性格特点,举办相应的活动,既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兴趣,也可以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性格。比如,青少年喜欢崇拜偶像,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我们可以召开一些体育明星交流会,这必然会对青少年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偶像的带动及中肯的建议,应该会激发很多青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3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离不开政策的引导,要真正实行和推广“ 阳光体育” 活动也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学校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力度 ,在家长中要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12]。因此,只有依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3.4 自我完善与交流合作相结合。青少年体育在自我完善的同时,要重视交流合作,开展“同心结”交流活动,通过积极主动地与全世界的青少年交朋友,扩大中小学校的国际交流途径,鼓励教师和学生与结对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共同学习对方的自然地理、社会风俗和历史文化,拓展青少年的国际视野,推进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13],从而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全面发展。

3.5 体育、教育、文化相融合。青奥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文化教育特色,青奥会的赛场不能仅仅是竞技的对抗,更应该搭建教育的平台,让青少年在体育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学会公平竞争、努力拼搏、积极合作,尊重不同的文化,并能承受失败的磨砺。同时我们也要加快实现从教体结合向教体融合的转变,切实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3.6 日常活动与重点活动相交叉。开展日常活动要与当年举办的赛事相结合,或根据当年举办的重大赛事开展一系列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做到日常活动与重点活动相交叉。

3.7 赛前、赛时、赛后相贯通。在青奥会举办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奠定基础;举办期间,开展大量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加深他们对竞技比赛的认知,提升他们对于比赛的关注度;赛时,要结合比赛的内容和赛场上千变万化的情况,给予青少年全面的讲解和正确的引导,于是赛场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有肢体的较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不仅仅有胜利的光环,更有奋斗的荣耀;不仅要做赛事的观众,更要激发青少年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验体育的快乐。赛后要注意延续青奥会的影响,建立一些主题公园、教育基地等等,让青奥会永远留在青少年的心中,真正做到赛前、赛时、赛后相贯通。

3.8 以身体锻炼促进四维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所以说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因此我们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要达到身体健康,还要锻炼自身的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培养,真正促进四维健康。

3.9 以青少年运动带动全社会健康。在开展青少年运动、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发展群众性的全民健身运动, 满足社会各阶层对体育项目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 促进群众体育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起来。承办青奥会将给南京市全民健身带来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挈机[14]。

3.10 以青奥会为契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青少年中的开展。可以在青奥会期间,由各地青少年轮流策划主持,世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品尝各国美食、展示各国传统体育项目及民俗活动,在体验不同文化的同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青少年中的开展。

4 结语

通过利用DPSIR模型,选取影响因子和促进指标,构建促进体系进行分析,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4个维度,细分指标,全面研究青奥会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了青奥会对江苏青少年体育产生影响的具体方面并给出了相关的对策。

[1]王成,田雨普.论青奥会的创新、使命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2):12-15.

[2]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29504.

[3]邵超峰,鞠美庭.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10):95-99.

[4]熊鸿斌,刘进. DPSIR模型在安徽省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3):306-309.

[5]北京奥运会整体影响研究(OGGI)[R].国际奥委会内部报告.

[6]杜小伟. 南京青奥会契机下的青少年人文教育[J]. 浙江体育科学,2011(5):18-25.

[7]江苏体育发展 “十二五”规划.[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506dd948e518964bcf847c91.html.

[8]夺标育人 促进全面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江苏青少年体育新跨越 [EB/OL]. http://news.hexun.com/2012-02-09/138031517.html和讯网. 2012-02-09.

[9]青少年体育处、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 我省召开2012年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EB/OL]. http://www.jssports.gov.cn/info/2012/3/1/info_899_21582.html.

[10]任海. 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重塑[J].体育与科学,2011(4).

[11]张梦迪,宋晓静. 青少年性格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10):149-150.

[12]罗爱刚,东芬. 江苏青少年家庭体育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5):514-534.

[13]茹秀英,吕晓丽,郭英杰. 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409-419.

[14]尹斯年. 互利双赢: 南京承办青奥会的价值选择[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26-28.

Research on DPSIR Model of the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 promoting 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of Jiangsu

ZHANG Mao-mao, AN Xiao-guang,PENG J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Jiangsu,China)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DPSIR model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s,this article makes a study on the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 promoting 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of Jiangsu.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driving forces-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promoting 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of Jiangsu, and establishes DPSIR model,in hope of promoting the success of Nanjing’s arganization Youth Olympics.Therefore, with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 as a pivot, the youth sport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Jiangsu should be enhanced to reach the win-win among youth Olympics, education and sports.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DPSIR model

2013-09-13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6R101925),江苏省体育局项目(6R101919)。

张矛矛(1981- ),女,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奥林匹克运动。

G811.2

A

1009-9840(2014)01-0010-05

猜你喜欢

青奥会江苏省青少年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南京青奥会掠影
青奥会少吸PM2.5让人五味杂陈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