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人奔跑着创造世界

2014-09-10任准希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狮子山棺材香港

任准希

香港公务员办事效率极高。一个香港朋友在换领登机牌时,发现自己的护照已经过期,便从机场赶到湾仔的护照办理处,办完新护照后再返回机场,竟然还赶上了当天飞往其目的地的班机……

如今“香港效率”似乎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有香港白领戏说:“人生苦Ó ,哪还有时间安全移除U盘。”

在去香港之前,或许你已经听说了无数关于这个城市的传闻。有人说这里的生活极尽奢华,有人说这里是购物圣地,也有人说他狭小而拘束……这是一个与大陆迥然不同的世界,对于每个人,它都有着不一样的想象主题和切入点。

维多利亚港灯火璀璨,兰桂坊极尽夜之魅惑,海港城Prada限量购物的队伍从早排到晚——这就是香港;只能容纳一张床的“棺材房”,弥顿道上蹒跚乞讨的老妪——这也是香港。正如和香港人交流时,你必须时时在粤语、英语、普通话之间“切换频道”一样,没有人能确切而清晰地界定这个城市和城市中的人,因为它实在是太多元了。

“狮子山精神”

“棺材房”里坚韧的香港人

在香港九龙塘及新界沙田之间,有一座狮子山,那是九龙市区的最高点,也是香港的精神高地。香港人都说,狮子山在,精神就在,香港就在。

狮子山成为香港的精神象征,源于香港电视台1973年开播的《狮子山下》,这部励志剧讲述了香港普通市民在逆境中自强的故事,播出跨度长达21年,对香港人影响极大。剧中人物顽强、坚韧,在逆境中无惧无畏的精神,被香港人统称为“狮子山精神”。 这种精神鼓舞了几代香港人,同时香港人也在采取实际行动,为“狮子山精神”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后,朱镕基于2002年访港时,曾用罗文的这首同名歌曲《狮子山下》,鼓舞“士气低落”的香港人。因为他知道,只要提起“狮子山精神”,香港人总能从中获得力量,迎接一轮又一轮挑战。

提到香港,人们的第一反应总会是光鲜亮丽,而说到香港人,不了解的人也以为他们都拥趸百万。其实,大多数香港人都很普通,他们为了生存而忙碌,很多人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还在为生计而奔波,他们可能面临着比大陆居民更多的无奈。在这样一个挨挨挤挤的世界里,他们要顽强地生活下去,就需要拥有更多的坚韧和勇气。

如果说“蜗居”、“蚁族”残酷的话,那么香港的“棺材房”就是把残酷演绎到了极致。在繁华的湾仔、油麻地等区域,在价值千万的豪华公寓与充斥着奢侈品的购物中心之间,隐匿着许多这样狭小的住所。

这些所谓的住所,不过是一张床的大小,四面是墙,几乎与棺材无异,房间的面积一般不会超过1.8平方米。如同集装箱,一条楼道里往往密密麻麻地叠着几十口“棺材”,厕所公用,通风不畅,住客回到家,打开门就只能坐在床上,头部还顶着天花板,出入需要像动物一样爬行。

此前有媒体报道过,在北角英皇道的某旧楼里,一间约38平方米的单元房,用黄色铁笼作隔断,分成上下两层,然后再用简易木板隔成整整30个房间,每个“棺材房”的高度不足两米,面积不足1.7平方米,租金从1000港币至2500港币不等,比北京的房租还要夸张得多。但就是这样的“棺材房”,部分解决了香港120万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

住在这种地方的人,常常被认为不思进取,实则不然。他们当中不乏曾经家财万贯者,只因投资失败,或是恰巧遭遇了金融危机,破产后不得已才屈身于此,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有的人是因为常年从事体力劳动,工资微薄,但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生活。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但生活在锥尖,他们一样在努力奋斗。

就像一位“棺材房”住客小孙在一篇报道中所说的:“我知道他们很多人都认为生活已经没有希望了,只是每天住在这里等死,可我不想这样。我还年轻,就算生活再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这些普通的香港居民,用自己的坚韧与顽强,同样将“狮子山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香港现象”

效率造就的奇迹

香港陆地面积大约只有1100平方公里,这块不大的地,却是全球第三大商业港,它散发的能量,超过了大陆的很多省份。这种奇迹被称为“香港现象”。

有媒体调查发现,香港人的平均步行速度,快于大陆任何一个城市的人。而造就“香港现象”的,正是700多万香港人同他们步速一样的高效率,他们将一秒钟当成一分钟来有效利用,如今“香港效率”似乎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有香港白领戏说:“人生苦短,哪还有时间安全移除U盘。”用这句玩笑话来总结香港人的时间感和效率观,再合适不过了。

以政府效率为例,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2011年世界竞争力排名报告书》中,香港政府的办事效率排名世界第一。有个香港朋友,曾在换领登机牌时才发现自己的护照已经过期,他从机场赶到湾仔的办事处,办完新护照后再返回机场,竟然还赶上了当天飞往其目的地的班机,香港公务人员的办事效率可见一斑。

再拿香港的交通来说,香港机场到新界沙田35公里,驾车仅需30分钟,这在大陆的很多大城市里难以办到;香港的车窗很少像大陆一样贴着有色的防晒膜,这有利于司机和后方车辆观察到更远处的路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运行通畅;习惯了香港的地铁,如果再去体验其他城市的地铁,你一定会发出“生命都用在了换乘上”的感慨——在香港,换乘地铁一般不会超过3分钟,有的站甚至只需要十几秒,而在内地,爬楼梯,走“迷宫”,上街面,前后可能要花费20分钟,这对惜时如金的香港人来说,是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无论在港铁上还是在香港街头,总能见到西装笔挺、背着黑色双肩包的香港路人。初到香港的朋友,可能会以为这是香港最新的搭配,殊不知港人偏爱双肩包而不用公文包的原因,在于双肩包能让他们解放双手,能让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高效率的处理自己未完成的工作。

走在中环大厦林立的街道上,你一定会发现身边和你擦肩而过的香港人,步子急促得像是在“飞”,他们的脸上要么毫无表情,要么是紧张局促的职业微笑,轻松闲适的表情,或许只能在喝早茶的老人们脸上找到些许。常有内地朋友开玩笑说,在香港街上随机抓一两个上班族,稍加培养,就一定能轻松摘得世界级竞走比赛的桂冠。

自主的香港人

做我自己,“Yes we can!”

花父母的钱上大学,这对大陆学生来说是很平常,甚至是理所应当的事。但当香港人听说你到研究生阶段还在花着父母的钱,他们都会惊讶。新华网报道过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香港大学生向政府或财务公司借钱交学费,更有部分香港大学生靠自己打工挣钱交学费。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香港学生不喜欢依赖父母,他们自信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香港人不仅在生活上独立,在思想上也是如此。香港的每所大学都有一堵民主墙,学生们可以在上面尽情表达自己的立场。不久前,香港浸会大学的民主墙上赫然出现了一条横幅——给我一个不能在宿舍做爱的理由。虽然这只是一个学生的行为艺术,但香港人爱表达、敢说话的特点可见一斑。

2013年10月21日,为了表达对特区政府发放免费电视牌照结果的不满,至少12万人上街力挺香港城市电讯集团主席王维基。王维基当晚表示,他永不放弃,会坚持到底。这样的发声,如此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港人看来并不奇怪,这是他们争取自我权益的方式,这是他们自我愿望的展现,侵害了个人权益,对他们来说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新界东北发展计划是香港一项争议颇大的政府计划,该计划拟将古洞北、粉岭北和坪輋(shē)的农田收购,作为住宅和商业区,统一划为新界东北新发展区。有一群香港人站了出来,拒绝土地单一化,保卫农民世代生活的地方,年轻的卓佳佳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位24岁的城市姑娘,是家中幼女,自小在将军澳的公屋长大,见惯了城市的繁华。她在参观了位于粉岭北的马屎埔村后,被那里恬淡的田园生活深深吸引,当她了解到这个地方将受新界东北发展计划的影响时,坚决反对该计划,便毅然放弃城里富足的生活和薪金优厚的工作,来到这里办起了社区农场,如今这个农场在香港还小有名气。

笔者曾有幸在卓佳佳的带领下参观过这个农场,这个小个子女生爽朗的笑声和自信而坚定的神情,都让人记忆犹新。她会告诉每一个参观者:“社会上总会有人用钱来衡量一切,但我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政府不该为城市发展而将市民的家连根拔起,我们坚信城乡可共生,yes we can!”

其实,许多香港人跟卓佳佳一样,在努力用事实告诉全世界:“yes we can!”

猜你喜欢

狮子山棺材香港
《狮子山下的故事》纯正烟火气带来真实感动
是棺材,也是艺术品
“官财”的故事
狮子山
货比货
明天更美好
香港ifc商场
香港
Passage S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