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野下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

2014-08-15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广南稻作原生态

罗 杰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在对文化生态研究的进程中,中国传统的地母文化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南地母文化因其原生态特性、文化生态、生态审美、稻作文化记忆呈现出来的整体形态,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的价值独特性,体现出了与其他地区土地信仰的差异性。由于保存得具有一定的相对完整性又保留了原初特性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并不多,广南地母文化开始进入到文体生态研究的视野中。虽然广南地母文化已经作为云南省10大历史文化旅游建设项目,但如何将这样的文化形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是值得基于从文化生态的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价值进行挖掘。因而对其把握的学理性研究并不能停留于其生态特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发现更深层次的生态审美内涵,并将之与当地民族旅游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建完整体系。

一、广南地母文化作为对自然感知与稻作记忆的生态审美价值

广南地母文化作为自然感知与稻作记忆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其中蕴含着对“天为父,地为母”的自然认知。在其形成过程中又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的集体记忆和群体表征,它以一种具有原初特性的文化生态的整体形态及其被认知、接受到传承,必然承载着此地区民众对土地的共同情感。通过对广南地母文化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后,进一步来探究其中的生态审美内涵,广南地母文化呈现为对土地信仰与崇拜,这是源自于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对土地的崇拜,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以土地伦理为核心的自然法则。正因为它整体形态为原生态文化原初特性,它的生态审美内涵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土地信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留于自然崇拜时期万物有灵观念下的土地崇拜。广南地母文化的历史存在与保存下来的祭祀仪式,作为广南古代社会生活和稻作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的信仰意识活动,至今仍保存了完整的地母庙和祭祀时用《地母经》,广南地母文化以活态的形式保存于民间的生产活动中,在没有失去原初特性的文化形态的同时又获得了文化的提升,承载着文化生态的样式和生态审美价值,这也正是广南地母文化值得探析的内涵。对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和理解稻作文明的族群尊土为母的生活情景,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探析稻作文明时期生成的文化轨迹,从中可以洞悉稻作文化一定的发展规律。广南地母文化是稻作文化的对土地的永恒记忆和稻作民族的集体表征,通过对于广南地母文化作为自然感知和稻作生产的记忆,可以探索出稻作文化的族群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生态特征。

地母作为自然感知和稻作记忆,其包孕着当地族群的审美心理时空和一定和生命意识,地母文化与稻作文化的相融是族群共同文化记忆来实现构建的,这是一个自然崇拜到社会文化礼仪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地母经》的记载来实现构成的,“它能赋予大众以力量,使他们有能力去行动……而且大众可以通过这种行动,来拓展他们的社会文化空间”[1]如在《地母经》中,土地作为自然法则、谷神、地母的象征,宣扬“万物始于土”、“以土为母”,地母庙作为稻作民族社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地方,能够通过诵读唤醒族群的文化记忆,以此激起族群的共同情感,地母的神灵会与稻作丰收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了土地的尊重和对族群生命保存的渴求。对土地信仰和地母崇拜借助于稻作文化影响着族群记忆和情感,其中基于对自然感知的和稻作记忆,产生对土地的道德和生态原初经验,符合当代生态学以土地为中心的生态理念,体现了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地母文化由一种自然感知的文化形态转化成为稻作民族的文化记忆,这种转化提升了广南地母文化生态审美价值的深度。《地母经》的传诵和传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联系着稻作族群的情感与记忆,虽然社会时代变迁了,但是对于“尊土为母”的教化则在《地母经》记忆中保存了下来,使得地母成为与当地汉族、壮族、彝族最为密切的神,这提高了地母在广南地区的地位。对自然的感知和稻作的记忆的是具有保存、强化、重温、推崇的功能,强调了土地与人共存的生态内涵,维系了稻作族群的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保持人与土地的凝聚力,提升了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

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理想、经济生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在土地信仰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成为当地稻作民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与制约着他们与自然之间联系。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意识,无疑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因为他具有突出的生态审美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的保存,对其生态审美文化价值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原生态文化中自然崇拜现象,而且还可以吸收其中生态理念的精粹,以唤起对文化生态的重视。作为存在于一定时代的广南地母文化,具有了特定时代的典型价值,蕴藏着稻作文化的生态审美价值,这对云南传统文化以及生态审美文化生成有一定影响,以此可展现云南原生态文化与生态审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文化生态视野下广南地母文化的现代转化

从文化生态视角来考察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时,应该考虑到原生态文化中的一些原初性审美因素是可以转化为当代文化中来,这为原生态文化的复活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原生态化可现代文化注入其文化特性,以文化生态的新样式出现并构建起现代文化体系。广南地母文化虽然是传统文化,但是它又是一种文化生态,面临着在现代语境中的转化问题,如何面对变幻的现代思潮,这无疑让我们对其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做出判断和现代转化,从而激发起这类原生态文化的应变和创新,让其原有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和传承。

就文化生态的现代意义而言,广南地母文化所处的地域是是云南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及原生态审美文化现象较为突出的代表性地区之一,就其生成的文化空间来说,明显地打上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印记,这里既是句町古国的发源又是铜鼓之乡,同时还是稻作文明的典型区域,这些文化地域元素都为广南地母文化现代转化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生态空间。广南地母文化在当地族群中的影响深远,该地区对地母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大概在西汉年间就已经开始了,至今仍有供奉地母神像的地母庙留存,民间令信众传诵地母真经,经教传颂蔚然成风,传承了地母文化,广南地区是地母文化传承与教化民众的圣地。由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众多因素的原因,它受到外界文明影响因素较小,较之于其他地区有其独特的原生态特性,这种文化的原初性因有特定历史文化因素保存了未受破坏的原生态审美文化丰厚底蕴和特有原生态文化价值。广南地区的地母崇拜文化是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中具有代表性的土地信仰,土地信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就其现代转化过程中构建的创新模式有参照的模式和文化基础;广南地母文化又因特殊的文化地域,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自然崇拜特色,对其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生态与生态审美文化价值探析,可以揭示出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原初特性与多民族稻作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方式等的内在关系。在对广南地母文化所具备的文化生态特性分析后,再从对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来考察现代转化的可行性,对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研究,可以丰富现代生态美学思想的内容,以现存的具体文化生态为文化形态来加以分析,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生态美学中蕴含着生命美学思想的体悟。同时,可以由此来将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观念背后深层的生命意识转化为现代生态理念,探索出地母崇拜的生态观念、价值取向、原生态特性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站在文化生态的角度结合生态美学的研究方法来思考原生态文化现代转化,不仅可以拓展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研究范围,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中所蕴涵的美学因素,有助于从生态审美观照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寻求到原生态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从原生态文化发展和优势而言,我们有责任对传统文化的生存困境进行反省,让中国传统的原生态文化再次复兴,更为重要的是将原生态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以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

就广南地母文化现代转化的实际意义而言,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探讨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是有必要性和时代性的。人类发展进程到了现在,单纯地借助于科技理性来加速发展经济,人们开始过度地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常态,自然平衡和土地伦理法则遭到人类破坏,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前途。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目前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寻求解决人类生存困境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天人合一”观以及包括土地崇拜在内的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广南地母文化同样也包含有生态伦理、生态美学思想因素。以中国传统倡导的生态美学思想更符合我国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对于蕴藏着原生态思想的包括土地崇拜、稷神崇拜在内的广南地母文化来说,其内在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与此有关的土地信仰、稻作风俗和自然崇拜习尚中对人与自然的关怀,十分突出和明显。广南地区生物资源种类保存繁多,千百年来在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抗争和从中获取自体保存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非常富有当地民族心理诉求与审美理想的原生态审美文化和艺术,创造并积淀了一套丰富完备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至今仍保留有崇拜并保护森林的“原生态审美观念”。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理论和实际资源,以此来探讨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及现代转化模式时就具有了很大的实际意义。就广南地母文化的文化生态来说在全球经济、文化趋向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广南地母文化的原生态特性及其原生态审美文化价值得以关注、认知、肯定,从而获得良好的国际生存空间是一个影响到广南及周边地区旅游经济,包括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存甚至是边疆稳定的重大课题。而广南地母文化经过数百年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关系的丰富经验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原生态审美文化内容,具有丰富的人与原始森林、山地森林原生态资源的“和美模式”和强调维系自然资源可持续性的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提升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关注与保护,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因此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将会加深社会群体对民族原生态文化珍贵性的认识,通过对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的了解可增进边境环境保护意识,更有利于广南地区少数民族原生态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生态视野下广南地母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现代现代语境中,原生态文化形态通过确认了它的自然感知与文化记忆,以及现代转化后,在适度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可以得到整体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价值与无价值的分离永远是场试验或考验,也是一场意见或情感的斗争,在斗争中使用的是信仰或传统的力量。”原生态文化中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正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对自然感知后生成的人的生存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广南地母文化在文化生态视野下具有少数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的生态审美价值,要得以适度地开发,有其自身的价值外,还在于有意识保存、调适原生态文化形态自身的生存境况与发展前景,最终走向生态整体和谐。在通过对活态的、原初的、充满生命意识和纯朴生态观念的广南地母文化的文化生态分析后,将其中最为适合于当代生态社会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呈现出来,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的需求和调适此类原生态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诸如广南地母文化之类的传统文化在当代遇到了世界性文化趋向同一化的背景下危机重重,迫使我们对其的当代价值做出新的反思,从而推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对策和创新。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倡导文化生态和生态美学,可以更好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其当代价值,而蕴含着浓厚生态审美思想的广南地母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保护理论和实际资源。生态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建构,喻示着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拓展到了自然层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借助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道德来调节,这是文化生态和生态文明时代对待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态度。从文化生态角度来审视广南地母文化的当代价值时,应基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思考,生态美学主张从审美的角度来确立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广南地母文化中传达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存共生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共生共存的价值观念是构建起人对自然、土地的尊重基础之上的生态审美关系,这应验了当代人类道德价值观和生态美学倡导的理念。生态美学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和技术理性所带来的危机等审美反思基础上的科学理性思考,广南地母文化维系着人与自然最原初的生态平衡,无意地创造了与尊地为母、稻作生产相关的原生态文化。从其存在的文化生态形态层面来看,土地是值得尊重的自然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人与自然的相处状态,扩展到生存层面时是稻作生产生活中人与社会的生存状态;再者提升到生命美学层面时是人与自然、社会共同构建为完整的生态圈形成“和美”的和谐境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态状态。而其中蕴含着生态理念的内涵是基于对自然的感知和稻作生产的族群记忆,生成了以土为母的自然伦理道德情怀和生态审美文化观念,构建起的生态审美意识正是当代生态文化的核心。在当代语境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来讨论广南地母文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就是要将其置于其生成、流传的文化地域来思考,同时更需要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文化中来思考其价值所在。只有将其中蕴含着的土地伦理生态内涵整合于整个自然圈进行考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以广南地母文化这类土地崇拜及民族地区自然崇拜的文体生态和生态意蕴,以及此类原生态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何在。

[1]陈立旭.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329.

[2]萨缪尔.艺术、价值与自然[M].韩东晖,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8.

猜你喜欢

广南稻作原生态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广南坝美 一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
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广南蒜头果发展现状与保护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原生态静宁苹果
两年出栏的广南高峰牛身价过万元
赣榆区麦秆还田稻作试验总结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