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资源的积累理论探析

2014-08-15胡郑丽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资源文化

胡郑丽

(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一、文化资源积累的概念

所谓文化资源的积累,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和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和保存,从而使文化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至于流失。文化资源积累的核心是文化存在到文化资源的转化再到文化资源的聚集增长,前提是对文化资源的认识、保护。时间是检验文化资源生命力是否旺盛的重要尺度,也是检验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强大传承能力的试金石。①

文化的积累是人类特有的本领,是保存旧文化和增加新文化的发展过程。文化资源的积累就是伴生在文化积累中的。

二、文化资源积累的形式

文化资源的积累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文化资源的本源性积累,二是文化资源的外源性积累。

文化资源的本源性积累,是指存在于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文化,进行自我创造、发展、积累聚集而成的文化资源。本源性积累而产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传承性,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不断演进。如中国的汉字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不同阶段不同字体的汉字形式与书法艺术结合被继承下来,成为精深的中国书法文化。

与本源性积累相对应,当本源性的积累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影响时,就产生了外源性积累。外来文化的输入,会对原生文化产生冲击,在冲击、解构、吸收、融合、再生的过程中,原生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因子,这些外来文化因子中带有的其母体文化的文化积累,就会随着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最终进入到受体文化,从而带来了丰富的外源性积累。南亚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即是一个文化资源外源性积累的典型案例。

三、文化资源积累的意义

首先,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保护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存量的重要手段。文化资源的积累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和保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保持了文化的原始风貌。文化资源的积累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反映地域文化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手段,对未来铸造地区文化品牌、加强地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②我国历来有兴修省志、县志等地方志的传统,这实际上正是对于提升地区文化容量要求的无意识表达。许多本已模糊、消逝的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事物现象等,正是由于记载于县志、村志这些平时为人忽视的典籍中,才得以重见天日,可以说地方志正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资源积累方式。

其次,文化资源的积累不仅指导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更是为文化的历史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人类普遍意识到文化重要性的今天,文化积累作为人类对文化发展的重要要求,集聚着无差别劳动的智慧成果。理论指导着实践,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里,从对文化产业理论的关注和研究到记录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建立文化产业的学术载体,梳理文化产业的学术档案,文化产业学术界不断通过搭建文化产业的学术平台的方式,已经在学理层面对文化产业有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科学的认识并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地支撑。③

其三,文化资源的积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都会涉及到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贯穿文化产业的一条主线。我们已经说过,并非所有的文化存在都可以视为文化资源,也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够直接进行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一定量的文化资源,这就犹如土壤和耕作的关系。而当时下的文化资源不足以支撑起文化产业的发展运行时,文化资源的人为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

最后,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人类流动的记忆,是民族和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元素。这是完全脱离产业化商业利益的、与人类发展诉求结合的终极意义。迈入信息时代后,文化等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的积累同时具备着历史性和战略性的双重使命。京剧、昆曲、川剧变脸、孔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成为地方最好的文化名片,向外界传递着一个地区的信息,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宣传着一个地区的发展。

四、文化资源积累的原则

一是注重完整性,这是文化资源积累的最基本原则。文化资源的积累,目的是保存文化资源,提供文化生产材料,这就要求文化资源积累过程中必须严格保持文化资源的完整性,能够全面反映和记录被保存文化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要求必须用科学规范的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保存。提高文化资源的归全率,完备的记录文化资源的各个环节、顺序与其配套性。这在传统文化的保存中尤其重要,不仅仅要记录传统文化形式本身,其相关的技艺、习俗、历史文化背景、人文精神内涵、配套内容等都要一并进行记录,一旦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受到损坏,那么其传承性就会受到影响,文化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没有完整的文化资源,而仅仅是一个破损的文化残片,人们所了解的历史也必将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完整的文化本身。重视文化资源的积累,就要站在时代和历史角度上,显现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贵任感。④

二是注重技术性,这是文化资源积累的客观要求。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化的衍生母体,而文化存在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石。文化的社会性和社会的文化性交织,使得许多文化资源有着特殊的生长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积累的过程中,必须要讲求注重技术性,这里讲的技术性不仅指在文化资源的积累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实事求是,还指对文化资源的积累要善于变通,善于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另类积累。后者现在普遍用于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社的建设。

三是注重创新性,这是文化资源积累的时代诉求。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石与土壤,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保证。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环境、新要求不断出现,这也要求文化资源积累同样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文化资源积累的创新,一方面是其本身内容的创新,即在学科框架内的理论方法、流程步骤的改良优化与进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其所指内容的创新,即对于文化资源的全新审视和积累过程中对资源内容的优化改良。

四是注重可持续性。目前我国的文化资源积累,大都以文字记录为主体,影像资料记录为辅助,这是由国家目前的现实状况决定的。然而这种以文字为主、影像为辅,单纯记录保存的方式,十分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不断演进的,文化资源在文化的演进中不断积累,并随着文化的延续而愈加深厚。文化资源的积累,如果仅仅以保留文化片段、文化剪影的方式,忽视文化的时间延续性和空间延展性,就会降低文化资源的可开发性。一种文化资源,一旦消逝或中断,其生命力也就随之完结,即使对比影像资料进行复原重塑,由于其缺失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和存在基础,其文化吸引力亦大不如前。

五、文化资源积累的方法

首先,加强文化资源的积累意识。普及文化资源知识,加强实际工作理论指导,使得各级各部门在文化资源积累的工作过程中有着正确的工作方向与理论依据。失去正确方针指导的文化工作,代价是惨痛的。新中国建立之初,虽然有陆续进行各项文物发掘、遗迹保护修缮等措施,但文化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对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也十分欠缺。于是有了后来的“破四旧”运动,而后1966年8月1日至8月12日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进一步肯定了破处四旧的主要方针。之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遭到了灭顶之劫,一大批珍贵的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损毁或废弃。文革后,尽管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回归了正轨,但八十年代国家对文化资源的主要工作仍主要停留在物质文化资源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一定的忽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昆曲等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中国的非遗文化资源保护行动才得以大规模的展开,但近年来,盲目开发、忽视文化积累的跟风商业开发,屡见诸报端,使得部分学者群众对于当下的文化产业开发忧心忡忡。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我们在过去,已经遗憾的失去了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源,如今,唯有加大文化资源知识普及力度,使得重视文化资源、保护文化资源、正确利用文化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避免灰暗历史的重演,体现对文化的尊重。

其次,科学有效地管理文化资源的积累工作。文化资源的积累是否成功,需要科学严谨的具体操作流程,才能保证被积累资源的完整性。科学的管理有助于文化资源更为长期完善的保存,有助于文化资源保持原本风貌不致于改变褪色。统一的管理有助于统筹协调各个文化资源,对珍贵文化资源实行有差别的重点保护。可以采取由职能部门按统一规定进行整理、分类、组合、编目的方法,这样做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避免了分开管理造成的不协调与分割孤立,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文化资源的完整性。

再次,建立科学规范的搜集整理方法。没有严谨的态度与工序,随意收集整理,其结果往往是产生文化资源的破坏与人力物力的浪费。要通过技术理论,科学地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自身结构。一些文化资源在自然积累的过程中,内容重复、庞杂甚至带有一定糟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文化资源积累的过程中对文化资源要进行整合优化,科学的调整工序、甄别内容、整合重复。这样不仅有利于文化资源更好地保存和积累,更节省了操作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最后,培养专门人才展开对文化资源的积累工作。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要系统科学,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专人专用,各尽所长。避免人浮于事,广而不精。采用专业人才对相关部门进行管理,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秀管理传统,有助于最大化的提高效率、节省资源、预防损失、降低风险。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导致文化部门广泛存在“铁打的部门流动的人”,各基础部门间的人员流通调职频繁,给文化资源积累工作专人专管带来了一定难度。部门之间职能重复,职权交叠,也给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带来了阻力。

注释:

①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②俞瑾云.文化资源积累的战略思考[J].上海戏剧,2007,(07):34.

③齐骥.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产业十年总揽(上)[J].学术探索,2012,(02).

④俞瑾云,文化资源积累的战略思考[J].上海戏剧,2007,(07):3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