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桃花扇》中杨龙友形象的双面性

2014-08-15田丽雅

焦作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侯方域李香君孔尚任

田丽雅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其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而杨龙友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很突出的双面性。所谓“双面性”,就是杨龙友因为其左右逢源、圆滑世故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整个戏剧中,没有固定的立场,在不同时候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因为《桃花扇》明显塑造了对立的两大阵营,而杨龙友就是二者中的斡旋之人,他既是一方的好人,又是对立方的恩人,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人物形象正体现了他的双面性。

1. 杨龙友形象的双面性在 《桃花扇》中的具体体现

孔尚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高超的艺术才能,因此《桃花扇》中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李香君的坚贞不屈、不畏强权,史可法的耿耿忠心、民族气节,侯方域的满腹才情却无所事事,阮大铖的心胸狭窄、奸邪无耻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正如时人刘中柱所言:“一部传奇,描写五十年前遗事,君臣将相,儿女朋友,无不人人活现,遂成天地间最有关系之文章,往昔之汤临川,近今之李笠翁,皆非敌手”[1]。这里,刘中柱认为孔尚任与汤显祖、李渔相比,在人物塑造上更胜一筹。在这一群鲜活的人物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杨龙友,他的双面性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1.1 杨龙友形象的双面性体现在情节发展中

《桃花扇》是通过李香君与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而展开的,在男女主角的相识、定情、分别等情节中,杨龙友的双面性都得到了体现。首先,戏剧第二出,借李贞丽之口介绍了杨龙友的身份——马士英的妹夫、阮大铖的盟弟,并点明杨龙友要替李香君招客梳栊。接下来第四出,阮大铖提议,出资为侯方域梳栊李香君。由此,杨龙友成功地拉拢了阮大铖和复社文人的关系,又缔结了男女主人公的良缘。在男女主角的相遇,故事情节的展开中,都体现出了杨龙友的双面性。后来,出主意让侯朝宗代父修书给左良玉的是杨龙友,劝其舍弃香君,逃离金陵,投奔史可法的也是杨龙友。所以不得不说,杨龙友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相爱的恩人,但是在接下来男女分离的过程中,更能见出杨龙友的两面三刀。

随着剧情的发展,杨龙友的双面性还体现在了男女主人公的分离过程中。在《拒媒》一出里,杨龙友再一次热心地将香君介绍给了田仰,认为这全是为香君考虑、打算,再一次成为了香君命运的引导者。当杨龙友得知马士英命令手下前去强娶香君时,又一次充当好人,即刻来到媚香楼,见机相劝,没想到香君倒地撞头晕卧,把花容碰个稀烂,最后又造成了李贞丽替香君从良的结局。不仅如此,剧中最重要的爱情信物也是由杨龙友一手绘制,那就是用香君的血点染的“桃花扇”,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杨龙友在剧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杨龙友还对侯朝宗进行了劝解,让她放弃香君。在《题画》一出中,说到“此处无可留恋,倒是别寻佳丽罢”[2]。不仅如此,他又劝侯朝宗早日离开,不可久留,由此才有了后来的被捕入狱,再次错过了与香君的相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侯方域与李香君受到了杨龙友的帮助,结为连理,但又是听从了他的建议,不得不从此分离,还是因为他的“好心”相劝,造成了香君的入宫,侯方域的入狱,致使一对恋人始终没能再在一起。所以说,杨龙友总是摇摆不定、没有坚定立场,总是喜欢以好心为出发点办成坏事,就在整部剧的情节发展中表现出了其人物形象的双面性。

1.2 杨龙友的双面性体现在正反双方人物的矛盾对立中

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导致了他的双面性,开篇介绍了他是马士英的妹夫、阮大铖的盟弟,但是他又与复社文人、东林党人有密切的来往,于是双方之间的信息因他而得以传递,中间的矛盾也由他周旋。不仅如此,他一方面是金陵的名士,与画家蓝瑛成为朋友,一方面又是名妓李贞丽的旧好,李香君的知己,就连李贞丽自己也说“杨老爷从来疼俺母子”。所以,杨龙友又是连接名士与风尘女子的桥梁,这也是他得以将香君介绍给侯朝宗的原因。

出资资助侯方域梳拢香君,是帮助阮大铖拉拢侯方域等复社文人所出的妙计,这里第一次将矛盾双方联系了起来。杨龙友一手导演的“修札”,成为了阮大铖打击报复侯方域的把柄,使矛盾开始滋长。接下来杨龙友劝侯方域投奔史可法,使矛盾又得到了暂时的缓解。杨龙友再一次见到侯方域,是在媚香楼,他再一次劝其离开,最后导致侯方域被捕入狱。杨龙友将香君介绍给田仰,香君不从,导致马士英强娶,这里是香君与阮大铖一派的矛盾冲突,但最终因杨龙友建议,由李贞丽代替,得以缓解。但是接下来香君入宫学戏,当众骂筵,使矛盾再也无法缓和,导致了激烈的正面交锋。这场交锋的收场,还是得力于杨龙友。

上述人物的矛盾对立,最终是由于国破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而终结的,这也正印证了作者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目的。在戏剧整个矛盾冲突过程中,杨龙友的形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他的机巧灵变、八面玲珑被表现出来,成为不可或缺的中间人,同时他的双面性对情节的发展、矛盾的冲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杨龙友双面性形象所产生的意义

孔尚任笔下的人物形象并非仅仅呈现出单一的一面,相反有了更多的性格特征。比如侯方域风流倜傥,关心国事,却有几分纨绔习气和软弱动摇。左良玉对大明忠心耿耿,但又骄矜跋扈,不顾大局[3]。相对来说,这种性格的丰富性,在杨龙友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是对以往脸谱化人物塑造的突破。

王国维提出:中国戏曲是集歌舞、念白和动作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最开始时采取艺人口耳相传的方法一脉相承,后来剧本的出现,使戏曲演出日趋规范化[4]。不仅如此,戏剧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传递剧作者内在情志的代言人,他们要求戏剧人物强烈地凝聚剧作家的感性情感和理性褒贬,由此,戏剧人物在自身的表现形态上也便更多地趋于“类型化”[5]。所以,在戏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可以很直接地归纳出某些著名人物的特点,比如窦娥的坚贞,屠岸贾的残暴,杜丽娘的痴情,赵五娘的善良等等。其实不仅是戏剧,中国古代其他的文学样式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也同样存在单一化、脸谱化现象。所以,鲁迅在读《三国演义》之后才有了那番著名的言论“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见矣”[6]。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特征,总抓住这一特征进行淋漓尽致地表现,长久以来使人物形象过于单一,少于变化,不利于人物的现实性反映。

但是在孔尚任的笔下,杨龙友具有了性格的变化,但又恰到好处,没有盖过主角的风头。随着剧情的发展,杨龙友的性格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在《修札》一出中,当杨龙友得知左良玉领兵东下,就食南京之后,即刻寻侯兄计议,于是劝其替父修书。这里能够感受得到他当时对于此事的紧迫感,这时的杨龙友对国家大事是相当关心的。可是在《辞院》一出中,他却说“事体重大,我们废员闲宦,立不得主意,身到就是了”[7],看来杨龙友对于国事已经不那么关心了。在《拜坛》一出中,杨龙友和马士英唱的是 “哭什么旧主升遐,告了个游春假”[8],明明是崇祯皇帝的忌辰,老赞礼和史可法这些忠臣义士都伤心不已,但是杨龙友这里却只当是出外野游。直到最后国难当头,看大事不妙,于是马上回到媚香楼,收拾行李准备回乡。杨龙友从一个关心国事的积极主动者,变为了只顾自己、把国事当儿戏的闲散者,这一变化是由于国家岌岌可危,使杨龙友不得不关心小我处境造成的。

在对待香君的态度上,同样也有了前后的变化。从刚一开始为香君取号,后来好心帮侯方域梳栊,接着又将香君介绍给田仰,在香君血洒宫扇时,又怜惜地为其点染桃花扇,最后还介绍其入宫。从出发点来看,杨龙友一直以来都是真心对香君的,对香君的才色也是十分欣赏的。可是在面对国破家亡,准备逃离金陵的时候,一番绝情的话又是出于他之口:“如此大乱,父子亦不相顾的。这情形紧迫,各人自裁,谁能携带。”[9]这里的情感变化更能体现杨龙友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大难临头全不顾,只管个人保命了。因此,在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较为真实的杨龙友艺术形象,他不是一味地爱国,也不是一味地自私,他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在国难这一大背景中发生的,所以他的形象更为真实,接近于现实生活,打破了以往单一化、脸谱化的描写手法。

杨龙友的双面性不仅是对单一人格塑造的突破,而且对后世的人物描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接下的一篇巨作《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到其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红楼梦》中人物形象“无一不善,无一不恶”,是在创作方法上的又一大进步[10]。 从此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接近于现实。

3. 《桃花扇》作者塑造杨龙友双面形象的原因

3.1 杨龙友形象是对历史原型的再塑造,受到了作者创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尽管作者孔尚任希望打造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戏剧,但是并不能将《桃花扇》看成一本真正的历史教科书,所以当中有许多情节都是作者虚构的,而非真实。杨龙友这一形象就有了不少虚构的成分,但是这些虚构的情节正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历史中的杨龙友是金陵名士,善于诗书画,其中绘画技能高超,他还喜于结交名士,无论是显贵之辈,还是穷困潦倒之徒。为阮大铖出主意,让侯方域梳栊李香君的人其实是王将军。在侯方域的《李姬传》中就有证据说明:

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111

不仅如此,在侯方域的一封《与阮光禄书》中,也提到了阮大铖收买复社士人阴谋的具体执行人,依然是王将军。关于田仰娶李香君的事,任何记载都找不到杨龙友参与此事的证据。其实在史料记载里的杨龙友,是一个正面的形象,特别是他临危受命,最终为国捐躯,是一个名族英雄。现代学者叶嘉莹在讲到吴伟业词中一句“故人慷慨多奇节”时也提到说,“他的朋友抗清死难的,像陈子龙、杨文聪”[12],可见,历史中的杨龙友是一个真正的正面人物。可是在《桃花扇》中,作者一方面淡化了他的才艺、名望,另一方面还将其他人的行为赋予了他,使杨龙友从一个正面的士子形象,变成了八面玲珑、两边讨好的具有双面性的人物,而这一人物,也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中最活灵活现的一个典型的两面派。

关于作者将杨龙友塑造成为双面人物的说法不一,首先以王季思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孔尚任将王将军改为杨龙友,主要是为了“集中人物,减少头绪”。还有人认为,作者将杨龙友塑造成两面派,主要是为了讽刺那些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因为当时不少名士都做了清朝的大官,他们远比不上娼妓们的忠贞爱国,不慕权势。所以故意抹黑杨龙友,是为其写作目的服务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受到了文字狱的影响,从而回避政治敏感问题。《桃花扇》中的史可法也是受这一因素影响,因此并没有得到作者的大幅描写,并且也故意隐去扬州守战的场面,避免了叙述清朝过错的事实。所以,杨龙友因抗清而壮烈牺牲被改编成了弃官逃走,是受到了作者创作意图和当时社会背景影响的。

3.2 杨龙友形象的双面性受到了“对称”这一审美理想的影响

中国古典剧论的美学理想大体上表现为三个观念:在社会内涵上求言情与教化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在表现形式上求“和”;在欣赏趣味上求“雅”[13]。 其中,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它是一种稳定、平和的形态,表现为“中和”、“综合”以及“对称”。 而《桃花扇》中对于“和”这一审美理想的追求,突出表现在了“对称”这一特点上。

“对称”在之前的高明《琵琶记》中就有表现,全剧以蔡伯喈、赵五娘两条不同的主线展开,在叙述顺序和语言使用方面都兼顾双方的人物特征,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对称性。所以到了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一特点就更加突出了,那么完成这一任务的人那就杨龙友。在《桃花扇》的《纲领跋》中有:

色者,离合之象也。男有其俦,女有其伍,以左右别之……君子为朋,小人为党,以奇偶计之,而两部之毫发无差。……名曰传奇,实一阴一阳为道矣。[14]

从中可以知道,作者认为君子与小人、男人与女人都是互相对称的,而老赞礼是站在故事之外的评说人物,杨龙友则是整个人物关系之中的对称点。以侯方域等为代表的复社君子与阮大铖、马士英为首的小人之徒,因有了杨龙友的活动形成了对称,以李香君、李贞丽为代表的女性与侯方域、田仰等男性,因有了杨龙友的热情介绍,也形成了对称。在故事情节上,李香君在家守志,被选入宫等一连串的遭遇为对称的一面,侯方域在外,遭遇兵变,被捕入狱等为对称的另一面,这种描写形式显然是受到了《琵琶记》的影响。孔尚任的《桃花扇》集中地、理论化地表现了传奇艺术对称的美学意识,同时也使人在历史悲剧面前不是痛心疾首,而是归于苍凉、惆怅和具历史感的较为平和的心境[15]。

综上所述,《桃花扇》中杨龙友形象,他的双面性不仅表现在情节发展上,还表现在了矛盾人物的对立关系中。杨龙友丰满的艺术形象打破了以往脸谱化的描写手法,对后世小说塑造人物有着深刻的影响。最后,历史上杨龙友单一的人物原型变成了《桃花扇》中的双面人物,是作者受到了社会背景和“对称”这一审美追求的影响。总之,《桃花扇》通过杨龙友,将纷繁的史实巧妙地贯穿、组织起来,纳入到一个对称的格局中去,这正显示了传奇结构对称性的传统的稳固性,所以说,杨龙友是《桃花扇》中不可或缺的中间人物。

[1]索俊才.中国古典戏曲名著释评[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364.

[2][7][8][9]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86,82,213,235-236.

[3]李玲珑.中国戏剧[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203.

[4]王国维撰,马美信疏证.宋元戏曲史疏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5][13][14][15]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6,267,309,312.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1-112.

[10]翁敏华.桃花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7.

[11]蒋星煜.桃花扇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9.

[12]叶嘉莹.清代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2.

猜你喜欢

侯方域李香君孔尚任
桃花扇
“抉心呕成”还是“画其轮廓”?
——从《桃花扇》序文看孔尚任创作心境的变化
桃花扇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李爱情书写
浅析《桃花扇》中侯方域的悲剧性
《桃花扇》中侯方域人物形象剖析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侯方域诗歌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