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作物的间作套种

2014-08-15徐庆良

山西农经 2014年5期
关键词:株型间作夏玉米

□徐庆良

1 间作套种增益原理

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地力,实现高产、增产。

2 间作套种的原则和要求

间作套种的增产效果已为生产实践所验证,但如果复合群体内部关系协调不好,竞争激化,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间作套种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从株型上要“一高一矮、一胖一瘦”

即高秆作物与矮秆搭配,株型松散横向发展的与株型紧凑纵向发展的作物搭配,以形成良好的透光条件和复合群体,如玉米与马铃薯、高梁玉米大豆搭配。

2.2 从叶形上,要“一尖一圆”

即圆叶作物如棉花,大豆要与尖叶作物小麦、玉米、高粱搭配。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搭配最适合这一原则。

2.3 从种植密度上,要“一大一小,一宽一窄”

即主作物密度要大,种宽行,副作物密度要小,种窄行,保证主作物增产优势,达到主副作物都丰产丰收。

2.4 从适应性上,要“一湿一旱,一阴一阳”

即耐湿作物与耐旱作物搭配,耐阴作物与喜光作物搭配,这样有利于彼此都能适合复合群体中的特殊环境,减轻旱涝灾害,稳产保收。

2.5 从根系分布上,要“一深一浅”

即深根系与浅根系作物间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水分与养分,促进作物生长与发育,达到降耗增产的目的。

2.6 从生育期上,要“一早一晚”

即主作物要早熟些,副作物成熟期晚些,这样可以在收获主作物后,使副作物获得充分光能,优质丰产。

在间作套种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仍然存在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为了使作物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一要适时播种,保证全苗;其次要肥水充足,施肥时即要注意氮、磷、钾大量元素使用,还要配合使用各种微量元素,既要施肥,又要浇水,达到肥水齐功。三要及时移苗,间苗,定苗。四要使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矮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五要及时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

3 主要间作套种模式及栽培要点

间作套种类型即要体现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增产增收,又要因地制宜,因土制宜。其常见模式有:

3.1 粮粮间套

小麦+玉米+红薯。栽培要点:五尺带对半开,秋播4~5行小麦,来年立夏前栽双行玉米,小麦收后栽红薯。

3.2 粮经套作

玉米+花生。一般以花生为主作物,在土质疏松,肥力中等的土壤,花生间种玉米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栽培要点一般为5~6行花生间种1~2行玉米,瘦地则减少玉米的行比,每667m2花生苗数基本不减少,玉米每667m2种植800~1000株。

3.3 粮豆(薯、油)套作

夏玉米+大豆(绿豆)、夏玉米+红薯、夏玉米+芝麻。栽培要点:四尺开带,种双行玉米,间作2-3行绿豆或2行大豆,或双行红薯及芝麻。

3.4 粮菜经套作

小麦+越冬菜+棉花(西瓜)。栽培要点:小麦秋种前,在1.6m的种植带内整成0.6m的低畦,1m宽高畦各一个,低畦种3-4行小麦,高畦种越冬菜,次年4月上中旬收越冬菜后,在高畦上种2行棉花(或两行西瓜)每667m23 000~4 000株(西瓜每667m2850株左右)。

4 农作物常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措施

4.1 病毒病

传播途径是蚜虫与蓟马。防治方法:用吡虫啉等药剂杀灭蚜虫、蓟马,并喷施菌可毒克20%病毒清,1.5%的植病灵等。

4.2 白粉病

叶片上先出现病原微白色粉状物,叶面、叶背均产生,在病叶病斑达到一定数量时,用15%的粉锈宁,25%三唑酮、40%福星等,连续2~3d喷5次。

4.3 疫病

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茎,特别是茎基部最易发生,防治关键时期,出现中心病株时,用72%的克露,75%的百菌清,50%的甲霜灵锰锌,72.2%霜霉威等,连续2~3d喷5次。

4.4 纹枯病

对于作物出现的纹枯病,可选用抗病品种,做种子处理。当病株达到地块的3%时加以药物防治。对于小麦纹枯病,可每667m2用20%的粉锈宁乳油150g或5%井岗霉素水剂150~2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0g,对水50~75kg顺茎喷施。对玉米纹枯病可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400~500ml或4%纹霉星可湿性粉剂50~60g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g对水50~70kg喷雾,隔7~10d再防治一次。喷药时注意剥除病叶叶鞘。

猜你喜欢

株型间作夏玉米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Bna-novel-miR36421调节拟南芥株型和花器官发育的功能验证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小麦收割之后 如何种植夏玉米才能高产
夏玉米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不同施氮方法对两种株型糯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多肉植物侧芽怎么处理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
枣药间作滴灌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