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014-08-15□任

山西农经 2014年5期
关键词:疮痂青枯病薯块

□任 丹

云南省昆明市倘甸镇是“两区”管委会确定的加工型马铃薯原料薯基地之一。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产安全,对马铃薯产量影响很大。倘甸镇常年发生马铃薯病虫害0.133万hm2左右,损失马铃薯100t左右。因此,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能够稳定农业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增效。现针对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制定综合防治技术。

1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

1.1 病害: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毒病、疮痂病、癌肿病、黑胫病、线虫、黑痣病

1.2 虫害: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甲虫、小地老虎、蚜虫、蛴螬、蝼蛄、块茎蛾

2 病害主要症状及发生条件、防治技术

2.1 马铃薯晚疫病

2.1.1 症状。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一圈稀疏白霉,雨后或清晨尤为明显。空气干燥,病斑变褐、干枯,破裂或卷缩。茎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时致叶片萎焉卷曲,终致全株黑腐。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

2.1.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昼夜温差大,空气潮湿,多雨,多雾,平均气温10~22℃,有利于病害发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发芽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浇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产生病薯,作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2.1.3 防治技术。

2.1.3.1 选用脱毒抗病种薯。品种主要有合作88,威芋3号,滇薯6号。

2.1.3.2 种薯处理。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采用25%甲霜灵锰锌2g兑水1kg将200~2500kg种薯均匀喷洒后,晾干或阴干进行播种。

2.1.3.3 栽培管理。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

2.1.3.4 药剂防治。采用25%甲霜灵锰锌2g兑水1kg将200~2500kg种薯均匀喷洒后,晾干或阴干进行播种。

2.2 早疫病

2.2.1 症状。叶片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茎上很少有病斑或无病斑;块茎上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褐色海绵状干腐。

2.2.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为害叶、块茎。病菌易侵染老叶片,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6~28℃,瘠薄地块和肥力不足道田块发病较严重。

2.2.3 防治技术。早疫病于发病初期用 1:1:200波尔多液或77%的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 500倍液进行茎叶喷雾,7~10d1次,连喷 2~3 次。

2.3 青枯病

2.3.1 症状。青枯病是由一种细菌性病菌引起的病害,植株稍矮缩,叶片浅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早晚恢复正常,4~5d后全株萎蔫死亡。

2.3.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发病重,最适宜温度30℃~37℃,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

2.3.3 防治技术。目前还未发现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药剂,主要还是以农业防治为主。可用可杀得8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链霉素灌根。

2.4 马铃薯环腐病

2.4.1 症状。此病是维管束病害,全株侵染。一般病薯外观症状不明显,纵切薯块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色,重时变色部分可达1圈,可破坏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组织,使皮层与髓部部分或全部分离,形成离核。生长期地上部常表现枯斑或萎蔫二型。随病情发展,病株根、茎、蔓维管束逐渐变褐,新鲜病蔓有时会溢出菌液。

2.4.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病菌生长温度2~36℃,适宜温度为20~23℃,地温19~28℃有利于病害发展。病菌随种薯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面越冬。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薯调运。

2.4.3 防治技术。

2.4.3.1 实行无病田留种,采用整薯播种。

2.4.3.2 严格选种。播种前进行室内晾种和削层检查、彻底淘汰病薯。切块种植,切刀可用53.7%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400倍液浸洗灭菌。切后的薯块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47%加瑞农粉剂500倍液浸泡30min。

2.4.3.3 生长期管理。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出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使用过磷酸钙每亩25kg,穴施或按重量的5%播种,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5 马铃薯病毒病

2.5.1 症状。此病在田间常表现花叶、坏死、卷叶3种症状类型。花叶型即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坏死型即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

2.5.2 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病害发生严重。25℃以上高温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和传病,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加重其受害程度。病毒主要在带毒薯块内越冬,为播种后形成病害的主要初始毒源,在田间病毒通过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播。

2.5.3 防治技术。

2.5.3.1 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种薯,确保无毒种薯种植。

2.5.3.2 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

2.5.3.3 栽培防病。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实施高垄或高埂栽培。

2.5.3.4 出苗后施药。早期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蚜虫。

2.5.3.5 药剂防治。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500倍液。

2.6 疮痂病

2.6.1 症状。疮痂病菌是一种线菌,只侵害薯块。发病初期在薯块上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小点,表面粗糙,呈疮痂状硬斑,一般只在薯块皮部发病。

2.6.2 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2.6.3 防治技术同环腐病。

2.7 线虫病

2.7.1 症状。主要为害根部,植株矮小、黄化,薯块表面生黑褐色小斑点或褐色溃疡斑,储藏中病斑扩展腐烂。

2.7.2 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种薯伤口传播病菌,引起枯萎病、黄萎病等土壤传播病害。

2.7.3 防治技术。用55%茎线灵颗粒剂1~15kg/667m2,撒在苗茎基部,然后覆土灌水。

3 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3.1 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小地老虎、蛴螬和蝼蛄。防治技术可用毒土防治,对小地老虎用敌敌畏0.5kg兑水2.5kg喷在100kg干砂土上,边喷边拌,制成毒砂,于傍晚撒在苗眼附近;蛴螬和蝼蛄可用75%辛硫磷0.5g加少量水,喷拌细土125kg,放在苗眼附近,每亩撒毒土20kg。

3.2 瓢虫、甲虫的防治技术

用90%敌百虫颗粒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喷雾。

4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4.1 切断病源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从无病虫地区引种,选无病留种田留种,因黑胫病、环腐病、疮痂病、晚疫病、青枯病等可通过薯块传播,在选种时要选用抗病虫害种薯,选择的薯种要经过脱毒处理。

2)购种及种薯切块、催芽、播种过程中要捡出畸形、病、烂及萌芽过早或不萌芽的种薯,捡出后集中处理,切勿乱扔。

3)将种薯于切块前在阳光下晒两天,防病效果较好。

4)消毒处理,切块时严格刀具消毒,切块后药剂浸种处理。切块时,发现病薯要用40%甲醛120倍液或0.1% ~0.2%升汞消毒刀具后再进行。切块后,进行药剂浸种处理,可针对病害选取药剂,如:甲醛防治晚疫病、青枯病、疮痂病等;由于马铃薯环腐病存在于微管束中,一般药剂很难杀死薯块内的病菌,可用浓度为50mg/L的硫酸铜或农用链霉素浸泡种薯块10min;用多菌灵防治立枯丝核菌等半知菌类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4.2 农业防治措施

1)及早耕翻田块,在冬、春季节检查成虫越冬场所,及时清理田间病虫残株,消灭病虫源,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早翻耕,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及收获后要认真清理病虫株残体。如生长期内出现的黑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株应尽早拔除,清理干净,避免病害随水传播蔓延,减少病菌在田间残存、积累。

2)合理轮作换茬,马铃薯不宜连作,发病较重的地块实行 3年以上轮作换茬。如发生青枯病则与禾本科作物进行 3~5年轮作,发生疮痂病则与豆科、葫芦科、百合科蔬菜实行 5年以上轮作,通过合理轮作能减少病菌、线虫及有害昆虫的数量,减轻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3)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补施微肥,增施有机肥能有效改良土壤,抑制有害菌在田间的活动,增强植株杭性。如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增施一层塘泥,能有效减轻疮痂的病危害。要根据马铃薯生理需求适量施用氮肥,增施磷肥,多施钾肥,补施微肥,以减轻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增强植株抗性,减少发病。

4)适期早播,合理排灌,及时治虫。适期早播能减轻晚疫病等病害的危害,干旱时要顺垄沟浇水,使水浸人垄内,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害随水传播。遇涝要及时排水,农事活动要减少对植株的损伤。苗期有效防治蚜虫,避免传播病毒。

5)预防晚疫病流行,如有晚疫病开始流行,种植品种又不抗病,种植密度大,田间植株繁茂的薯田,应在植株还没有严重发病前把地上1/3~1/2的植株枝叶割走,运出薯田,以增加薯田光照,降低湿度,能有效防治病菌对薯田的危害。

6)严禁牲畜和闲人进入薯田践踏,减少对块茎的人为伤害,成熟后及早收获,留种田更应早收,以减少块茎在田间受侵害的机会,预防田间腐烂。

7)种薯储藏前要严格挑选,储藏后加强管理,防止储藏温度过高,造成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

8)在田间地头查找蛴螬的成虫金龟子、小地老虎、块茎蛾幼虫或成虫人工捕杀,夏季如瓢虫开始危害,可以在上午10h以前或下午4h以后拍打植株,利用其“假死性”捕杀。

4.3 药剂防治

根据不同的病虫害方式情况及发生时期适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技术同前。

猜你喜欢

疮痂青枯病薯块
不同药剂配方对马铃薯疮痂病的影响
我国学者揭示马铃薯疮痂病发病新机制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
不同年份早收栽培甘薯浙薯75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核桃新品种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山核桃品种
浅谈茄子青枯病防治技术
三种堆肥对番茄生长及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