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员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山西省“十村千户”观察点为例

2014-08-15晋鹏程

山西农经 2014年5期
关键词:调查员观察点留人

□晋鹏程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是1984年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建立并正式运行的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系统,我省根据中办发【1984】37号文件精神和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建立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的意见》,于1986年 7月21日,《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农村调查领导组<关于建立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的意见>的通知》,至此,山西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开始运作至今已有29年。作为县村两级的调查员坚持29年做村户固定调查,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值得称赞的事,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其贡献自不必讲,中央农村工作会农民人均收入数据都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出自这些人的调查统计。

1 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1.1 事业有成,培养了一批业务干部

在全省1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中,县村两级调查员约有60人左右,其中,县级调查员约有20人。在这29年中,广大基层调查员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为中央及有关部门研究“三农”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人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人。如果没有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农户调查数据就不可能按时收集、统计上报回来;如果没有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观察点29年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讲,基层调查员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因为是他们的付出,观察点系统才得以正常运转。这些调查员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历练,对观察点工作,由陌生、熟悉到行家里手,由文字功底低下到写作水平、研究能力的极大提高,基层调查员确实成就了农村固定观察点这项事业,这项事业同样培养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基层调查员。

1.2 有机构无编制,调查人员长期属于兼职状态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设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山西省从1986年建点开始就设有专门机构,即,山西省农村调查办公室,全额事业编制,过去设在省政府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经过多年改革后,现在为山西省农业厅的一个独立事业单位。而县一级设置的农村调查办公室,虽然也设在农口,但是,自始至今机构都没有单列,处于无编无岗、兼而不专、无经费保障的状态。这种情况自上而下是不断反映,拖而不议,议而不决、久而久之,导致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之一。县级调查员有政治待遇而无行政级别待遇。换句话讲,因为机构设置是有名无实,有工作、无位置;干部只被使用、不被重用;长期以往,队伍不稳定,干部流动性强。即便县级调查员干了几十年,甚至20多年,连个副科级待遇都享受不上,工资自然上不去,部门领导有心无力或无能为力,好点的领导安排个书记职务、纪检书记,给个副科级待遇,差点的只好让你另谋出路,安排到别的岗位。

问题之二。村级调查员年龄均已在60岁以上,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从1986年建点开始到现在,当年30~40岁左右的调查员如今都在70岁左右,甚至还大。平定一位调查员74岁,大部分进入老年人时代。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好意思提出更新换人,这不只是面子上、感情上的问题,而是从内心深处都不好意思提出换人。为什么这么讲呢?做了29年调查员工作,人生有几个29年?平心而论,干了半辈子调查员那是真不容易呀!村干部10年以上都有待遇,29年的调查员是不是也应该有个说法?调查员如是说,我们作为管理者理解、同情,想支持而力不从心。因此,调查员换还是不换,心里很纠结,顾虑重重,致使该退的老调查员退不下来,而且,该更替的更替不了,顶不上去,只因缺乏吸引力。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村里年轻人少,二是年轻人嫌麻烦、也没兴趣,使得调查员的新老更替工作难上加难。

问题之三。工作的特殊性、连续性问题。由于样本户调查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不是那个人说一说就能接受、听一听就可以做得了,负责任的讲,真真切切没有那么简单。因而,如果一刀切换村级调查员,那么,随时要上报的各项调查数据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如果要采取新老交替,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上岗培训,更需要在实践中传帮带。

2 对策思考与建议

2.1 既要感情用人,更要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

在农村固定观察点调研时,经常可以听到,基层兼职调查员们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凭着多年的感情在坚守着这个工作,的确是这样。近30年了,政府不仅要感情用人,更要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怎样留人?正如山西省农业厅刘志杰副厅长所讲:第一个是事业留人,什么叫事业?固定观察点就是事业,是谁的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事业留人,就要保留一批骨干。第二个是政策留人,要给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创造条件,让他们好开展工作,在政策上要做一些倾斜。第三是用适当的待遇留人。这个待遇需要政府制定政策。只有做到这三点,我们的固定观察点队伍才能稳定、工作才能做得越来越好。具体措施是:

一是设置常设机构,稳定基层队伍。我们不能既要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草。我们应当公平地对待这些一直从事此项工作的人,给他们一个符合国情的、实际的、能与付出匹配或相当于其他部门的待遇及薪水。建议政府从实际出发:将长期临时机构的县级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办公室,固定为真正意义上的常设机构,确定为科级级别的全额事业单位,定编、定岗、定人,给予工作经费,从而给他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是解决村级农民调查员待遇问题。对为数不多(全省只有10个县)、够条件的(做调查员够10年、15年、20年、30年)这个特殊个体,建议:政府部门,应参照村干部有关待遇,解决农村固定观察点村级农民调查员退下来后的待遇问题,改善农民调查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2 调整结构,注入活力

针对县、村两级调查员老龄化问题,事不宜迟,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调整村级调查员队伍,采取老中青相结合,重点培养30岁左右的年青人,有文化、有理想、懂政策、善经营、能吃苦、肯奉献者。改革开放以来,年青人外出打工的多,这是现实情况,然而30岁如果还坚守在农村没出去的,相对讲又是稳定的,因而选择30~40岁左右的人加以重点培养,对稳定这只队伍将起到重要作用。使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趋于合理化。

2.3 强化培训,精通业务

毛泽东同志说过:“要使不懂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怎么学?“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对农民调查员的选拔、培养及培训,不能亟不可待、急于求成,而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推进。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主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学习和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二是强化业务学习。主要是指农户日常分类记账、调查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研究,包括计算机应用等等;三是继续加大对村级调查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坚持把每年的业务培训放在县和村级,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提高提高各级调查员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业务能力,被调查农户对记账的认知度、记账的责任感、记账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1]毛泽东箴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2]刘志杰.把利国利家的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农经研究通讯,2014(02)

猜你喜欢

调查员观察点留人
提升乡村社会调查员素养浅析 以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员为例
我省4家农民合作社被列为部级观察点
引才难留人难 西部高校如何突围
点把点的他留人
我国家事调查员运行现状研究
因病施治化解医院“留人难”
清明节期间全国祭扫民众达1338.7万人次
法治思维下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以河南省原阳县留守儿童学校为观察点
县级医院怎样留人
建立社会调查员制度,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