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2014-08-15王红燕赵宗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政治传统思想

王红燕,赵宗凌

(山西大同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它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但是它又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1]。

在我国,“文化”一词出现得很早,但对这一概念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则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了。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的,特别是通过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从与物质载体的角度看,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等等。这些解释与通常所说的文化有一定的区别,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文化是广义上的,与文明的概念相接近,它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界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它不仅包括意识形态的部分,还包括某些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自己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以其独有的包容性,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共处而又相互吸收、借鉴。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也使得其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历经长时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思想教育角度而言,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

(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尤其是近代历史中的屈辱而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并更加坚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它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它就像一面旗帜,始终动员和鼓舞着炎黄子孙团结奋斗、风雨同舟、自强不息。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和发扬这种类型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这将更加有效地陶冶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天人合一”“和为贵”的“和合”思想

“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实生物”“家和万事兴”“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境界。此外,同西方相比,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文化则更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2]。“和合”理念体现在诸多方面,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传统建筑,例如四合院也能很好地阐释这种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天人和谐”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与当前社会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高度契合。高校教育者可以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主张以“仁爱”为思想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和为贵”“和实生物”“家和万事兴”“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就旨在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这种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首先体现在中国独有的孝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孝敬父母与友善兄弟;但中国传统文化又不局限于这种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仁爱孝悌,以“仁爱”为思想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还体现为社会范围中的大爱。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还有其方法论的指导,即在“和合思想”的指导下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

(三)“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重视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提出外在约束和内在自觉的双重要求。儒家尤其强调的是后者,认为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慎独”和“自省”就是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慎独”更多的是倾向于方法论的层面,“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慎独”,是指人们在个人独处时,能够凭着高度的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甚至于思想深处的所思所想也要保持谨慎,防止有违道德、法律的欲念和行为发生,时时告诫自己,谨守分寸。

与“慎独”不同,“自省”更加强调内心的反省,是孔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它指的是人们通过自我意识经常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正如朱熹所说的:“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孔子的学生曾参就很能力行这一主张,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3]孟子则提出“反求诸己”的思想,发展到后世还有明朝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非常注重对个人主观意志力量的培养。“自省”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自我批评,但其实不仅于此,它也应该包含自我肯定,逆境时要自省,顺境时更要自省,在自省中总结过去,规划未来。

“慎独”和“自省”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重要美德。这一美德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古代它体现了古人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在今天,高校的思想教育中也应该体现出它的价值。

(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塑建、构造中华民族的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等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易经》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最为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面对人生际遇时,无论是生活中的成功或失败、顺境或挫折,一定要正确的勇于面对。二是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孔子一生坎坷,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虽遭冷嘲热讽和挫折打击,但从不灰心绝望。“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孔子看来,“可不可”是客观现实问题,但“为不为”却是主观态度问题。在晚年,当意识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孔子依然没有灰心消沉,而是回到家乡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创立了儒家学派,对后世中国政治、法律、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孔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誉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高校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适当地渗透并应用儒家的这种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原则和方法

高校教育者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贯彻以下原则,并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具体主要遵循三点。

(一)注重言传身教的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言传身教方面的言论极为丰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4]这是孔子的一段话,在其看来,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普通民众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就会顺着风的方向倒,君子就是通过自身的道德,从而来影响普通民众的言行。此外,他还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即使不下命令,被管理者也会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即使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是不会服从的,甚至会出现与此相反的行为表现。因此,高校教育者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示范和导向。

言传身教这一原则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是一项以人格来塑造人的工作。教师的举止言行不是个人私事,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在高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就必须时时处处注重自身的行为表现。

(二)坚持内心自省的方法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内省”“慎独”的修养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看重心理感化而给学习者带来的影响。在新时期,批判地改造、继承这些修养方式,将其赋予新的内涵,仍可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运用。

“内心自省”这一方法的应用,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学校应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和师资力量,选择广播、杂志等各种载体,通过电影、电视、文献读物等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此外,在当今时代,网络也应成为宣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高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一的方法

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道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目的,知识教育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5]。中国古代教育家就十分重视以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一的方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今天,这方法论在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在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不应该放松道德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德育与智育共同发展。否则,当一个人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而缺乏相应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时候,其对社会的危害更大。现实生活中那些高科技犯罪,就是明证。

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线和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集中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不应摒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之,应把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积极因素,通过课堂、实践、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等渠道,促进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一)课堂是主阵地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高尚情操相融合,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时事政治相贯通,从而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正确区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真假等。

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要贯穿中国传统文化,高校还应该在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教学活动中穿插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除此之外,还应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定期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全方位、多方面地创造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区别的显著特征就是马克思在其哲学思想中引入了“实践”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高校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就不能忽视实践。正因如此,实践就成了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和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把国学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实践活动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与此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始终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要负责从侧面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习研讨会、文艺作品展示会以及引导以学生组织为单位在节假日去全国各地传统文化旅游胜地现场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力[6]。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都能有效促成大学生对国学文化深入理解和思考。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化为个人成长的养料,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大众媒体是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伴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传播信息的媒介逐渐从过去的烽火狼烟、驿寄梅花以及信鸽传书的原始媒介发展到依靠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各种载体。这些新时代的载体因其具有时效快、受众多、影响广等多种优点,被时人称之为大众传媒。高校及高校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时效快、受众多、影响广的积极特征,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之内。为此,高校教育者应充分了解该校有关学生和教师的实际状况,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教师的研究课题、方向以及研究水平,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共同为学生精选部分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或文章,并制成简易的索引,便于学生查找和阅读。

由于大学生更喜欢网络,高校教育者要特别注重对网络的运用。高校要主动为学生过滤掉一部分含有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网络信息的同时,积极创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文化门户网站”,这些网站集文字、图片、动画以及解说为一体,更加形象客观地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文化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网络积极组织有大学生参与的以“国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动画制作活动以及网页设计大赛;还可以定时定期组织学生收看央视播放的一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影片,以及某些关于名人的大型纪录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古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精神动力以及精神支柱。其丰富的内涵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人合一”“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不仅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也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可,因而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借鉴这些有益的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1]赵洪恩,李宝席.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

[3]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

[4]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87.

[5]李 良.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64 -65.

[6]田世宏,武 岩.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契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7):52 -54.

猜你喜欢

政治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