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14-08-15吴菱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党员素养环境

吴菱蓉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指的是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向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的媒体技术[1]。高校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先进,接受新生事物速度最快的社会群体之一,一方面,他们是对新媒体技术最熟悉的人群,对新媒体形成的技术环境的适应性也最强;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对新媒体技术倚赖最强,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受新媒体影响最深的群体,他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已深深地烙上了新媒体时代的痕迹。根据江苏地区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本省高校中,超过91%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使用QQ、人人网、微博等新媒介进行交流;超过83%的学生每天会通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了解各类讯息。这种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新变化带来的冲击,必然也会在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上反映出来。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工作也由此受到交往方式、认知渠道、思维观念、学习形式等变迁的挑战,大学生党员的素养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党员素养教育的影响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说过,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对于高校党建工作来说,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形成的全新的社会生态与媒体环境,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方面说,新媒体环境极大拓展了大学生党员素养教育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效率;从消极方面说,新媒体环境也不可避免地为大学生党员素养教育带来种种弊端。而理清关系,辨别利弊,是进行相关对策研究的第一步。

(一)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党员素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新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以新媒体为党员教育的基本方式与手段,可以打造全新的理论平台与实践平台,极大地扩展党员教育的覆盖面,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全面、丰富、多样的教育氛围。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平台具有多元主体性。党员教育的不同主体可以依托这个平台,平等、全面、自由的相互交流,更大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

2.提高了高校党务工作的实效性。以互联网络空间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障碍,缩短由于“熟人社会”而形成的现实的人际心理距离。在通过诸如手机短信、微博、人人网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交流时,因为不再有(或者极大弱化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人际关系的顾虑,大学生党员群体可以真正“畅所欲言”,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而不用时时刻刻受到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外在规范赋予该角色的种种戒律的束缚。对于党务工作者而言,通过这种“开诚布公”可以了解受教育群体最真实的想法,从而对大学生党员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最现实、最真实的问题有所了解,进而对症下药,增强党务工作的实际效用。

3.增强大学生党员素养教育各主体间的互信。由于人的思想隐蔽性的客观存在,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而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具有多元主体的性质,在这个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在互联网络上称为信息来源的主体,具有自我能动性,也使得每个主体感受到从未有的“平等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对地位平等的感知程度,是促进人际间信任的重要前提。因此,新媒体交流技术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形式上相当平等的人际关系氛围,这对于高校党务工作者与学生党员进行双向交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每一个主体之间的互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4.增加了学生党员优化自身素养的自主性。一方面,新媒体提供了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海量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如何获取信息资源、获取哪些资源、如何应用所获取的资源,这些行为选择的主动性,都掌控在受教育者手中。他们可以积极、主动、自我的选择更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实现自我教育。大学生党员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自由选择浏览信息,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党员素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1.对传统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新媒体以其明显的快捷性、互动性、娱乐性、自主性等特点,冲击了传统意义上以党和国家的喉舌——主流新闻媒体在大学生党员政治素养成长环境中的主导地位。面对数量巨大的新媒体信息、方式多样的新媒体宣传手段,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效率日显低下,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素养的教育提升工作。

2.弱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数字化时代,每个高校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海量信息,这固然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但从另一方面看,面对数量巨大的信息,大学生很容易失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同时,方式多样的新媒体宣传手段,使高校学生对高校传统政治素养教育方式日渐缺少关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环境加剧了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素养的滑坡,体现在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理想信念不足、理论修养不高、服务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松懈等方面。

3.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为大学生党员素质教育增加了难度。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信息传播,实际上处于一种“无屏障”状态。这种“无屏障性”本质上是由网络传播的公开性决定的。理论上讲,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空间都更加自由,各种政治立场、观点、理论都可以自由地在大学网络里传播,大学生党员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存在,易于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加大了大学生党员素质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素养提升策略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揭示了一般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开展大学生党员素养提升的哲学基础。我们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针对大学生党员素养滑坡现象,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技术服务于大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创新大学生党员素养提升工作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机制。

(一)树立“大党建”理念是提升素养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的改变往往是推动变革的最大促动力量。对于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而言,新媒体环境下的首要任务,也是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一种“大党建”的新理念。所谓“大党建”,是指“走出为党建而党建、就党建抓党建的封闭状态和狭小天地,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深入研究和鲜活实践”[2]。新媒体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为树立“大党建”新理念提供了好的平台。

大学生党员素养的提升工作既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现实的具体工作。树立“大党建”新理念,既需要从全社会的高度强化秩序,优化大学生素养提升的媒介环境;也需要校园的自觉监督与引导,形成统筹大学生党员素养提升的校园媒体合力。只有统筹协调所有社会力量和智慧,建立全社会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和谐联动机制,才能建立起学校、社会一体的素养育人格局,形成“以大党建提升素养”的媒体氛围。

(二)营造“大党建”工作格局,全面建立网络育人体系

1.利用新媒体构建辅助协同式教育模式。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集成性、匿名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可以使任何个体在基本不受外界控制的情况下,比较自由地阐发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意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畅所欲言”。对于高校党建工作者而言,也应当通过校园BBS 论坛、微博、博客、微信、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形式,主动了解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熟悉并掌握在新的沟通平台上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方法,使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协同学习、教学相长的模式,并成为互相信任的“网友”。以启发式、参与互动式、讨论式、对话式等方式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并尽可能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减少党建工作的阻碍,降低各种成本,提高工作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各类型BBS、论坛、贴吧等一个个小阵地,发帖引导学生跟帖讨论,不仅可以了解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还可以在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乃至情感的沟通中完满实现教育目的,达到改善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

2.提高党员媒介素养,利用新媒体树立党员素养模范。“媒介素养”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3]。在运用新媒体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党员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素养的提升,则可以通过树立党员素养模范的方式来实行。

例如,近几年来“人人网”的广泛使用,与其他社交网站或媒介不同的是,“人人网”的注册用户几乎全都是在校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用户群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都很相似,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并且网站要求所有用户均为实名注册,这就为该网站用户间的无障碍交流和深度沟通提供了保障。在该网站系列功能中,“好友分享”版块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不少文件或视频的分享次数动辄以万计,足见其传播力度是空前的。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者完全可以将一篇关于“党员先锋之星”的深情日志或者一段“党员优质服务岗”的温情视频,通过“好友分享”进行“滚雪球式”的广泛传播,将党员先锋以贴近“90 后”特性的方式广为传播。分享的内容允许用户留言评论,丰富教育的互动性与多样性,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先锋堡垒,树立党员榜样形象。

3.保障并完善校园媒体环境。新媒体不但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党员真实的整体素养状态,更方便我们随时与之进行沟通交流,进而调整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可以借助论坛、贴吧等进行信息整合,设立专门接受大学生党员交流思想的电子邮箱或建立QQ 联络网。教育工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论坛、贴吧中所反映出的大学生党员内心状态、价值观取向作总结分析,工作方式由被动总结变为主动接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素养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诸如“匿名思想交流电子邮箱”或者“QQ 分级联络网”等方式,掌握有关大学生党员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真实有效的情况。通过新媒体建立丰富的、多样的信息流动和反馈模式,进而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作用力的校园媒体环境,为提升大学生党员素养提供有效的氛围。

新媒体环境的出现,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地适应新环境,改变传统党建工作的那种灌输式的、宣教式甚至填鸭式的工作方法。将宣传与倾向主体爱好相联,将教育与关注主体感受相联,以此为出发点,树立和构建“以大党建提升素养”理念和网络全面育人体系,营造“大党建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素养。

[1]娄 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 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0.

[2]卢昌军.新媒体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3]彭少健,宣 德.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5).

猜你喜欢

党员素养环境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