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2014-08-15李爱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族大学生文化

李爱霞

(中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高校是文化创新与传承的主阵地,作为文化发展和传播重要主体的大学生,只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成为自觉的文化主体,才能继承优良文化传统,承担发展和创新文化的使命,进而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 世纪90 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阐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方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费先生指出,当前我们的文化正处于由世界上若干主要文化进行大规模的接触、冲突、嫁接和融合的过程中。全球文化就包含着世界的和民族的、全球的和地方的两种充满张力的要素。从这个层面上讲,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中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共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发展愿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就应该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对自己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的认同和觉醒以及追求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应该包括大学生的自我觉悟和觉醒、在多元文化选择中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对国外文化的借鉴与批判、在文化参与和创造中主体性的发挥等几个层次[2]。可是,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缺失的表现

(一)对历史文化的遗忘与漠视

文化自觉首先是一个群体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觉醒。文化认同,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首先体现在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上。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思想精神价值。但是当下的大学生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甚感兴趣。具体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知识匮乏,民族自豪感日益衰减。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在高中课本里,随着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被逐渐遗忘。二是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学习了解历史文化的兴趣不大。笔者对我校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调查显示:28.3%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9.7%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兴趣持无所谓态度,25.5%是中间派,仅有36.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兴趣。在对体现历史文化的节日和一些剧种的调查结果为:19.7%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33. 4% 的学生表示“有一定兴趣”,只有27.5%的人表示有兴趣,还有19. 4% 的学生认为“不喜欢”。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12. 4%的学生“经常看”,66.3%的学生“偶尔看”,21.3%的学生“从不看”。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而对这些承载历史文化的书籍、剧目和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和漠视,如何谈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背离了传统,文化将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省、自我觉醒和自我创建。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没有与自身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没有把兴趣内化为行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层,认识有余而反省不足,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二)崇尚外来文化轻视民族文化

对国外文化的借鉴与批判,是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另一表现。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和文化的流动和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外来文化的传播,特别是西方文化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物质方式,其新鲜和异类的特点吸引着大学生的狂热追逐并效仿,出现了大学生狂热追逐西方文化而轻视民族文化的现象,这样会滋生民族信仰危机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如集体主义、诚信、艰苦奋斗、仁爱、责任等价值标准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却甚嚣尘上。比如,出现了节日文化西洋化、饮食文化欧美化。同时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的问题,对中西文化存在严重的误读。只是一味地追捧西化,但却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正确理解,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辨析和选择能力,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也不能理性地对国外文化进行借鉴和批判。这种思想行为的趋势下不利于大学生理性审视历史文化和积极借鉴外来文化,影响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建立。

(三)重视大众文化偏离主流文化

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精神的自觉,只有文化主体不断进行文化参与和主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相对自由和宽松的信息社会里,大众流行文化正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以主动参与性、崇尚自我表达、容纳多元个性为特征的文化模式,对大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和娱乐文化,出于商业性的追求,许多大众传媒往往采取迎合受众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和观念,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呈现出庸俗化的文化特征。

在大众文化庸俗化的“异化”作用下,部分大学生偏离了主流文化的要求而“迷失”在大众文化危险中,出现了主流文化要求的正确政治意识、道德信念和理想、积极人生态度等日渐淡化和消解的现象。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造成了对理性和道德的放逐,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和塑造。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远离理想、消解崇高,推崇消费、炫耀奢华,向往富足的物质生活,崇拜文体明星,青睐流行音乐、小说、影视、网络文化,疏离经典著作,等等。

(四)价值观被扭曲

大学教育之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社会责任感、情操高尚的人才。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由于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片面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导致部分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人生信仰多样化、人生目的庸俗化、成功观功利化,这无疑会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发生裂变。据北京六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福利收入、社会地位、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三成的人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首要因素。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路径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和创造者,其文化自觉程度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品质。大学是知识、思想、精神价值观的摇篮,承担着优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使命。高校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积极拓展各种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一)树立文化育人理念,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专业技术化、功利化的实用主义趋势,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应用、轻基础的现象,重视强化专业技术和职业培训。在对教师的引进和考核中,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养。在高校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热衷于扩大校园规模,扩大招生,工作重心放在提升学校的社会效应上,忽视校园文化建设。这种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的趋向将学生仅是作为工具来培养,背离了教育的“化人”本质。

文化功能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的生命力在于自觉地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处。正如“通识教育”的倡导者,前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所说,大学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头脑领着社会走,而不是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动地跟着社会走。他极力倡导大学要回归大学文化功能的大学理念,通过以学习以文化为主导的“通识教育”,使大学开始实现由“谋生”的功能向“谋强”转变[3]。所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中国的高等教育就要摈弃功利化、专业技术化的理念,回归到其文化功能,以文化发展、文化教育的价值向度为指引,营造浓厚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育人氛围,并能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道德和伦理的规范,达到自知、自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与选择能力,从而达到文化自觉。

(二)加强文化能力培养,引领大学生文化自觉

实现文化自觉的关键是文化主体的自觉,文化主体的自觉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的自知之明和自觉内化。对于大学生来讲,文化自觉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表现为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自我担当、自我发展。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需要对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文化自觉”包括对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这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因此,高校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着力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高校在深入研究学生的文化需求基础上,把握学生思想兴奋点,行为敏感点,为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诠释中注入“时代元素”。着力在内容上体现时代感、强化亲和力。在方式上把握传播的规律性,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强化影响力,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教育引导,从而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自省。

其次,增强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文化自觉是建立在自信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任何一种全球化的实践活动都承载着某种价值观和文化观。只有认识、接受本民族文化,并在比较、理解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自己的文化位置与文化发展取向,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面对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理性审视民族文化,也要尊重、积极借鉴外来文化,取长补短,充分吸收外来文明成果并使之成为文化自觉的源泉和思想动力。

再次,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责任。高校作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殿堂,要在教育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在认真梳理世界多样文化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文化自觉

1.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需要文化主体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参与并发挥主动性才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具有实践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关注社会和现实,完善人格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青年学生的教育中更具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高校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巧妙地将文化融合到活动中,让学生经过亲历和体验,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正确认识外来文化,进而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守护和坚持自身文化的价值与坐标的动力,培养正确的文化选择能力,并在选择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与文化自觉意识,推动大学生“文化创新教育,文化实践教育”的发展。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校园中的系列品牌文化活动,秉承“弘扬传统文化、张扬学生个性、深厚文化底蕴”的宗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归宿。由于活动丰富、辐射面广、实践性强而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完善的人格,引导大学生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在各种活动中,可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诚信明礼、崇善克己等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抑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4]。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社团,推动学生的社团活动向人文型和科学型并重、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的方向发展。同时利用开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如大学生辩论赛、校园歌手赛、体育比赛、环保行动、民乐演奏会、名家系列讲坛、“五四”文艺晚会等等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形成影响。

[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78 -182.

[2]于华珍,曹爱萍. 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6):37 -39.

[3]甘 阳,陈 来,苏 力.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2 -15.

[4]张 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J].高校理论战线,2012(3):72 -74.

猜你喜欢

民族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大学生之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