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北麓(西安段)旅游开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2014-08-15肖哲涛郝丽君和红星

安徽建筑 2014年3期
关键词:秦岭西安空间

肖哲涛,郝丽君,和红星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30)

1 秦岭北麓西安段旅游资源概况

秦岭北麓西安段全长166km,面积5852.67km2,自西向东涉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灞桥,临潼六个区县,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西安当地旅游的重要场所,怎样提升其旅游环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假日休闲需求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空间,是我们当下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1.1 自然资源

秦岭北麓西安段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有着丰沛的水资源、地热资源和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丰富,是动、植物区系过渡地。此外西安境内有10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面积占全市林地面积的94.59%。目前西安已建立了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 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 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1.2 人文资源

1.2.1 物质文化资源

秦岭北麓的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13 个王朝在此建都,这使得西安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大雁塔、钟鼓楼、兵马俑等人文资源数不胜数,区域内历史遗存十分丰富。宗教方面,秦岭是道教的源脉之地,老子的道德经就产生于周至的楼观台,唐代时终南山楼观台曾一度成为“皇家道观”,金代王重阳在终南山创建全真教。此外秦岭中段的终南山不仅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重要发源地,还是佛教各宗派创立发展的源头。此外,秦岭山间多悬崖绝壁,险峻陡峭,古代道路凡遇悬崖绝壁皆傍山架木而行,史籍称之栈道、蜀道,号称古代的国家级高速公路。秦岭西安段有子午道、库古道、武关道等,这些尚有迹可寻的古栈道上,仍然保留着有大量文物古迹遗存。

1.2.2 非物质文化资源

秦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相当丰富,主要有周至龙灯、剪纸、哑柏的刺绣、楼观台的财神文化;户县的钟馗故里,民间面塑技艺;长安沣峪口的百年老油坊;临潼栎阳木刻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秦岭宝贵的文化资源,彰显其独有的魅力。

2 旅游开发的矛盾与问题

目前秦岭北麓西安段旅游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量过度开发的活动使得旅游开发面临艰难的境地,主要表现在:①水资源、山体、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河流污染、挖沙采石挤占河道;建构筑物占压河床现象严重;炸山采石,破坏山体的行为较为普遍;滥砍滥伐造成植被覆盖破坏严重,动植物生存环境恶化。②旅游项目单一,缺乏特色。秦岭北麓西安段旅游开发的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观光、采摘、吃农家饭等方面,内容较少,自然生态特色较弱,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③游览路线组织不畅,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节假日旅游的需求使得秦岭面临着较大的交通压力,各主要进山道路和峪口承载能力低,限制了旅游发展的空间;另外,沿线游览带的景区环境、住宿条件、包括车位都存在很大不足,安全供水、用电和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不能给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环境。④管理体系缺乏。管理效率低下,保护措施的缓行以及各种规划法规的不到位,使得旅游开发面临纷繁复杂的多重矛盾。

3 空间规划策略

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空间规划既要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急切需要,同时也要保证其本体生态环境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以期达到既保护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共赢。

3.1 空间管控明晰旅游建设空间

秦岭北麓空间保护利用规划首先应构建秦岭北麓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要求是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山水形态和生态格局,不破坏已经形成的带有历史文化信息的空间结构、尺度和肌理形态、景观风貌等,这是任何发展不能逾越的。因此,在规划范围上以禁止生态敏感区的开发建设,以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为前提,将区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协调区两个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区内禁止房地产开发,限制区域内的旅游活动。生态协调区是指秦岭山脚线(25°坡线)至环山路以北1000m 区域,所有建设活动不得破坏山体、占用河道、影响生态景观、污染河流水系,必须进行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保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3.2 “一轴、六纵、六片区”空间结构助力旅游发展定位

秦岭山脉、河流众多、农田和众多城镇共同组成了秦岭北麓优美的旅游空间结构,依托秦岭珍贵的空间和生态承载能力,以环山路沿线空间发展形成主线明确、组团发展、城镇点缀、山水掩映、田园衬托的“一轴、六纵、六片区”的空间结构模式。“一轴”:以环山路为主线,串联各乡镇形成的经济发展轴;“六纵”:以黑河、涝河、沣河、潏河、浐河、灞河为依托的六条纵向绿色生态带;“六片区”:以太白山旅游观光区、楼观台旅游度假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终南山文化产业区、汤峪温泉旅游度假区和临潼国际旅游度假区组成的六个功能片区[1]。

3.3 道路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旅游路线

3.3.1 道路交通网络

秦岭北麓的区域交通通畅与否是其空间保护利用的关键所在,区域交通网络的规划策略主要是快速通道+观光绿廊+高架快速干道+地铁观光旅游专线,形成区域交通网络。峪口景区内外交通体系主要是解决保护利用峪口景区内外交通的可达性问题,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做到空间的合理保护利用,如转换G108、G210 等国道的单纯交通职能,形成旅游专用道路;景区内部旅游线路的道路强调低碳环保,综合设置步行系统、游览车道路系统;在景区入口、园区内设置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停车场及非机动停车设施,降低交通冲突,减少生态破坏。

此外,绿道慢行设施也是秦岭北麓旅游空间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城市主要联系道路、沿环山路、峪口等位置,逐步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中转点,建立自行车与公交车的换乘系统,形成特色慢行系统,通过“绿道”将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农家风光互相结合。

3.3.2 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给排水、强弱电等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不但对秦岭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在秦岭北麓空间保护利用规划中应统筹兼顾旅游与保护对基础设施的布局、规模、走线等诸多要求,合理按照游客容量、游览需求进行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考虑保护区内的生态保护需求,又要注意与保护区外的延伸配套区——旅游景点、场所等相衔接,形成秦岭北麓旅游区的整体基础设施网络系统。

3.4 建立管理体系保障旅游开发顺利进行

秦岭北麓沿线漫长并且涉及多个区县,管理保障机制不畅会诱发一系列问题,所以建立一个权威、专门、综合性的管理保障机构是必不可少的[2]。由西安市政府组建的统一管理主体——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及下设的各职能处室,对整个秦岭西安段的生态保护和规划开发事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各项旅游发展项目的高效运行。此外,其北麓的旅游开发和周边居民的发展问题对于秦岭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所以完善保障机制还应着力修复和发展以村民、市民、各级代表为主的群众保护网络,积极探索激发群众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使环境保护与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完好结合,促使城乡居民自发、主动参与到秦岭北麓空间保护利用的管理工作当中,实现环境保护与城乡居民发展的互动与并进[3]。

4 结 语

秦岭北麓西安段必须应对旅游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引导,才能实现对其最有效的保护并进行可持续的旅游产业发展,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重塑秦岭历史文化空间环境,达到空间保护与旅游开发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目的,这一切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 和红星.解读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及保护利用规划[J].风景园林,2012(2).

[2] 郝丽君,肖哲涛,李红光.与旅游共赢的函谷关文物保护规划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7).

[3] 陈稳亮.村落型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雍城遗址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3).

猜你喜欢

秦岭西安空间
暑期秦岭游
西安2021
Oh 西安
洞穿秦岭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好忙好忙的秦岭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