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8-15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部门

刘 倩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学术机构和专业机构为社会保存和学术研究需要,广泛开展了口述史和口头传说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工作,由于此项工作与档案工作联系紧密,引起了档案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并积极介入其中,形成了口述档案的新概念,即“口述档案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历史记忆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查访结果,它通常表现为录音磁带和对录音的逐字记录。”[1]“1988年8月在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塞内加尔档案工作者萨利乌·姆贝伊正式使用了‘口述档案’这一概念”[2]。口述档案是历史档案的重要形式之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知情者被誉为“活的历史档案”[3],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然而这些财富可能因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消失,当我们因某种需要对他们进行抢救性的调查、走访时,往往发现为时已晚。值得欣慰的是,口述档案开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档案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价值和重要性也日益彰显。

1 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

1.1 填补历史断层,重构社会记忆

口述档案可以为历史作补充和拾遗,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经历,澄清历史疑点,还原历史真相,再现生动历史。自2005年以来,由党史部门牵头、档案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在全国范围展开。在历时五年的调研中,全国30万名调查人员对广大当事人、知情人、有关研究人员进行广泛走访,记录证词证言,开展录音、录像、拍照;天津泰达档案馆,于2010年启动“开拓者之声”天津开发区口述档案征集,填补了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史上档案资料的空白。

1.2 挽救民族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幅员辽阔,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间艺术、民族语言、传统习俗、轶事趣闻和文坛掌故等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大多是通过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授而沿袭至今,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然而这些传承人有的已风烛残年或体弱多病,若不及时建立口述档案,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将会濒临失传,我国的民族文化也将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

1.3 丰富馆藏资源,增添馆藏特色的重大举措

我国综合档案馆普遍存在结构单一、特色不足的弊端,而口述档案蕴含丰富,包罗万象,磁带、光盘、录音、录像等载体形式的多样化,恰好弥补了我国传统档案馆的不足之处,打破了以往以纸质和文书档案为主体的馆藏结构,更好地拓展了档案馆的服务职能,进一步巩固了档案馆信息中心的地位。例如“徐州市档案馆为完善馆藏结构,开展了口述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经过近半年的实践,共录制磁带12盘,约660分钟,取得初步成效。”[4]

2 口述档案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口述档案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它可以根据知情者对历史事件、风土人情或重要人物等方面的口述记录,重塑民族记忆,不仅能够填补传统档案空白,更为档案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历史学界和档案学界对口述档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出版和发行了相关论著,丰富了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及经济等方面的史料。然而,我国对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开发利用不够充分,主要还停留在一般的收集、整理、编制目录等浅层次的开发上,大量有价值的史料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学术界和档案部门对此亦感到困惑和无奈,特别是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口述档案工作与开发单位的工作融而不合,滞缓了开发利用进程。

二、开发利用方式出现偏差,有些部门或个人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往往热衷于口述档案的商业性开发,对口述档案资源主观臆造,这种人为的杜撰和虚构严重破坏了其原始性和真实性。

口述档案的价值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和利用,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口述档案不具有档案的本质属性,它不是伴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自然形成的,有后人人为的因素存留,缺乏原始记录性,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资料保存。有的虽然肯定口述档案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但对其真实性和合法性仍存质疑。事实上由于政治、战争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口述档案制作无法有效地即时完成,往往需事后补制,然而这种补制,是建立在对采访者口述资料考证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制作,非主观杜撰臆造,其原始记录性和真实性固存。

二、法律保障机制匮乏。尤其是对涉及知识产权争议的地方,难以界定和把握。制作者心存疑虑,宁愿将资料封存在馆,亦不向社会开放公布。

三、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口述档案的研究开发,大多还局限在有关专业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范畴,前期的研究成果与后期的开发利用形成脱节。政府专业部门间的沟通了解甚少,未能建立立行机制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成果转化的保障措施。

3 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3.1 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涉及面广,是社会性、学术性很强的一项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管理机制,形成由政府主导、部门主办、专家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统筹运行机制。要把将此项工作纳入部门目标管理工作考核范围,真正把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提上日程,抓好落实。此外,创新口述档案管理机制,档案部门要在原有编制机构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一个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分工明确、系统有序的组织保障体系。

3.2 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须以法律作保障,除对口述档案的征集、管理、保护利用进行立法外,各地应因地制宜,建章立制、规范程序、明确界定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对公益性开发利用和商业性开发利用的界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公益性与商业性开发利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益性中有商业性的成分,商业性中亦蕴含公益性的因子,凡其中有利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并能充分发挥口述档案价值作用的,就应以法律或制度加以规范,以避免不作为或乱作为。

3.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需要依靠方方面面的人才力量作支撑,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强与专业部门及高校的协作,努力培养一支学术态度端正,专业技术精湛,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口述档案开发利用单位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建立本地区人才库,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专业素养,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制定人才培养使用的优惠政策,在岗位津贴,职称晋升,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同时要引入人才激励机制,实施制度奖优惩劣,将资源开发目标、任务与个人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3.4 创新信息发布机制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把馆(室)藏的优质资源进行创造性加工与浓缩,分类编纂出专题研究报告,可行性项目报告,对可以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进行立项分析,将其专利性情况、可能产生的效益、所需的经费投入、市场地位、发展前景等进行信息发布。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信息发布规程,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可靠性,对虚假信息实行责任追究制。不仅如此,为了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机制,要争取做到点面结合,区域化统一,打破各自为阵的封闭保守僵化壁垒,以开放共赢的姿态共建资源信息平台。

3.5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口述档案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即使有商业性的研究成果,其前期工作仍需一定的经费做保障。政府财政部门要在硬件和软件的开发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批拨专项经费,并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既在外延上扩大开发利用的范围,又在内涵上注重资源整合。同时也可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捐资一部分以作补充,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做到阳关操作。

3.6 建立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有领导、专家、监督管理部门、社会组织等各界人士参加的论证委员会,按照规范程序,严格论证把关,确保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有序进行。论证评价委员会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推进口述档案事业向更高层次拓展,力争以最低的成本运行,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史为鉴,以档为证。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既拓展了档案工作的外延,又有效延伸了档案工作的服务职能,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各级档案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应加大对成果开发利用工作的投入力度,活化档案资源利用方式,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法规体系,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和价值观,使口述档案这朵奇葩焕发出它应有的异彩,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发挥特有的作用。

[1]张玉荣.不容忽视的口述档案和口述档案工作[J].档案,2000(4):4-5.

[2]黄项飞.口述档案: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J].档案与建设,1997(8):22-24.

[3]李南星.谈口述档案与抢救“活档案”[J].档案学通讯,1998(1):11-13.

[4]刘亚清.独辟蹊径探索新路—徐州市档案馆建立口述档案[J].档案与建设,1999(11):44-46.

猜你喜欢

部门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三部门出招:保障『快递进村』目标实现
红火蚁来势汹汹 九部门联合防控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应对挑战需多部门联手
新形势下县级发改部门职能转变思考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