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明集》字词考校

2014-08-10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正藏宋本一介

曾 良

(安徽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弘明集》字词考校

曾 良

(安徽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弘明集》传流有多个版本,其中有些字词不易读通。本文结合异文,联系古籍汉字俗写规律,就某些字词加以考校。

《弘明集》;俗写;考校

梁僧佑编撰的《弘明集》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佛教史资料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然六朝遗编,流传最古,梁以前名流著作,今无专集行世者,颇赖以存。”足见其重要性。《弘明集》流传至今,有多个藏经版本,其中有些字词不容易读通。此就其中有关字词,择要略作考校,并根据具体文本,阐释一些古籍俗写规律。为方便说明,保留某些必要的繁体字。

眩听

马喙

赜指

《大正藏》本《弘明集》卷四《重释何衡阳》:“若乔、札未能道一皇王,岂获上附;伊、颜犹共赖气化,宜乎下丽。二涂之判,易于赜指。”(52/23/a)“赜指”费解,《碛砂藏》、《高丽藏》本同。按:当释读为“颐指”,以颐示意,极言容易也。《续藏经》本《禅林宝训音义》:“颐指”条云:“但动颐而指麾,不劳用力,皆如意也。”(64/464/a)古籍中“赜”、“颐”易讹。《四库全书》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六十七《重释何衡阳书》作“颐指”,而《四库》本《弘明集》、《释文纪》卷十三也作“赜指”。《大正藏》本《弘明集》卷四《重答颜永嘉》:“又云:‘侨札未获上附,伊、颜宜其下丽’,则黄裳之人,其犹不及。虽赜之指,高下无准,故惑者未悟也。”(52/23/c)

麟翮

《大正藏》本《弘明集》卷四《重答颜永嘉》:“吾少信管见,老而弥笃。既言之难云,将堙腐方寸;故愿凭流扬,以托麟翮。厚意垂怀,惠以重释,稽证周明,华辞博赡。(52/23/c)“翮”字,校勘记曰:宋本、元本、明本、宫本作“融”。按:“麟翮”和“麟融”均费解。《碛砂藏》本作“鳞融”,《高丽藏》本作“鳞翮”(59/677/c),《中华大藏经》本亦作“鳞翮”(62/761/a)。据上下文意,当校作“鳞翮”。《高丽藏》本可洪《音义》卷二八《弘明集》“鳞翮”条云:“幸革反。”(63/646/c)说明可洪当时所看到的《弘明集》正作“鳞翮”。现在串讲一下文意,“鳞翮”是针对前文“流扬”而言的,水流中为“鳞”,能在云气中扬者是有翮之鸟,此处“鳞翮”实为鱼雁传书之用典,指书信。句谓:既言论之难说,这些东西就将堙腐于我的心中,所以我愿意凭借书信把它说出来。承蒙你“厚意垂怀,惠以重释”云云,文意很顺畅。可知其它版本的“融”是“翮”之讹,盖不明文意所致。

轩轾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六释《弘明集》云:“灺垂:上邪野反,《广雅》云:炭、、、,炨也。《说文》:烛炭也。从火,也声。亦作炨。,音子慄反,,辞刃反,,子劳反。《集》本作,非也。”毫无疑问,“”是“”的讹变。佛经中有“苧”因写作“芧”而讹为“芋”的,《大正藏》本《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宋元嘉十二年,留元之,东阳长山人,家以种芋为业。”(52/418/b)《高丽藏》本(58/548/b)、《永乐北藏》本(143/406/a)亦作“种芋”;诸版本的《法苑珠林》卷十四引作“种苧”。按:“种苧”是,盖“芋”是“芧”之讹。我们看可洪《音义》卷二六《东夏三宝感通录》有“种苧”条:“直与反。”(60/424/b)说明可洪看到的文本作“种苧”。

《碛砂藏》本《弘明集》卷三《答何衡阳难释白黑论》:“一生瞬息之中,八苦备有。”“瞬”字,《大正藏》本《弘明集》卷三校勘记曰:宮本作“眒”。《中华大正藏》本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二十八释《弘明集》卷三云:“息:上音申,喘息舒气也,引也,正作眒、、三形。前作胂字也。胂(眒),又[尸忍]、尸刃二反,急视也,又而志反,以牲告神,神欲听曰也,非也。”(60/526/c)按:可洪《音义》将“眒”讹为“”,《玉篇·耳部》:“,如志切,以牲告神欲神听之曰。”其释义“急视也”,应该就是释“眒”字。

弁教

《碛砂藏》本《弘明集》卷六《谢镇之书与顾道士》:“案:周孔以儒墨為典,老莊以棄教明筌,此皆开渐近方,未犹(备)洪拓也。”(100/592/a)“棄教”费解,《大正藏》本作“辨教”(52/41/c),《大正藏》校勘记曰:“辨”,宋本、元本、明本、宮本作“棄”。《高丽藏》本《弘明集》亦作“辨”(59/704/c)。我们以为作“辨”字是。所幸可洪《音义》保留了较为原始的信息,《中华大藏经》本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二十九释《弘明集》卷六作:“弁教:上皮变反。”(60/531/c)按:“弁”是“辨”的俗字,张涌泉《韩、日汉字探源二题》有详考。盖是“弁”传抄讹为“弃”,再繁化为“棄”。《大正藏》本《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光阐道教,欲拯群萌’者,辨教利物。”(37/147/a)

坙、巫

关于“枊”“柳”二字古籍往往讹混,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马枊”条也有论列,并谓“《水经注》存水条‘系马枊柱’,枊字亦多误为柳”。清人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三十六“存水”条云:“官本曰:‘按枊近刻讹作柳。’案朱赵作柳。”

喙息

《碛砂藏》本《弘明集》卷十一《孔稚珪书并答》:“易家有太极,所以因物之崇天,仍崇之以极妙,而至极终有地,固(故)渊予于天表。”(60/28/c)“予”字,《大正藏》同,校勘记曰:宋本、元本、明本、宮本作“于”。按:“于”是“予”之讹变,而“予”当释读为“弔”,至的意思。“弔”、“予”俗写相混*更多语例,可参曾良《敦煌文献丛札》第23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渊予”二字,《高丽藏》本可洪《音义》卷二十九《弘明集》“渊子:上於玄反。下丁历反,至也,正作弔。”(63/658/c)《书·盘庚下》:“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弔由灵。”孔传:“弔,至。灵,善也。”孔颖达疏:“众谋必有异见,故至极用其善者。”陆德明《经典释文》:“弔,音的。”《诗·小雅·天保》:“神之弔矣,诒尔多福。” 毛传:“弔,至。”孔颖达疏:“言王已致神之来至矣。” 陆德明《经典释文》:“弔,都历反。”

一分

《大正藏》本《弘明集》卷十一《道恒、道标二法师答伪秦主姚略劝罢道书》:“陛下道怀虚纳,养物无际,愿开天地之恩,得遂一分之志,愚守之诚。”(52/74/b)按:“一分”似当作“一介”。俗写“介”、“分”不别。《四库全书》本《释文纪》卷九《道恒、道标重答秦主表》正作“一介之志”。《碛砂藏》本《弘明集》卷十一《僧僧迁法服法支鸠摩耆婆等求止恒标罢道奏》:“愚谓恒、标虽区区一分,守所见为小异,然故在罗网之内,即是陛下道化之一。”(101/65/b)“一分”当作“一介”,《高丽藏》本作“一介”(60/30/c),《大正藏》本作“一介”(52/74/c),然《大正藏》校勘记曰:宋本、元本、明本、宫本作“一分”。按:诸本“分”皆是“介”的俗写所致。《四库全书》本《安阳集》卷三十五《罢相辞免两镇》之三:“伏望陛下以尧舜聪明之圣,下照愚陋,早降睿旨,改除一镇,以成微臣断断一介之志,则陛下从人之美,固光耀古今矣。”《四库全书》本《梁文纪》卷九陶弘景《答赵英才书》:“岩下鄙人,守一介之志,非敢蔑荣蚩俗,自致云霞。”

《大正藏》本《弘明集》卷三《孙绰喻道论》:“故谚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明其虽小违于此,而大顺于彼矣。且鲧放遐裔,而禹不告退。若令委尧命以寻父屈,至公于私戚,斯一分之小善,非大者远者矣。”(52/17/b)“一分”虽也能读通,但此当作“一介”,《大正藏》校勘记曰:宋本、元本、明本作“一介”。此“一介”极言细小。

《碛砂藏》本《弘明集》卷七《难顾道士夷夏论》:“披寻第目则先诫臆说,建言肆论则不觉情迁。分石难持,为恨七也。”(100/598/b)“分石”当作“介石”,谓操守坚贞。《高丽藏》本《弘明集》卷十一《青州刺史刘善明重答》:“君识鉴众流,智该理奥。每检感应之源,穷寻分石之说,何常不句句破的,洞尽义宗。”(60/32/a)“分石”二字,《碛砂藏》本、《大正藏》本同。似也当释读作“介石”。

[1] 张涌泉.韩、日汉字探源二题[J].中国语文,2003,(4).

[2]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周祖谟.方言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何旺生)

Lexical Research ofHongmingJi.

ZENG Liang.

(SchoolofHumanities,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There are several versions ofHongmingJi, among which there are some words that are not easy to comprehend. Some lexical research on certain words is made according to habitual practice of handwriting of the ancient words.

HongmingJi; habitual practice of handwriting; lexical research

2014-08-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敦煌佛经义疏研究”(14Y5A730002)、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大藏经之史传部异文考”

曾 良(1964-),男,江西赣县人,安徽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训诂学、历时词汇和敦煌学研究。

H131.6

A

1674-2273(2014)05-0005-05

猜你喜欢

大正藏宋本一介
以北齐响堂山石刻佛经看《大正藏》文本变化
北齐响堂山石窟刻经与《大正藏》用字比较研究
清代重刊宋本《陶渊明集》黄国瑾批语钩沉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汤一介、乐黛云夫妇的藏书
先生之风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与《大正藏》异文比勘
《周易赞义》版本错讹衍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