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与《大正藏》异文比勘

2014-02-05刘芬

文教资料 2014年30期
关键词:大正藏敦煌

刘芬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是由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于日本大正13年(1924年)出版的,因其校勘精细,校记周详而著称于世,是目前学术界应用最广并且比较完备的版本。然而《大正藏》校订不全错漏之处也相当多,且其编纂者对异文的态度是只校异而不校误,这就大大影响读者对经文的理解。

敦煌藏经洞保留了大量的写本文献,有些写卷抄写年代距离译经年代比较近,内容上更接近原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共7册,有明确纪年的写卷最早是梁普通三年(522年)的《大般涅盘经》卷第四,其中隋唐时期写卷居多。本文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有明确纪年的写卷对校《大正藏》所收佛经,参考其他传世版本,比勘异文,以求教于方家。

为行文简便,文中《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简称作“津艺”,藏卷编号依原出版物所定。如“津艺007(58·5· 656)(9-1)”其中(9-1)即原卷共9幅图,本句在第一幅。其余类推。

1.《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盤。”津艺007(58·5·656)(9-1)

《大正藏》作“我于此間婆羅雙樹下入大寂定”,据《大正藏》校计,宋本、元本、明本、宫本均同敦煌卷,“婆羅雙樹”作“娑羅雙樹”。

按:“娑羅雙樹”与佛教中有名的故事佛涅盘有着密切的关系,佛经故事中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四方各二株双生的娑罗树中间入灭,故佛之入灭处谓之娑罗林,而曰娑罗树间。又云牛角娑罗林。牛角者表双树。婆罗则是指职位,维那之别名,译曰次第,司僧中次第顺序者。婆罗用在此处于语义不符。除此之外,P.2263《佛说大辩邪正经》写卷中也出现将“娑羅雙樹”写成“婆羅雙樹”的情况:“於後遇逢大覺世尊。在毘耶離城中五陰山下婆羅雙樹間功德林中。為我略說法要。”试探究误用原因,“婆娑”二字经常连用,一般用来形容跳舞的样子,二字在字形上也比较相似,故在佛经传抄过程中出现混用的情况。

2.《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若有比丘為益眾生故不為利養。修集通達無諍三昧聖行空行。”津艺007(58·5·656)(9-4)

《大正藏》“修集”二字为“修習”。

按:“修習”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为:“修行。”“修集”一词未收。然佛经中经常用到“修集”一词。如《大正藏》中《杂阿含经》卷第十一:“是名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集。”《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七:“得手足柔軟。修集善法不知厭足。”其中的“修集”对校《大正藏》的其余版本均作“修習”。由此可知,“修习”和“修集”用法及意义都相同,当为一对同义词。中古汉语从、邪二母相混,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江浙一带的南人方音“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南方方言里,从母的“钱、贱”与邪母的“涎、羡”是不分的。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朱翱的反切都有以邪切从、以从切邪的例子,说明在唐初和五代的南唐长安音里也有这种混用的现象。①因此敦煌写卷中因为音同而将“修习”写成“修集”也就不足为怪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楗連。摩訶拘絺羅。”津艺009(58·5·668)(14-1)

“摩訶目楗連”,《大正藏》作“摩訶目乾連”,宋本、原本、明本作“摩訶目犍連”。

按:《佛学大辞典》:“(人名)梵文Mahā-maudgalyāyana,比丘名。法华经作大目犍连。阿弥陀经作摩诃目犍连,略曰目犍连,又曰目连。新称曰摩诃没特伽罗,没特伽罗子。姓也。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为神通第一者。”“犍”字有两个读音,《广韵》一为居言切,一为渠焉切。因此“摩诃目犍连”在流传中便有了两种读音,今据译经过程中梵汉对译情况来看,梵语g应与见组里的群纽相对应,“犍”当译为渠焉切。②即现代汉语读作qián。译经时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常常是音译而来,那么一个词用同音字表示的情况便很多了,《大正藏》中“摩訶目揵連”“摩訶目乾連”也屡见不鲜。“犍”与同读qián音的“乾”“揵”混用,均为其证。又敦煌写卷中“扌”“木”二旁常常混用,故又写作“摩訶目楗連”。

4.《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脉搖。”津艺009(58· 5·668)(14-4)

《大正藏》作“爪生髮長筋轉脤搖”。

按:《汉语大词典》:“脤,古代祭社用的生肉。一说,泛指祭社用的肉。后以“受脤”指奉命帅师出征。”《谷梁传·定公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周易衍义》:“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庆贺之礼亲异姓之国。”“脤”在此处于语义不通,此处当为“脉”字。“脉”为“脈”的俗字。“脈搖”和“筋轉”相对应。之所以会误作“脤”字,是因为“辰”和“脈”右半部份字形相似,书写者改不常见偏旁为常见偏旁,将“脈”写作“脤”。“筋轉脤搖”这一用法《大正藏》及传世文献中再无二例。

5.《大楼炭经》卷第四“忉利天。焰天。兜率天。尼摩羅天。”津艺021(60·5·1696)(13-8)

《大正藏》作“尼摩羅大”

按:此处当为“尼摩羅天”。《佛学大辞典》:“(界名)Nirmānarati,天名。玄应音义三曰:‘尼摩罗天,或云须密陀天,此云化乐天,亦云乐变化天也。’六欲天之第五天也。”写经时常出现将“天”“大”二字写混的情况,津艺071《思益梵天所问经》:“說是師子吼法時。三千天千世界六種震動。”此句中“天千世界”当为“大千世界”。

6.《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津艺071(77·5·4412)(23-6)

《大正藏》将“集會”误作“集曾”。

按:“集會”乃为佛教弟子聚集会合讲论经法,商议佛事,《大正藏》中习见。《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佛告阿難,汝聞跋祇國人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不。”《大般涅盘经》卷上:“一者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二者常共集會講論經法。三者護持禁戒。”“曾”《说文解字》:“词之舒也。从八从曰, 声。昨棱切”字形写法上与“會”字十分相近,传抄中稍不注意便出现讹误。

7.《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四“爾時毘流勒迦護世天王。即說偈言。”津艺071(77·5·4412)(23-21)

《大正藏》“毘流勒迦”作“毘樓勒迦”。

按:《说文解字》:“楼,重屋也。从木娄声。洛矦切。”“楼”字属来母侯韵,“流”力求切,属来母尤韵。周祖谟先生根据当时北方一些诗人作品的押韵和变文及其他民间文学作品的押韵进行归纳,将唐五代八九世纪实际语音韵部分为二十三个,其中尤侯幽三韵唇音以外的字同属尤部③,由此可知在唐五代北方实际语音中尤侯是不分的。宋本、元本、明本、宫本“楼”作“留”,亦为同理。下文“毘流婆叉天王”《大正藏》作“毘樓婆叉天王”当为又一例证。

8.《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七“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嗅若甞若觸若知悉無諸惡。”津艺243(77·5·4582)(27-20)

《大正藏》作“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輕若甞若觸若知悉無諸惡。”

按:根据经义及与其他本《大般涅盘经》对照,“轻”字当为“嗅”字的讹误,且《大正藏》断句有误,应为“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嗅若甞若觸若知悉無諸惡。”

9.《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一“我憶往昔以一食施。八萬劫中不隨三惡。”津艺331(13716)(20-11)

《大正藏》作“八萬劫中不墮三惡”。

按:《大正藏》无误,三恶是三恶道之略。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写卷将“墮”写成“隨”大概是因为两字在字形上相似,抄写中将“墮”字下半部份“土”误看作“辶”。津艺071(77·5·4412)《思益梵天所问经》(23-15):“又問。云何為修道。答言。不 有。不 無。亦不分別是有是無。習如是者名為修道。”其中的“墮”字下方“土”的写法和走之底有些相似。津艺331《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一》(20-19):“譬如二人俱涉險路。一則有目一則盲瞽。有目之人直過無患。盲者隧落墮深坑險。”“隧落”二字,《大正藏》中作“墜落”,同为“辶”“土”相混。

10.《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一“或時不變則有多人手執牟捎遮護捉持不令得前。”津艺331(13716)(20-14)

《大正藏》“牟捎”作“矛槊”。

按:《汉语大词典》:“矛槊,尤矛矟。简单兵器。”《东观余论·铜戈辩》:“援形正横而郑氏以为直刃,礼图从而绘之若矛槊然,误矣。盖戈击兵也。”《北梦琐言》:“裴郑等皆罹大辟,始具兵卫四围,矛槊森然。”可见矛槊是古代一种十分常见的兵器,敦煌写卷中作“牟捎”“矛”作“牟”是因为音同换用而来,《广韵》“矛”“牟”同为莫浮切。“槊”写作“捎”大概是从“矟”变异偏旁所得。“槊”与“矟”音义相同,抄写经卷的人所据经卷或许就是写作“矛矟”,又“矟”与“捎”字形相似,因而误将“矛”旁写成“扌”旁。

注释:

①王力.王力文集·第十八卷·中古音.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13-114,238-239.

②《十六国译经的梵汉对音(声母部分)》发表与《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国际音韵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香港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2000.

③周祖谟.周祖谟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1][日]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6.

[2]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景盛轩.《大般涅盘经》异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11.

[4]王力.王力文集·第十八卷·中古音[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周祖谟.周祖谟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猜你喜欢

大正藏敦煌
早期刻经、写经的文本流变及其语言文字学价值
以北齐响堂山石刻佛经看《大正藏》文本变化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北齐响堂山石窟刻经与《大正藏》用字比较研究
敦煌之行
敦煌《大般涅槃經》摘抄本研究*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