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疾”“病”及其相关语词考

2014-08-09段晓华翟文浩王育林

吉林中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篆文说文解字扁鹊

段晓华,翟文浩,刘 珊,王育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古代“疾”“病”相关语词是研究中医疾病史的重要符号,从中不仅可以认识到传统中医对各种各类疾病的文化归纳,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归纳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对于我们认知古代中医的疾病识别和演化进程有特定角度的揭示价值。

较之现代汉语,古汉语的词汇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其表达意义的精确性与明确性特点却尤其突出,这也是古汉语无与伦比的先进性所在。精确掌握古汉语每一个词汇的确切意义,对正确阅读理解中医古籍有着重要的意义。就中医常用词而言,对疾病的不同称谓,代表了古人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也往往能从中考察到古代“疾病史”的风貌。本文就“疾”“病”及其相关词汇(仅针对《说文解字》“疒”部所列语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1 疾

1.1 字形与构造 汉字历史悠久,从其字形与构造,可以看出其字义的源与流,还可以看出其相关文化的沿革。从考古发现,汉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其字体也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变迁。研究表明,目前所见成系统的文字为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秦代的篆文、汉代的隶书、魏晋之后的楷书与当代的简体字,汉字的形体也随之有相应的演变过程。

古汉语“疾”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其形体演变如下(下图据“象形字典”网):

“疾”读若jí。属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人,从矢,会人腋下受箭伤之意。矢也兼表声。金文整齐化。箭伤属病,故篆文将人部改为疒部,以示外伤轻病。隶变后楷书写作疾。

2 病

2.1 字形与构造 古汉语“病”字的初文为疒,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其形体演变如下(下图据“象形字典”网):

“疒”读若chuáng。属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爿(竖立的床形),会人得重病躺在床上之意,中间的小点象征病症为出虚汗。爿也兼表声。即像一个盗汗的病人躺在床上,金文的偏旁进一步简化与整齐化。篆文则将人身与床叠合在一起。隶变以后楷书写作疒。《说文·疒部》:“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著之形。凡疒之属皆从疒”“疒”本义为重病,后只作偏旁,是“病”的本字。

2.2 本义与演变 《说文·疒部》:“疾加也。”本义为病重。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后泛指:1)名词,泛指一切生理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如《荀子·正名》:“性伤谓之病”《韩非子·喻老》:“君之病在肌肤。”2)名词,代指缺点或毛病。如韩愈《原毁》:“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3)名词,指疾苦,痛苦。如《国语·吴语》:“长其孤,问其病。”4)形容词,疲惫。如《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5)形容词,枯萎。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6)动词,生病。如《三国志·魏书·方伎传·华佗传》:“见一人病咽塞。”7)动词,担心,忧虑。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8)动词,苦恼,困恼。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 与“疾”“病”相关的语词

《说文》“疒”部与疾病相关的语词,共收102字,除“疒”“疾”“病”之外,余99字,内容丰富。

3.6 表示疾病症状的有59字

3.6.6 疟疾的相关词(3字) “臟,二日一发疟”“疟,热寒休作”“繲,有热疟。”

3.6.8 黄疸相关词(1字) “疸,黄病也。”

4 结语

辨析中国古代“疾”“病”及其相关语词的字形及其演变,有助于了解古人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帮助了解古代疾病学的丰富内容价值,对提高古代疾病史研究的史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最早出现的是甲骨文中的“疒”与“疾”“疒”形象地会出了一个盗汗之病人躺在床上的情形,“疾”则传递出一个腋下受箭伤人的情形,此二字均只是简单地表达一个生病之人的状态。而“病”字出现后,与“疾”的区别则标志着古人已经开始区分疾病的轻重,开始有意识地认识与研究疾病。此后出现的一系列形声字,则进一步说明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已从粗到细,由浅入深。如上述第一类《说文》中解释为“病也”的字,同样是病,但却有16种不同的称谓,说明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已经非常详尽,用不同的称谓加以区别不同的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古代文明的进步,围绕疾病而出现了一系列表示病因、病状、病愈、治病、病的部位等的词语。这表明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认识疾病与治疗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完美了我们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

《说文解字》产生于东汉,收重文1 163个,保存了篆文的写法,兼收古文、籀文约6 072个。古文为先秦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文字的合称。籀文为大篆,系先秦字体。可见在秦汉之际,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仅全面,而且深入。有些文字的解释揭示了当时对疾病的认识水准。例“瘿,颈瘤也”,所谓颈瘤,俗称大脖子,属甲状腺肿大一类疾病,说明那时就有了因长期缺碘而形成的瘿病。“瘘,颈肿也”,这种颈肿即淋巴结核。再如“疟,寒热休作病”。指出这种病寒热断续交替发作,也就是所谓的疟疾病。“繲,有热疟”也就是有热无寒的疟疾。“臟,二日一发疟也”,概括得非常精确。[1]

总之,医古文中,描述古代疾病的语词丰富而又精准,这些语词的出现,不仅是古代疾病史进步与文明的标志,也是古代疾病文化丰富与繁荣的最好体现。

[1]武跃进,闫桂银.论析《说文解字》中的中医药文字[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0(4):55.

猜你喜欢

篆文说文解字扁鹊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咱们最初是啥样
咱们最初是啥样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扁鹊与牛黄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咱们最初是啥样
咱们最初是啥样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