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评研究

2014-08-08张虎

金融经济 2014年4期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体系

张虎

摘要:基于构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2011年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逐步提高。但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率低,城乡教育质量悬殊、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等因素制约着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鉴于此,河南省应当从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体系;主成分分析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破解“后改革时代”我国发展所面临难题的关键所在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河南省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河南省积极探索城乡协调发展路径,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测度和评价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状态,对影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河南省进一步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概念具有丰富内涵,笔者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具体表现为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四重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最初表现为空间的二元性,新中国建立后,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的将城乡行政性分割,形成城市和农村截然的分离。空间的分割,阻碍了要素的流动,再加上国家建设初期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加速了城乡经济的二元分割。随着空间和经济二元性的深化,城乡二元分割进一步延伸到社会领域,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等都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分离。社会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固化反作用于空间和经济的二元性,强化了城市和农村的分离,城乡自然生态、生活环境趋于异化,城乡生态环境的二元性也逐渐形成。这样就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乡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四重二元结构,因此要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行有效的测度,必须从这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将城乡发展一体化划分为: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和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四个维度,由此在既定的范围之内以明确的标准进行指标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构建,具体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接下来我们将在这一评价体系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基础指标在方面指数中的权重以合成方面指数,并进而采用同样的方法合成总指数对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行测度分析。

表1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数据的标准化

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指标众多,指标属性也不同,需将指标同趋势化,一般是做正向化处理。各指标具有不同的纲级和量级,如果直接采用原始测度指标进行分析,会造成主成分过分偏重于那些具有较大方差或数量级的指标,为了消除不可公度性,需对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因此,为了使不同属性、不同单位的数据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可比性,必须将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其中正向化的具体方法是对正向指标不做处理,对逆向指标进行取倒数。无量纲化的处理本文采用的是均值化处理各指标数据构成的协方差,这样既可以反映原始数据中各指标变异程度上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包含各指标相互影响程度差异的信息。

均值化方法处理为:■,其中,■ 。

(二)权重的确定

本文统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确定各方面指标权重的依据。

表2 各级指标的统计特征

表2显示了主成分的统计信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四个方面指数中,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社会一体化提取了一个主成分,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提取了两个主成分,使四个维度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都超过了85%,对原始数据信息的综合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运用SPSS19.0进行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各基础指标相应的系数向量和权重。在各基础指标的权重确定之后,可以求得各方面指数的值,进而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方面指数的权重。

三、2000-2011年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

根据表1提供的方面指数加权相加之后就得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综合指数,具体结果见表3。

表32000-2011年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测度结果汇总

从表3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从2000年的0.478上升到2011年的6.780,尤其2010年和2011年增长最为迅速。具体从方面指数来看,城乡空间一体除2005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城乡经济一体化基本呈平缓上升趋势;城乡社会一体化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8年变化较为平缓,小幅波动,2009年之后快速上升;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相对变化不大,上升幅度较小,个别年份还略微有所回落。

图12000-2011年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

四、影响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因素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影响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的四个方面指数,均为正向贡献。其中,城乡社会一体化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正向贡献最大,权重为0.614,说明城市与农村两大主体较为公平地分享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成果。城乡空间一体化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正向贡献相当,分别为0.501、0.521。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正向贡献较小,权重为0.316。四个方面指数只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传导,想要更加直观深入洞察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微观影响因素,必须分析基础指标的影响。

(一)城乡空间一体化

首先,城乡信息化水平在城乡空间一体化中具有最大权重值,城乡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比的权重为0.775,城乡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比的权重为0.405。近年河南省注重农村信息网络化建设,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促进了河南省的信息交流,加快了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整合市场信息,推进产业的信息化经营。

其次,城乡往来方面,交通网密度权重也较大,权重为0.316,2000年河南省的交通网密度为0.406 km/ km2,到2011年增加为1.574 km/,km2,12年间提升了近4倍。这主要是因为河南省在建设综合运输体系方面大力发展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结果。但城乡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比权重为-0.198,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汽车消费快速进入普通家庭,而农村家庭拥有量远远低于城镇家庭,二者悬殊较大,制约着农村出行便利性。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

首先,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指标中人均GDP所占权重最大,达到了0.768。人均GDP在城乡经济一体化中是一个基础性、根本性、综合性的指标,2000年河南省人均GDP仅为5444元,到2011年达到28661元,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全社会非农从业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比和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比影响也较为显著,分别为0.415和0.294。河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年的64.1%下降到2011年的43.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6:47.0:30.4演变为2011年的12.9:58.3:28.8,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7.1%,逐渐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但是也应看到,河南省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最后,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也有较大,分别为0.116和0.169,2000年河南省二元对比系数为0.164,2011年上升为0.198,二元反差系数由2000年的0.41下降到2011年的0.3,两个指标都显示河南省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在逐渐趋缓。

(三)城乡社会一体化

首先,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重比权重值最大,达到了0.860。2000年河南省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有195.8万人,2009年河南省有21个县(市、区)被确立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其后扩展到43个县(市、区),2011年农村参保人数达到3305.9万人,参保率达97%,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取得了巨大进步。

其次,城乡基础教育投入经费比和城乡小学生师比比影响也比较显著,但其作用为负向的,权重分别为-0.312和-0.214。农村教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和农村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河南省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不断扩大,制约着城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乡人均医疗保障支出比也有较大影响,权重为0.314,河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省跨区域直接报销,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缩小了城乡医疗差距。

(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首先,万元GDP能耗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的权重较大,分别达到0.641和0.247。河南人口总量大,资源比较短缺,比较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作,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废弃物排放量等逐年降低,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存在着污染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

其次,城乡卫生厕所普及率比和城乡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比影响也相对较大,权重分别为0.205和0.180。近年河南省注重农村生活环境的保护,加大投资用以农村综合环境的治理,生产生活条件都有所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仍严重滞后,诸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极低,制约农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1年河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从影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面指数看,考察期间城乡社会一体化贡献最大,城乡空间一体化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绩效相当,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作用相对较小。结合测评结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河南省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升城镇化水平。各地区围绕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以产业为支撑带动城镇化,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3)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生,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永秀.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J] .学术月刊,2012,(5):67-76.

[2]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19-23.

[3]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95-99.

[4]白永秀,岳利萍.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别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5,(1):76-80.

[5]朱颖.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7):51-52.

猜你喜欢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体系
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煤层气赋存影响因素分析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