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策略

2014-07-24王芳

甘肃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运用策略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王芳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64—01

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体系中,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一、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运动锻炼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学生的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他们的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能够得以宣泄,心情得以舒畅。

2.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体育通过体育竞赛这一特殊的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 、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包括智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使学生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学生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的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团队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教学竞赛的环境通常是在户外,如果要是在炎热的夏天或是寒冷的冬天,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还要承受机体的疲劳和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中国医科大学的丁宝坤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教学以班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项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课堂社会”,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的种种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体验升华到信念等各个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

二、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不能自发地成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载体,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2.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育心功能应和育体功能同等重要,互为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第一功能是育体并育心,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或手段无法替代的。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体育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教师的心理卫生意识、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体育教师没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因此,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引导与培养。

4.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并具体化,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操作和检验。但这项工作争议多、挑战性大,工作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要做好持之以恒的准备。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用策略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