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观察

2014-07-18姜海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6期
关键词:西咪替丁托拉有效率

姜海波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观察

姜海波

目的 探讨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根据患者意愿将本院近两年收治的76例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38例, 分别给予两组患者泮托拉唑及西咪替丁治疗, 同时给予其常规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明显长于参考组(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 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 针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给予患者有效的抑酸药物及相应药物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改善预后。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

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消化内科疾病,起病急, 发病凶险, 极易引起休克现象[1], 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尽早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 提高患者康复率, 现就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近两年收治的76例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6例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男41例, 女35例,年龄19~79岁, 平均年龄(50.34±4.17)岁,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体征、病史、大便潜血试验及血常规检查等确诊, 均伴随不同程度呕血、黑便、上腹部疼痛现象部分患者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冷汗、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现象, 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38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表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输血扩充血容量, 常规扩容, 给予患者生长抑素、甲肾上腺素。凝血酶、氨甲环酸等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泮托拉唑40 ml与0.9%氯化钠溶液100 ml混合液, 2次/d, 每次均在15~30 min内完成;参考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西咪替丁注射剂600 ml与葡萄糖250 ml混合液, 2次/d, 在出血现象得到控制后, 两组患者均停止注射选择口服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止血时间进行观察, 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24 h候呕血及便血现象停止,大便潜血试验结果为阴性, 在胃镜下观察未发现出血现象,经胃管抽出检查胃液清亮无色;有效:治疗72 h后达到显效中的诊断标准;无效:治疗72 h后未达到显效中的诊断标准。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总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n(%)]

2.2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为(30.54±3.12)h, 治疗期间出现2例腹泻、1例头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 参考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为(52.17±13.55) h, 治疗期间出现5例腹泻、3例白细胞减低、3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增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 两组患者平均出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导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原因较多, 应激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上消化道肿瘤等是常见病因, 而食管炎、十二指肠炎、上消化道憩室、胰腺肿瘤、胃黏膜脱垂、食管裂孔疝、胰腺肿瘤等是较为少见的病因。多数患者诉诸伴随黑便或咖啡色呕吐物, 然而部分非典型性患者则表现为腹胀、头晕、腹泻等症状, 入院时无明显体征, 极易造成误诊, 耽搁患者治疗最佳时间[2], 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血压、面色及血红蛋白等观察, 必要情况下可对患者进行常规B超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相应体征及肝炎肝硬化病史, 从而明确诊断并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可导致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并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当患者病情加重出现大量黑便及咖啡色呕吐物时, 要立即对患者进行治疗。目前临床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采用内镜及药物治疗, 本次研究中分别采用泮托拉唑、西咪替丁治疗。泮托拉唑作为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 当患者体处于弱酸性或中性条件下相对稳定, 然而在强酸环境下可迅速活化, 并选择性的对H+/K+-ATP 酶产生作用, 能够对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 酶急壁细胞顶端膜构成分泌性微管进行特异性抑制[3], 从而减少胃酸分泌, 能够非竞争性的对组胺、促胃液素、胆碱等引起的胃酸分泌进行非竞争性机制, 并对部分基础胃酸分泌进行抑制, 效果显著。西咪替丁为第一代H2受体拮抗剂, 虽然能够对组胺受体进行拮抗, 然而不会对乙酰胆碱受体及促胃液素产生作用, 因此抑酸能力较差, 而药物半衰期较短, 因此需要加大剂量进行治疗, 从而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次治疗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 患者平均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由此可知,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尽量选择强效乙酸药物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 帮助患者更好康复。

[1] 谢朝阳.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临床医学, 2012,6(16):163.

[2] 罗明初.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312例诊疗体会.当代医学, 2009,15(18):69-70.

[3] 罗桂金.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2,18(30):42.

450000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内镜中心

猜你喜欢

西咪替丁托拉有效率
西咪替丁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
泮托拉唑钠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注射用泮托拉唑治疗的疗效分析
青海托拉海冲洪积扇区水文地质及水质分析
西咪替丁联合潘生丁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治疗作用研究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很有效率
西咪替丁联用禁忌
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4例临床疗效观察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