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互动媒介艺术设计下的视觉体验

2014-06-19文/李

传媒 2014年16期
关键词:视觉效果艺术设计媒介

文/李 方 陈 群

互动媒介是大众媒介的新形式,可分为网络互动媒介、平面互动媒介及电波互动媒介三大类。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传播模式的不同,由传统的单向传播演变为交互式传播,即受众能够通过通信工具发出自己的声音或付诸行动,对传播内容带来直接的影响。例如,常见的短信或微博互动,就是利用通信平台将受众拉进节目中,由受众来决定节目的走势。如《中国好声音》的复活赛,观众投票直接决定复活人选。在互动中,商家或媒体达到了吸引关注的目的,受众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一举两得。

多元互动媒介的发展现状

互动媒介在传统媒体中就存在,如报纸或杂志的读者来信或留言专栏,广播的听众来电或听众来信等,都是通过互动来表达传播者对受众反应的关注。但受制于技术,这些互动往往是滞后的和规模受局限的。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通信的及时性和规模化逐渐成熟,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互动变得频繁而实时。近几年,传统媒体更是将节目或活动开放,将受众定位为编辑、导演、记者等角色,形成从需求引致生产的模式。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尽管在内容编排环节上固定,但仍保持着很高的流行度,原因在于这种形式是开放的,完全由受众来主导。首先,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并很有可能登上舞台,即媒体仅仅搭建了一个平台,而节目的主角可能就是电视机前的每一个人。这对于任何观众而言都很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其次,在这种互动媒介下进行传播或营销,观众不会感到过多的商业化气息及被引导的感觉,对节目的接受更加自然。

多元互动媒介的艺术设计内容与特点

互动媒介在网络时代走向融合,多种类型的媒介互相配合,全面覆盖目标人群的关注点。以选秀节目为例,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及平面媒体可以实现无缝衔接,电视播出时网络可以同步进行直播,并开辟网络及客户端的互动专区,观众可以随时参与讨论或投票。在多元互动媒介成为所有传媒活动的“标准配置”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对互动传媒的结构、形象设计、互动逻辑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其中艺术设计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互动媒介的艺术设计包括互动逻辑和环节的设计、互动界面的设计及互动效果的设计。全民媒体时代下,消费者对互动的要求并不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一来一回,更是从视听、精神和心理层面获得高质量的体验。因此,互动媒介的互动需要充分地体现艺术性。而这里的艺术性体现在逻辑的精巧、情节的吸引力以及感官享受。

近两年来,电视媒体中出现了多个优秀的互动媒介的案例,在情节、互动内容及视觉效果上都十分出众。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从内容和情节上看,它的本质是一部记录片,但是它在传统介绍和叙述的基础上,融入了对当今社会的思考,将美食与社会经济发展、地理与人文的变迁联系在一起,并将普通而又典型的真实人物作为主角,找到了广大观众与节目的最精妙的结合点。任何一个观众都能在节目中找到自己对应的社会角色和地理位置标准标识,节目已经完全超出了美食的盛宴,更是一种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节目传播的最终效果,不仅彻底宣传了美食和美景,更与观众一起探讨各种真实的情感观点。从视觉效果上看,《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达到了中国纪录片的新高度,无论是摄制技术还是场景选择,都弥漫着一种唯美感,就连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市井都变得十分清新文艺。在丰富的、带有浓厚中国水墨色彩的场景下,观众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细节和曾经熟悉到忽略的场景,开始发现生活中的美及积极的事物。此外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平面媒体,都传承了一致的风格,将《舌尖上的中国》扩展到百姓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互动媒介的艺术设计,突出的特点在于立足受众,以受众的立场与态度审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首先,在内容和情节的设计上必须是朴素而真实的。纵观热门的互动媒介,都是抓住了广大受众在当代体会最深、经历最广泛的内容,如湖南卫视的《变形记》和《爸爸去哪儿》,一个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影响,一个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都是最贴近百姓,而又能对百姓的生活产生实质影响的内容和情节设计。但其中又充满了娱乐性和商业性,这种艺术设计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单纯的商业化设计。其次,无论是在服装、道具,还是视听效果等方面,都体现出一种时尚或品牌化的趋势。即媒介中使用的各种要素,都不是纯表演或展示的表现形式,也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已有样式,而是形成了带有鲜明本土个性和特点的艺术风格,并能引起流行和商业化运作,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为土特产开辟了品牌化的康庄大道。

在纷繁的融合媒介中,视觉体验对受众具有第一吸引力,进而才是情节。因此互动媒介在视觉效果上需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非诚勿扰》最大的视觉效果就是台上的一排美女,而《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各种诱人的美食特写。在网络和平面媒介中,视觉效果的作用较为突出,例如仿真的互动节目比平面的互动界面要更加吸引人。

多元互动媒介艺术设计要突出视觉效果

多元互动媒介融合了多种媒体形式和渠道,如影音、图片、文字等形式,电视广播、网络、平面等渠道。这些形式和渠道并不是独立的,而且没有特定的目标群体。任何一个消费者都能在这些媒介中接触同一内容。而视觉上的过度冲击,已经给受众带来审美疲劳,而且大量雷同的视觉效果已经造成消费者体验上的麻木。而在互动媒介中,需要消费者的参与,这对视觉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视觉体验对多元互动媒介艺术设计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传播内容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互动媒介本身就是消费者作为参与者甚至是传播者的一种媒介形式,因此消费者是否能够对传播内容保持关注,除了内容和情节的独特性外,尤其需要视觉效果突出。内容和形式能够被模仿,但是视觉体验是与特定的要素相联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被复制。例如相亲类节目在各大电视台都有推出,但《非诚勿扰》依旧能保持更高的收视率,其原因之一就是舞台设计更好、嘉宾形象更好,给观众的视觉体验更突出。在消费者有充足的替代品可选择的情况下,独特的视觉体验有助于牢牢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和手指。除了选择外,消费者还会在参与中进行传播,将自己的体验分享给朋友或具有同样爱好的人。因此,艺术设计的视觉体验不是小众的或短暂的,而应是普遍和符号化的,以便能够在特定的群体中长期流行。

从视觉体验出发,多元互动媒介的艺术设计应具有突出且固定的搭配要素,在风格和形式上追求统一,在设计要素选择上应具有普遍且持久的流行力。首先,由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行业已经失去了实体行业边界和规模边界,因此某一互动媒介寻求异军突起,要形成特有且固定的视觉效果,如舞台布局、版面设计及特效等,就必须与传播的对象符号相吻合,并一旦确立就要长期保持,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固定的印象。其次,无论是通过怎样的渠道或出现在怎样的位置,都需要保持统一的风格,而不能出现不同出口的形象不一致的现象而给消费者带来混乱。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传统标志和符号都是较传统的字体和排版,但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的极大的视觉冲击,中央电视台也对所有的标志和排版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变得更加活泼生动。但无论是哪一个频道,或出现在任何的位置,所有的标志和排版都保持了统一的风格,受众只要扫一眼就能识别。最后,应选择具有持久且普遍流行力的元素。不断变化是媒介融合时代不可否认的事实,观众喜新厌旧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选择具有持久且普遍流行力的元素,能够将媒介视觉体验固定下来,并在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

猜你喜欢

视觉效果艺术设计媒介
《星.云.海》
《花月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商业插图中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效果探究
昆腾高性能存储助力动画与视觉效果工作流
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名为FIELD的极简架子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