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消亡”之说与广播强国建设

2014-06-19覃信刚

传媒 2014年16期
关键词:网络电台类型化电台

文/覃信刚

从词语上看,“广播消亡”之说与广播强国建设似乎水火不相容,怎么能组合在一起论述?这是因为,我们在相同或不相同的时间里,既听到了“广播消亡”之说,又听到了“广播强国建设”之说,有必要作一下分析、研判。

“广播消亡”之说站不住脚

前两年,在传统媒体面临新兴媒体激烈冲击,报纸和电视呈现下滑态势时,“报纸将消亡”“电视将消亡”的论调不绝于耳。这个时候,也有“广播将消亡”的说法,但声音不及“报纸将消亡”“电视将消亡”响亮,未引起人们注意,广播仍在风平浪静中耕耘。今年以来,有蓝皮书宣称,广播的市场份额正在下滑。有专家、学者预言,“广播将消亡”“广播的铁塔天线将消失”,这与“广播强国建设”的愿景形成了极大反差。其实,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有声电影问世,到40年代黑白电视以及50年代彩色电视的出现,从上世纪80年代音乐电视的诞生,到90年代因特网的繁荣,包括最近几年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都有专家、学者声称广播的末日来临。但事实是,广播曲折前行,不断调整自己,完善业态,不但没有消亡,还不断焕发出青春。这又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催生了广播的新技术发展,同时广播业实施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听众心理的需求、工作的需求和生活的需求。在广播发展史上,从短波、中波到调频,再到互联网传输;从实况转播到现场直播、现场报道、广播谈话,再从综合性电台到类型化电台,无论是技术还是形式、内容,都与时俱进,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这就是它不会消亡的原因。另一方面,广播是声音的媒介,声音是它的特性,只要人类需要声音,它就不会消亡,最多改变的是终端。

广播强国建设,势在必行

我们在列数广播的成就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的竞争力、创新力还有差距;其影响力、综合实力也赶不上报纸和电视。广播要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大陆与世界上的广播强国相比,缺乏在全球叫得响的电台;缺乏在世界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特大型广播电台或广播网;鲜有全国、全世界公认的广播大师以及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广播大奖;具有中国特色、丰富多彩的类型化节目以及传统广播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而联姻、混血的融合新闻也有待创造;广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愿景还未完全实现。因此,广播同仁应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敢于担当、勇往直前,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潮中努力建设广播强国。要建设广播强国,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引领广播的健康发展。世界上的广播强国,之所以强大,主要靠的是法律法规的引领。远的不谈,就说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美国潘多拉网络电台。这家网络电台尽管是一个巨大的音乐宝库,创建了多达100多个细分的“类型化电台”,几乎一个世纪的唱片——不管新的、旧的,著名的还是不著名的都可供你选择。但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单版权官司就足可以让这家新兴的网络电台灭亡。从法律法规的引领上看,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BBC iPlayer网络电台的发展也是如此。

第二,要创新体制机制,让顺畅的体制机制激活业内变革。这里有一个关键之处,就是我国实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播既有公益性质又有商业性质,公益性质的,就该由政府供养或补助;而商业性质的,则应交给市场。在这方面,报业改革走在了前列,广播业应虚心学习、借鉴。

第三,要改变频率资源分配办法。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有15376家电台(不包括高清和流媒体广播),法国有4737家电台,中国大陆有2863家电台(不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65种对外广播)。建设广播强国,我们不能完全看频率的多少,更要看频率的覆盖。而目前,我国高校、社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频率偏少,在传统广播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首先应把传统广播做到极致,这就应该增加频率,让人均电台数赶上世界上的广播强国。

第四,细分受众、细分市场,丰富广播类型,让类型化电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传统广播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变化将是:多终端、类型化。如果我们还坚守综合性的办台理念,那是无法与新兴媒体融合好的。潘多拉网络电台可以收听100多个类型化的节目,《赫芬顿邮报》主打新闻+评论,都在于突出特色,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试想,潘多拉网络电台如果不细分内容,那怎么能适应受众不同的需求?同样,《赫芬顿邮报》如果没有鞭辟入里的评论,能如此受欢迎吗?

第五,培育大型、特大型广播电台或广播网,形成广播业强有力的竞争态势。从世界广播文明成果看,广播宜纵向联网,而不宜横向联网。把培养广播顶级人才、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广播品牌与培育大型、特大型广播电台或广播网结合起来,真正做出成效,就可以让中国特色的广播文化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广播消亡”之说对广播强国建设有积极作用

“广播消亡”之说与广播强国建设之说似乎是相对、相反的两组词语,它们截然对立而又实际存在。然而,仅仅是对立而没有必然联系吗?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广播强国建设来说,“广播消亡”之说至少有如下积极作用。一是警示作用,让广播强国建设更具紧迫感。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广播将消亡”喧闹不止,不加快广播强国建设,那广播只可能落后,落后就会走向消亡。这样的警示会激发广播人的意志,从而去改革创新。二是消除弊端,对内容及形式进行改进,努力适应广播终端变化的需求。现在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广播将消亡”,主要觉得广播呆板、严肃,形式单一、老套,时效、互动不及新兴媒体。看到不足,广播人就应求新求变。比如,实施类型化,广播节目就可以适应各种终端,不管是大屏中屏还是小屏。三是拥抱新技术,并让新技术更好地为广播服务。“广播消亡”之说,也许对互联网技术有足够的注意,而忽略广播技术的升级。互联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广播的技术升级或改造也不难做到。比如内容管理系统,在传统广播与新兴媒体融合中完全可以做到一次采集生成,多终端多次使用。四是满足受众的需求,主要是个性化服务。这里包涵有心理、工作以及生活上的需求。

广播强国建设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广播人的梦想,对这样重大的战略举措,无疑要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包括反对的声音。这对“广播消亡”之说的专家学者也提供了参照。

首先,广播强国建设是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广播不强,这将影响文化强国的实现,所以,它是必须要实现的。这就无可争议地提醒持“广播消亡”之说的专家、学者预言应理性一些,尽量少一些哗众取宠;二是广播强国建设包括了传统广播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并非新兴媒体与广播截然对立;三是广播强国建设吸收了不同角度的多元化理念,这对专家、学者提出的问题实际上释放了一种信号: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独立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业界因其自身局限想提出又无法提出的问题,提出能够警示、昭示、启示或质疑实践者的问题。一边在谈“广播消亡”,一边在推动广播强国建设,这给予了专家学者的独立人格,只要坚守这种独立人格,以后的学术研究才可以做出独立的学术品味。

猜你喜欢

网络电台类型化电台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鹿先生的年味电台
论网络电台广告的几种创新方式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论网络电台与微平台融合并进
网络电台陆续获资本青睐盈利模式未知
新都市爱情电影的类型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