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广播音乐节目的突围路径
——以南京广播电台《最炫民族风》为例

2014-06-19文/张

传媒 2014年16期
关键词:音乐节目类型化广播节目

文/张 珂

2013年,南京广播电台推出的《最炫民族风》,集合了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的歌曲,一经播出便取得了较好反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普及,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人们获取音乐的途径日益便捷,选择音乐的方式日益个性化,参与音乐互动的平台日益丰富化。但是在数字化传播时代,传统地方广播音乐节目该何去何从,已经成为地方电台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地方广播音乐节目的发展现状

节目众多,潜力巨大。在全媒体语境下,广播面临着巨大挑战,各频率整体的专业定位、频率间的竞争和节目编播风格都决定着广播未来的发展。据CSM媒介研究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33座城市的505个频率中,音乐广播节目就有83个,而音乐频率的规模也是仅次于新闻综合类频率,已经成为各地方电台的核心频率。在2013年划分的十大广播频率中,音乐类广播占总市场份额的18.24%,尽管比新闻综合类和交通类广播尚有一定差距,但其潜在的竞争力却不容忽视,它具有比其他类型广播频率更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日均到达率高,忠实度尚待提高。到达率和忠实度是衡量某一频道竞争力的两大核心要素,到达率反映着频率的收听广度(有多少受众听过该频率);而忠实度反映着频率的收听深度(有多少受众一直都收听该频率)。据CSM媒介研究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音乐广播的日均到达率为14.67%,在十大类频率类型中高居第三,但是其忠实度却只位列第七,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大反差,所以提高音乐广播节目的忠实度是未来地方电台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国内地方音乐广播节目的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主体音源基本上来自各大唱片公司的打榜歌曲,对地方电台的发展形成了较大制约。

表1 2013年十类广播频率平均到达率和忠实度对比情况

类型化广播音乐节目面临的制约

类型化电台,是针对特定地域、特定受众、特定内容和特定风格而编播的节目形态。形态专一和定位清晰是类型化电台的主要特点。从本质上讲,类型化是传统媒体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回顾类型化电台的发展历程,真正成功的案例还非常少见,尤其是数字化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制约。

体制资源的制约。我国现有的广播电台设立格局仍然延续着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各省市电台之间无法构建高度共享的资源平台,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国内的频率资源是根据城市大小来分配的,但是频率资源若是无法有效扩大,就无法充分满足广大听众的个性化收听需求,如此便制约了地方电台的未来发展之路。

市场体制的制约。理论上讲,广播媒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要肩负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主流社会价值的使命,不仅要强调经济效益,而且要重视社会效益。但是成型于市场体制下的类型化电台,实际上采取着纯粹的商业电台发展模式,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广播节目制播体系,更加无法实现两者的共通共融,因此对地方电台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

内部资源的制约。地方广播电台由于办台实力较弱,不管在内容资源,还是人力资源上,都不可能支撑若干类型台的发展,通常会造成顾此失彼,甚至对电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在加上国内广播节目制作交易体系市场的不健全,没办法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有良好口碑的广播节目,而完全依靠自身寻求突围之路,必然会走向流俗化,致使节目缺乏应有的内涵和深度。

编播思维的制约。就地方台来讲,面临的最大制约还属编播思维的制约。要想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树立新的编播理念,加强资源的整合优化,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打破以往的类型编排模式,制作出可以满足听众个性化需求的优秀地方广播音乐节目。

南京电台推出的《最炫民族风》这档节目,在每个工作日的下午15∶30~17∶00播出,貌似与主流市场关系不大,却也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肯定。据权威调查显示,节目自开播以来,收听率不断攀升,目前已经稳定在1.14%左右,市场占有率高达16%,表现出了非常强劲的市场竞争势头。由此可知,听众并不会太在意节目是否符合类型化要求,只要内容精彩,就会得到听众青睐。

地方广播音乐节目的突围路径

类型化电台在频率或节目类型上,往往过于强调听众的年龄区隔和类型异同,过于强调形式的“专一”,却忽视了内容的“综合”。南京广播电台的《最炫民族风》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与融合,在形式上进行了突破与革新,在平台上进行了拓展与丰富。

节目内容上的创新与融合。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地方电台要想充分满足听众的个性化收听需求,就必须充分了解听众的兴趣爱好,对音乐内容加以精心整合,充分发挥音乐广播的专业优势。若是以传统民歌节目角度看,《最炫民族风》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民歌节目。它是以怀旧为主旨,将所有相关音乐内容整合到一起,不仅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歌民乐,而且有新派民歌民乐,不仅有海外民谣,而且还有经典老歌,甚至还包括“民族风”的网络神曲。

在这个节目中,年轻人能够听到多年以前的经典歌曲,青年人能够重温青春的声音,中老年人似乎能够借助音乐“回到”过去。对不同年龄段的听众来讲,其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都能够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节目内容上的创新与融合,就像是一桌丰盛的佳肴,令人回味无穷。所以说,在面临频率资源、内部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时,综合集成的节目内容或许是地方广播音乐节目未来发展的一大突破点。

节目形式上的突围与革新。数字化传播时代,传统音乐广播节目的形式已经无法有效满足听众个性化的收听需求。因此,地方广播音乐节目的形式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形式突围,《最炫民族风》在节目的设计之初,便充分考虑到如何在心理上实现与听众的深入互动,如何以针对性较强的内容抓住听众的耳朵,如何在包装上实现现代元素的融合来达到宣传目的。

一方面,要以专题内容为魂。地方音乐广播节目具有很强的专题性,相关主题的音乐内容呈现始终是其发展根本,传统节目主要是“专家”解析风格。对于普通地方电台来讲,既然不能达到专业欣赏的水平,那就从普通听众的立场出发,专注于精妙内容的制作,这样倒是可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每一档节目都有一个主题,做好节目定位,不求专业深入,只求形式的丰富多样,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听众,扩大受众规模。另一方面,要擅长“混搭”。简单来讲,就是追求综合,追求一个“杂”,融各家之长:用广告营销的元素包装节目内容,用网络媒体的介质来丰富节目形式,用新闻记者的眼光选择确定节目主题,用主持人独特的表达方式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节目平台上的拓展与丰富。音频是广播媒体的核心信息,这一点与网络媒体有着内在的适应性。广播类应用软件可以有效满足听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该类移动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收听广播的一大渠道。目前的网络广播应用软件,基本上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音乐频率,具有海量频率资源,融入创新功能等优势。

在网络平台上,音乐是听众最重要的收听信息。据调查显示,十大频率类型中,音乐类是最受欢迎的,占32.4%,而新闻综合类占17.4%,交通类占18.5%。地方音乐广播节目要想提高听众的忠实度,就要不断拓展传播平台,将类型丰富、内容精致和风格独特的音乐广播呈现在网络平台上。《最炫民族风》已经开发出安卓版和iOS版的APP,并超越传统APP制作思路的局限,加强自身广播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开发,针对传统听众和网络听众的不同需求,制作针对性较强,更加碎片化的音乐内容。同时《最炫民族风》还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听众的互动,有效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了广泛的好评与肯定。

猜你喜欢

音乐节目类型化广播节目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制作的路径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音乐节目内容的转变与融合
新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广播音乐节目的样式分析以及创新方法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