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00例临床观察*

2014-06-13段中茂

关键词:肌间臂丛上肢

段中茂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 常熟 215500)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肢手术的首选方法[1]。随着超声技术与麻醉学的融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现就我院开展的100例在B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三种麻醉方法和取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47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43.4±2.7)岁,体重42~82 kg,平均(61.8±3.7)kg。其中尺骨鹰嘴骨折7例,肱骨下段骨折5例,前臂骨折12例,手肌腱断裂17例,尺骨骨折36例,桡骨骨折23例。所有病例均无注射部位感染或血肿,无神经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局麻药过敏史、严重的外周神经损伤。把100例随机分成联合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34)、肌间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33)和腋路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33)。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体重以及骨折类型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仪器与方法

1.2.1使用仪器 采用Esaote-Mylab 30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8.0~12.0 MHz),配备22 G 5.0 cm静脉穿刺针。

1.2.2麻醉方法 肌间组: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于超声引导下针尖通过中斜角肌达神经下干深方,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之后针尖退到中斜角肌内侧缘向患者头侧倾斜进针达上干浅方,回抽无血后再注射局麻药。腋路组:仰卧位下,使患者头偏向健侧,上肢外展90°,在超声引导下进针,针尖至肌皮神经旁后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而后针尖退到肱二头肌内侧缘,向患者头侧倾斜进入位于腋动脉旁0点位置,回抽无血后再注药。联合组:基本操作方法与肌间组和腋路组相同。

1.3效果评价标准 优:术中无任何疼痛,手术完成顺利;良:切皮无疼痛,术中稍有不适感,辅助用药后手术完成顺利;差:切皮疼痛,辅助用药也无法完成手术,须改用其他麻醉方式。

2 结 果

联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7.1%,显著高于肌间组的84.8%和腋路组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麻醉总时间腋路组最短,联合组较长,但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联合组最低。三组患者术中均无出血、血肿、气胸、刺破血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表1 三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总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 论

上肢手术如果采取全身麻醉,在手术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呼吸、循环抑制,同时也增加了术后的护理难度,因此临床上上肢手术一般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法。它操作简单、时间短,麻醉起效快、效果好,术后切口疼痛较轻、并发症少,是上肢手术首选的麻醉方式。传统解剖定位多点臂丛神经阻滞易于损伤神经和血管。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荧光检查法、CT、MRI及超声技术辅助臂丛神经定位。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便携式超声设备的诞生,超声定位技术在肌间沟和腋窝的臂丛神经阻滞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肌间沟径路方面,崔旭蕾等[2]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两点阻滞较单点阻滞可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在腋路方面,Imasogie等研究认为腋动脉旁正中一尺一桡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两点阻滞法与四支神经分别阻滞的四点阻滞法具相似的阻滞效果,但两点阻滞法操作时间减少。本研究通过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单独的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进行临床比较,发现联合组的优良率达97.1%,显著高于肌间沟组的84.8%和腋路组的81.8%(P<0.05),且术后并发症较其他两组少,但因其为联合麻醉,相对的操作时间和麻醉时间比较长,但为了患者的安全和术后效果而言,联合麻醉法明显优于单独的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1] 洪蕊,章迎凤.1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毒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148.

[2] 崔旭蕾,徐仲煌,陈绍辉,等.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两点阻滞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28(3):269-271.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上肢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鱼身体里的“小刺”
刀鲚肌间骨新类型的发现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