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2014-06-12徐光琦

文教资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词汇学习隐喻语言

徐光琦

摘 要: 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要求学习者必须重视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地位。然而,目前的外语词汇学习对隐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从具有相同语言隐喻和具有不同语言隐喻的跨语言词汇学习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了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发现隐喻的应用能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和把握外语词汇的意思与用法,更系统、更彻底地掌握外语词汇,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理解困难和应用不当,从而产出地道的外语表达。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隐喻 词汇学习

1.引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研究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赵贤州(1992)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形象地比作积淀于一个民族语言中生命力极强的染色体。陈光磊(1992)指出每一种语言都是由其文化编制出来的,每一种语言的“体”与“用”都是每一种文化特色的体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启示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词汇时,必须要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隐喻表达式在语言中占到了70%。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Johnson 1980),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束定芳,1998)。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同,学习者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学习者对二语词汇的掌握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与隐喻能力有关(陈海燕,汪立荣,2013),隐喻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外语词汇学习中克服由不同民族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

2.隐喻研究概述

根据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方法,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的始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始于语言学家Richards的语义学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的始于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的多学科研究(束定芳,2000)。虽然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但人们最初对隐喻的态度却是褒贬不一的。柏拉图认为隐喻是花言巧语,只适于表达感情,不适用于政治辩论、科学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非常重要,人们应该掌握隐喻。研究者一般将亚里士多德关于隐喻的理论归类为一种修辞格,认为它是一种修饰的手段。自从Lakoff和Johnson(1980)在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之后,隐喻便不再被视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开始被看做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隐喻研究一直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着现代语言学,特别是以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家开始在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认知科学的背景下研究隐喻。以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的工作机制是将始源域中我们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中陌生、抽象的概念上。

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隐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隐喻研究的主要带头人有胡壮麟和束定芳等,束定芳(1998)认为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我们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虽然隐喻自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但至2002年之前,“隐喻尚未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隐喻研究的成果尚未被引进外语教学研究,学习隐喻性表达也尚未被确定为外语教学的内容”(林书武,2002)。2002年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的召开,为我国外语界隐喻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拉开了帷幕,关于隐喻与外语教学关系的研究逐渐被提上日程。隐喻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是隐喻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外语教学的需要(龚玉苗,2006)。研究隐喻与外语教学的关系被认为是今后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国内学者如蔡龙权(2005)、陈海燕和汪立荣(2013)等纷纷开始提倡在隐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外语教学。尽管学者们已经注意到隐喻研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然而就隐喻意识开展的词汇教学并不多见,学习者对隐喻在词汇学习中的作用依然缺乏足够认识。在词汇学习中,目前的外语词汇学习大都止于指示意义,很少涉及隐喻意义,更不用说借助隐喻帮助外语词汇学习。基于此现状,本研究决定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3.隐喻对词汇学习的启示

Ulmann早于1962年就指出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对隐喻的忽视,导致学习者词汇学习的单一和浅显。陈海燕和汪立荣(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意识,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词汇的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自主学习,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词多义、习语和短语动词的三大瓶颈问题。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Sweetser 1990),忽视隐喻的学习者在陌生语境中遇到以前学过的词时,往往不会进行词义推测和扩展。由于隐喻是人类思维与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必然会体现在隐喻上,使得不同语言中的词汇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语言隐喻。下文拟从隐喻意义相同和隐喻意义不同的两类跨文化词汇分别探讨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3.1隐喻意义相同的跨文化词汇学习

人类共同的生活需要、社交活动及对自然界的认识决定了人类文化的共性,也决定了世界上不同民族在隐喻的使用上的惊人的共同性。许多语言和文化都截然不同的民族,不仅用同一喻体描述和理解相同的复杂事物,而且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同一词汇在语言隐喻上有很多的相同点。

以关于人体部位的词为例,不难发现英汉语言中许多关于人体部位的词具有相同的语言隐喻:

(1)汉语中的“头”与英语中对应的“head”都有“最高的地位”这一隐喻意义。例如宁为鸡头,不为牛后——Better be the head of an ass than the tail of a horse。

(2)汉语中的“头发”与英语中对应的“hair”都有“岌岌可危”的隐喻意义。例如千钧一发——Hang by a hair。

(3)汉语中的“耳”与英语中对应的“ear”都可用于表达“全神贯注地听”这一隐喻意义。例如洗耳恭听——be all ears。

(4)汉语中的“脸”与英语中对应的“face”都可用于表达“不高兴”的隐喻意义。例如拉长着脸——get a long face。

(5)汉语中的“腿”与英语中对应的“leg”都可用于表达“牵制、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的隐喻意义。例如拖后腿——pull ones leg。

(6)汉语中的“脚”与英语中对应的“foot”都可用于表达“三心二意”的隐喻意义。例如脚踏两只船——have a foot in both camps。

上面的这些英汉词汇不仅在语言隐喻上完全一致,在语言形式上也如出一辙。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中存在完全一致的语言隐喻,但有时也存在纯粹语言层面上的差异(龚玉苗,2006)。例如汉语中的“鸡皮疙瘩”对应英语中的“goosebump”,汉语中的“新手”对应英语中的“green hand”,汉语中的“扭转局面”对应英语中的“turn the table”,等等。在具有相同语言隐喻的跨文化词汇学习中,了解源语中有关词的语言隐喻,学习者掌握了源语中与这些词有关习语、表达等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学习者于无形中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目标语中许多与对应词有关的地道表达,从而极大地丰富词汇量,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生成能力。对于隐喻意义相同的跨文化词汇而言,隐喻能帮助学习者在外语词汇学习中做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3.2隐喻意义不同的跨文化词汇学习

虽然人类文化有其共同性,但不同民族各自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又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不同语言中的隐喻有其特殊性,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语言隐喻。以单词“apple”为例,英语中的“apple”对应汉语中的“苹果”,汉语中的“苹果”意思比较简单,多指其基本意思“一种水果”。而英语中的“apple”却有大量汉语中没有的隐喻,例如apple of ones eye(珍爱的人);apple-polisher(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人); rotten apple(坏家伙、连累集体的人);apple of Sodom(徒具其表而无其实之物);apples and oranges(彼此毫不相干的事物),等等。这些“apple”所表示的隐喻在汉语中其实是用与“apple”完全不同的喻体表示的:掌上明珠(珍爱的人);马屁精(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人);害群之马(坏家伙、连累集体的人);花瓶(徒具其表而无其实之物);风马牛不相及(彼此毫不相干的事物)。其实,英语中“apple”的隐喻与英语文化息息相关。英语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常说整个西方文化绕不开三个苹果:第一个是希腊文化中引发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第二个是《圣经》里面伊甸园的夏娃偷吃的苹果;第三个是砸到牛顿脑袋上的苹果。如果了解“apple”在西方文化中的语言隐喻,学习者在碰到这些从未见过的与“apple”有关的习语时就不至于丈二和尚、一头雾水。比起隐喻意义相同的跨文化词汇,隐喻意义不同的跨文化词汇要求学习者更要注意隐喻意义的学习,注意区分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隐喻,利用不同隐喻喻体承载的文化信息,在陌生语境中猜测词义,准确区分和把握单词和与之相关的习语在不同语言中的意思。对于隐喻意义相同的跨文化词汇而言,隐喻能帮助学习者在外语词汇学习中做到“知己知彼”,避免因望文生义而导致的外语词汇学习中的“语用错误”。

4.结语

对隐喻的忽视使得目前不少学习者的外语词汇学习狭隘、单一和浅显,在一词多义、习语学习上停滞不前。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要求学习者在外语词汇学习中必须重视隐喻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将隐喻应用的词汇学习中,学习者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外语词汇的意思与用法,更系统、更彻底地掌握外语词汇,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理解困难和应用不当,从而进行更地道的外语表达。在隐喻意义相同的跨文化词汇学习中,隐喻的应用使得学习者的词汇学习事半功倍、一举两得;在隐喻意义不同的跨文化词汇学习中,隐喻帮助学习者“知己知彼”,避免望文生义导致的“语用错误”。总之,隐喻是外语词汇学习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工具,它帮助学习者在外语词汇学习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隐喻意义的学习应该被视为外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参考文献:

[1]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Sweetser, E. 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Ullmann, 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62.

[4]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国语,2005(6):21-26.

[5]陈光磊.文化教学中的语言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19-30.

[6]陈海燕,汪立荣.隐喻意识培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57-62.

[7]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40-45.

[8]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1):38-45.

[9]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6):10-19.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赵贤州.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31-39.

猜你喜欢

词汇学习隐喻语言
《活的隐喻》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也谈I’m finished的意义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可行性分析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