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撑一支长篙,向理想的高中教育与课堂漫溯

2014-05-28肖科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立场课堂教育

肖科

中学课程改革在全国蓬勃开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流播甚广,各地的实践探索有声有色。课改典型学校(如山东聊城市杜郎口中学、潍坊市昌乐二中,江苏南京市东庐中学、泰兴市洋思中学等)“星”光闪烁;教学模式(如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 东庐中学“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林林总总。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呈现的新生事物令人惊奇、兴奋,也给人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晕、不适。笔者不禁想起教育学者彭钢的一番话:“我们越是被现实迷惑和遮蔽,越是需要教育理想、教育精神的记忆和激励,越是需要确立清晰而凛冽的朴素真理,以洞穿教育现实的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①

事件:学生被逐,拷问教育的立场、价值观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四年,但在湖北省黄冈市遭遇的一个事件至今仍让我难以忘却。当时,民盟湖北省委组织了一个面向农村基础教育的“烛光行动”——就是组织武汉基础教育界的盟员教师送教下乡,到乡镇薄弱学校交流、听课、做报告等,涵盖各门学科。我们几位语文同仁在一间墙壁发黄、窗户油漆斑驳的平房教室里观摩了当地教师的一节课,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谓“精彩”。我们武汉的老师对这节好课、对这所农村中学学生的表现与素质大加赞赏。要不是从教室里出来后穿过煤渣铺就的操场时碰到近十位正在游荡的学生,这个美丽的肥皂泡是不会破灭的,我们也许还会长久地陶醉在这节好课里。

也许是眼“尖”善于观察,也许是多年做班主任的敏感,我们不免上前与那十几位游荡者搭讪:“同学,你们怎么没上课啊?”回答令所有的人惊诧:“我们成绩不好,你们要来听课,老师让我们出来的。”惊愕……无语……我相信被“逐出队伍”的经历对那近十位游荡在教室外的学生造成的伤害将是长久甚至终身的。在诧异之余,我们心灵的震动与刺痛感是那么强烈。感此,我特别引彭钢先生的那一句话置于前文,也意在启发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我们的教育立场与价值观。

教育家孔子说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孔子而言,这个“三十而立”的“立”至少有两条标准:一是在社会上能“立足”,工作干得不错,具体说,就是私学办得很好,有许多人追随;二是在思想与精神领域有自己的“立场”,比如政治方面的“仁政”主张、处世方面的“和、同”原则、为人上崇尚“君子”等等。“立足”与“立场”两个标准移用于我们当代教育者亦然,衡量一位教师有没有“立”,一要看他(或她)有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了学生、同行、领导、家长的认可,说明他在教育行当、社会中能立足;二要看他(或她)有没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准则,如果有,说明他(或她)有立场。也许,我们要勇于直面这么一个现实:作为教育中人,许多教师直到退休都没有在教育主张、教育准则方面“立”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生涯的遗憾……

的确,面对教育现实的“厚重屏障”,我们尤其需要教育理想、教育精神的记忆和激励,需要清晰而凛冽的朴素真理的烛照。因为兼具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双重角色,加上已过不惑之年,我近年对教育“立场”的思考更多一点、更深入一些,也自觉走近中外教育家去领悟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或阅读教育书籍如卢梭的《爱弥尔》、尼尔的《夏山学校》、张康桥的《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包祥的《教育原来如此美好》、朱永新的《缔造完美教室》等,或点击“希腊三贤”、夸美纽斯、卢梭、马斯洛、杜威、蔡元培、晏阳初,“参观”自诩“牛虻”的苏格拉底的教育阵地——广场、柏拉图的教育阵地——阿卡德米学园、亚里斯多德于的吕克昂学园,“探访”先后造就18位首相、充满着故事、被称为英国绅士文化“活标本”的英国伊顿公学,以及尼尔校长创办于1921年、倡导自主学习而别具一格的夏山学校。而近年学校的集中研讨、培训又促进了我对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的思考与反省。比如湖北省教育厅黄俭先生的“健康课堂”理念、福建王永先生“指导——自主模式”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报告以及本校同仁呈现的若干堂课,还有全校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不啻一块酵母将持续发酵,启发我们去追寻探索理想的教育与课堂。

教育立场:促进“人”的完整实现与和谐发展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B. F. Skinne有过一句名言:“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现实中做教师者,迫于某些压力,或囿于分科教学,不少人只专注于一门学科、一堂课、一个细节,往往忽视了对价值的思考,往往不会有好的“教育愿景”,更不要说“教育信仰”。比如我们往往一步步将“教育”窄化为“学习”、 将“学习”窄化为“学科知识”的学习、 将“学科知识”的学习窄化为高考学科的“做题”;为了“育分”而忽视甚至放弃了“育人”等等。总之,我们的教育走得太急,甚至于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深感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研训和个人自学,发挥了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要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标,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成为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要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针对教育对象提出了“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做事、共处和做人。其立论基础就是“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②,是人作为个体、家庭成员、社区成员、国家公民、生产者、发明者、创造性的梦想者等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的完整实现。这令我想起爱因斯坦应《纽约时报》之约于1952年10月5日发表的《教育声明》: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好,作为学科教师也罢,我们的使命应是促进“人”的完整实现与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的本义,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立场。

理想课堂:应具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特质

“需求”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这得归功于马斯洛的著述。他在1944年的论文中就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③。“需求”为教育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理解视角,学校和教师应以确保学生的需求为己任、为追求,教育应该致力于唤醒、满足并转化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这也与历史清晰地揭示出的世界教育演变过程合拍:混沌型——功利性——理性化——人性化。从教学环节来讲,教师须以经营、创造出令学生“眼前或心中一亮”的课堂为使命,借用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话说就是:“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给人智慧、给人惊喜、给人快乐应是这种课堂的应有之义。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巨大的惊喜。如果教师的课堂不断落入学生的预期,其价值就会打折;如果总是超出学生的预期,其价值就会明显增值,这是不言而喻的。在这样惊喜中,学生的快乐与智慧就会不断地形成。

说到这里,我为自己近年的一些首吃“螃蟹”的课堂探索实践而自豪。2011年本人被推入华中师范大学“同课异构”案例包的录课说课活动,得以在大学部的“概念教室”尝试网络环境下的当代散文《汉家寨》(作者张贤亮)④的阅读教学,学生们是充满好奇、兴味盎然的;2012年冬,我任教的班作为学校“试验田”先行尝试“餐桌式”小组探究学习模式,几个月里,6人一组的环状教室最初令人极不适应,似乎不经意中,完成了高中语文两个模块的学习内容……教学相长,此话不虚。而这些“头脑风暴”,似乎在不断驱赶着我们的怠惰,激发出课堂建构中的原创思维火花。2013年上半年,教材里一篇被视为“没有什么学头”的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囚绿记》(作者陆蠡)⑤,经过我的资源重组与构思,将它与《读本》里的散文《牡丹的拒绝》(作者张抗抗)⑥关联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学习,那一节名为《植物:我们的精神导师》的课,委实令人赏心悦目,我敢说那算得上是“令学生眼前一亮的课堂”,因为学生们学会了品味、学会了欣赏、学会了陶醉,当然也获得了快乐与智慧。

给人智慧的教育本身需要智慧。所以作为教育中人,或学科教学,或育人治班,我们应确立自己的教育立场、经营出科学健康优质的课堂,就如一位摆渡的船公,撑一支长篙,向理想的高中教育与语文课堂漫溯。

————————

注释

①张康桥:《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美)马斯洛,许金声:《人类动机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⑥《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立场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扬 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