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应率先维护语文的纯洁性

2014-05-28郑逸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铁球语文课学科

郑逸农

“语文”一词,由以前的小学“国语”和中学“国文”演变而来,包括口头语言之“语”和书面语言之“文”。因此,语文姓“语”,“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①但是最近十几年,语文学科的纯洁性受到了诸多损害,“泛语文课”、“非语文课”流行乃至泛滥。有人评价这些课是“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但是,这些“泛语文课”、“非语文课”,不只出现在日常的课堂上,还出现在一些知名的媒体上。

《人民教育》2013年第20期就刊登了一篇很独特的文章《课堂里响起独立思考的声音——我这样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者刘老师怎样教“铁球着地”的呢?现场试验!他在“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和“细读文本、理清脉络”两个环节之后,对文中主人公伽利略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两个铁球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进行否定后提出的新观点“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跟铁球轻重没有关系”,来了个再否定,利用第二节语文课的整节课时间,对伽利略的观点进行了“大胆质疑、反复试验”:先让全班学生把桌子上的铅笔、三角板、语文书、笔记本,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噼里啪啦做起试验;之后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上,教师自己则爬到教学楼二楼,把预先准备好的两个矿泉水瓶(一个未启封,一个空瓶)同时往下坠,结果“惊心动魄、奇迹再现”,未启封的有水的瓶子先着地,空瓶子后着地。教师自己反复做了两次,两个学生又上去先后做了两次。最后回到教室,让学生“学会思考、超越自我”——“不是道听途说,就对权威结论不假思索地笼统接受。”

笔者读后非常惊讶:这到底是在上语文课还是在上科学课?但更让笔者惊讶的是:作为一家国内主流教育媒体,竟然会刊登这样的“语文课”,并且还郑重其事地加上题为“学生的思考力从何而来”的“编者按”,褒奖说“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带着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就这样走上了一条‘奇妙的探索之旅”。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一年前的另一件事。2012年2月8日,国内知名媒体《中国青年报》在第9版“冰点”栏目刊发了一篇专题报道的文章《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文章第一段竟是这样的“特写镜头”:“从高中老师史金霞的课堂外走过,总能有些不一样的发现:正在上课的教室里会传出咿咿呀呀的黄梅戏,抑或是左小祖咒的歌曲《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会跟着老师一起哼唱蔡依林的情歌,他们甚至会大声地争论:‘早恋是个伪命题,爱情不应该有年龄限制……”文章第二段紧接着说:“可以谈古论今,甚至‘谈情说爱——苏州星海实验中学这名语文老师,把自己的语文课定义为‘为教育正名,为语文松绑。”

这两个“媒体事件”,一先一后,一报一刊,够典型,也够极端。如果说,后者的专题报道《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是让语文课走上了“泛人文”的大道,走上了“很好玩”的“松绑”之旅;那么前者的课例《我这样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则让语文课走得更远了,走上了“泛科学”的大道,走上了“奇妙的探索之旅”。

这让笔者想起一个故事:在某个学校,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从教室走廊经过的时候,听到他下节课要上课的教室里传出的讲课声很像他接下来上课要讲的东西,出于好奇,他驻足谛听,发现原来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滔滔不绝地“传道授业”。下课后,这位思想政治课教师来到语文学科教研组,向这名语文教师提出严正抗议:“你把我下节课要讲的思想政治课的话都讲掉了,那我还讲什么?你把我的‘饭碗都抢了!”现在,这位“这样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师,如果爬上教学楼用两个矿泉水瓶做“着地”试验的时候,被本校科学学科的教师遇上了,是不是也会遭到同样的抗议?

语文课要做的事是什么?当然是语言运用本领的学习。叶圣陶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②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作出了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③因此,在语文这门课里,要学到语言运用的本领,就要先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④,继而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它们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⑤。

由此,一个善于思考和辨别的语文教师,就会懂得《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文本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上,教师应该做些什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字和词,正确认写“违、妄、执”等十二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等十三个词。其次,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本文作为表现一个人不迷信权威、执着探究真理的选文类型的言语运用范例。这个范例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⑥。而这两个写法上的特点,要让学生掌握得入脑又入心,教师就要设计出一系列方法来。比如:第一种方法,朗读,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先读懂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知道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再读懂课文表达的形式和技巧,知道本文是怎么写的,有什么特点;第二种方法,体验,边默读边体验,先体验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体验主人公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让学生的心灵获得一份新的精神滋养,再体验课文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感受循序渐进的正面写法和对比烘托的侧面写法融合起来对表现伽利略认真专注、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所起到的突出作用,让学生的认知增加一种新的语用范例;第三种方法,比较,用删减的方式来比较,比较删去某些段落后伽利略的独立人格和执着精神是不是表现得不充分不鲜活了,或者删去某个语句中的某些词,是不是表达得不准确或不一样了。让学生在对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进行充分的比较和咀嚼后,获得感受和启发,也获得享受和提升。

如果以上这些没有做到,不落实,不过关,既没有掌握新的字词,也没有掌握新的言语运用范例,而教师又偏偏做起了其他学科该做的事,当起了所谓的科学试验员,上完课后学生连“着地”都读不准,“违背”都写不正,更不用说关于人物不迷信权威、执着探究的言语运用方法了,那语文教师不就是“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吗?为什么现在大中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没有坚守语文学科本位,缺少语言意识和岗位意识,没有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学到语文学科应该学到的而其他学科学不到的东西。

就媒体来说,面对语文课堂上“泛语文课”、“非语文课”的流行和泛滥,应以“铁肩担道义”的职业气概,率先维护语文学科的纯洁性,而不是把这些课堂上出现的反面例子采集来作为正面的典型,加以树立和褒扬。

试想,如果这位刘老师在语文课上做矿泉水瓶的“科学试验”后,本校的语文教师并不认为这是语文课,科学教师也不认为这是语文课;但媒体偏偏将这个非语文课大加肯定,大力倡导,那岂不就是高调地告诉大家:这就是语文课,而且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典型的语文课!

作为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对于什么样的课才是语文课,应该有很清醒很专业的认识,面对乱象丛生的语文课,应该有一双穿透力大、辨别力强的火眼金睛。

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会时常错走在“泛人文”的大道上,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乃至音乐课、美术课等人文学科“抢饭碗”;甚至也会错走在“泛科学”的大道上,与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乃至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体育保健课等科学学科“抢饭碗”。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出现问题,既有个人专业素质的问题,也有宣传导向的问题。

语文教材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课文《看云识天气》后面的“研讨与练习”竟然要求学生“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内,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错把语文学科当科学学科。再比如教科书中的许多“综合性学习”也基本上不是语文学科的:“黄河,母亲河”基本上是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基本上是思想政治学科的,“让世界充满爱”也基本上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出现问题,是不应该的。

而媒体如果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出现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可就非同小可了。2012年《中国青年报》刊登《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的专题报道后,以其面向全社会的庞大发行量,影响和误导了无数人对语文课的认识!而之后国内最大的文摘类报纸《报刊文摘》几乎全文转载,继续把这种误导“发扬光大”。以致于语文教师对于什么样的课是语文课,失去了判断;而那些本来就错走在“泛人文”大道上的语文教师,却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继续“玩”语文课的信心。而笔者的师范类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未来的语文教师,本来就没形成主见,对媒体的报道更是“唯命是从,盲目信奉”,看了该报道文章后,也兴奋地说:“太好了,以后我也可以这样上语文课了!”有的甚至说:“语文课太好玩了!语文老师太好当了!”因此可以预想,2013年《人民教育》刊登这个“铁球”课例后,以其面向全国中小学校的强大发行量,必将给各级教育局、教研室的行政领导、语文教研员,以及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产生极大的误导,并将产生由上而下的影响:局长或校长等领导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该课例,领会精神,并付诸行动,让自己的语文课也充满思考和探索。因此有理由相信,许多语文教师将会拿起矿泉水瓶或别的“实验器材”,走上教学楼,做起所谓的科学试验来,而且还将得到局长、校长等领导的表扬和鼓励:“你也把学生带上‘奇妙的探索之旅了!”

媒体为什么总是把这些“泛语文课”甚至“非语文课”作为正面榜样来宣传和推广?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可能是媒体的编辑站得太高位,不是站在语文学科特有的角度来看语文,而是站在无学科分界的大教育领域来看语文,将教育要培养的人与语文学科要培养的人简单地等同起来,于是认为“好玩”的“松绑”的课就是“正名”了的语文课,具有“科学精神”的走上“奇妙的探索之旅”的课就是“很珍贵”的语文课。《人民教育》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例后面还配发了作者刘老师的“教学后记”:《千教万教教人思考,千学万学学会思考》,很明显刘老师也同样是站在教育的高空,说着教育的大话。其中有一句话说得很豪迈:“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一定是教育的核心。”他用的词是笼统的“教育”,而不是具体的“语文教学”。要知道,现在中小学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等。每个学科都是从本学科的角度来培养人,培养带有学科特质的人,而不是笼统的虚空的人。作为语文学科,要培养的是具有语言素养、语用特质的人。如果语文教学一边高喊着要把学生培养成人的大口号,一边又不脚踏实地地按照语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语用特质,那语文教学永远走不出“少、慢、差、费”的误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永远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只有让学生紧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细致地把玩欣赏,深入地质疑探究,才是走在语文的大道上,走在语文“松绑”的把玩之旅上和“奇妙的探索之旅上”,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的语文人。

因此,对于媒体来说,只有某位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蓄积力和表达力方面,探索出了新颖的方法,形成了科学的做法,才是值得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作为正面的课文课例来宣传和褒扬的,那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正能量。

————————

注释

①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12年版第3页。

②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④⑤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页。

⑥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铁球语文课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铁球同时落地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超学科”来啦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