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失落在考试

2014-05-28黄德灿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试卷命题考试

黄德灿

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没落,这是不争的事实。是教材的原因吗?是的,教材不少内容跟时代脱节,学生不太喜欢,课改后,选修的内容倒是丰富了,教学又疲于奔命,只好蜻蜓点水;是教师的原因吗?是的,语文是一个依赖感悟灵性的学科,仅仅调查一下我们语文老师的读书情况,你就会知道灵性有多少,目前正在比拼的是谁在体力上能够吃苦,在时间上工作最长,在应试上教学有方;是学生的原因吗?是的,不用调查,学生最不愿意学的是语文,在他们看来学与不学,没有什么两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失落?教材并非一无是处,教师也不乏精英,学生也未必人人糊涂,原因太多了,我以为最值得关注的原因是当下的考试机制。在一个世俗功利的社会,考试是最权威的价值导向,正是不当的考试机制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加速坠落。

一、语文考试受到冷落

(一)考试缺乏信度,受到社会冷落

前些时候,上海6所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高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察语文科目,或规定全部考生仅测试数学和英语两科。面对大众的质疑,某高校招生办老师解释不考“语文”是为给考生“减负”。“减负”的确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可是为莘莘学子减轻学业负担,为何单单选择减少语文科目?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只是一个信号,是语文受到社会冷落的信号,是语文衰落的信号。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冷落语文,并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文考试缺乏信度。王蒙应该是饱读诗书的大家吧,他曾经做过几次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成绩都不理想,最好的一次成绩也只有60分,因而他不得不发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改革不行了,中学的语文试卷连我也做不出”的呼吁。这还是水准较高的考试命题,命题经过专家们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反复推敲,平常一般测试题的隐忧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语文考试,这样的信度,语文教学遭受冷落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二)考试缺乏信度,受到学生冷落

1.学不好,不愿意学

根据什么来判断语文学习成效?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标准,学生最直接的依据就是考试。语文课程标准有很多理念,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很多方法甚至可以称之为艺术。可是一到考试,譬如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中,语文能力就转化为“判断字音”、“辨别字形”、“修改病句”、“筛选信息”等等,在学生看来,使出浑身解数还是难以识别考卷设置的陷阱。而另一方面语文试卷几乎可以包容一切,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精深似海,宽广无边。语文究竟应该考什么?很多命题老师的原则是模糊的,致使很多学生在题海里苦苦挣扎。虽然有课本,直接来源于课本的又有多少?别的学科考试虽然也没有直接来自课本的现成内容,但是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范围非常明确。唯独语文学习,依靠盲目无序的反复操练,考试一点成就感也没有,你想,学生还对语文有兴趣吗?

2.考不好,不愿意学

语文老师都有一个疑惑或者叫做无奈,平时学习很认真、考试也不错的学生,一到中高考大失水准,这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平时的大型考试,也一再印证这样的结果。这是为什么?研究一下语文试卷,就会明白。我们的语文试卷早已形成了固有的命题框框,在字里行间以一种学究的方式进行探究式设问,有些题目跟学生懂不懂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有些阅读材料学生本来很容易读懂,可是在命题者挖空心思设置的陷阱中找不到出路,对照命题者的标准答案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朱大可教授在微博上尖锐质疑:“愚昧教育的特征就是为语文设置标准答案。”用理科的评价方法确定语文答案,语文还是语文吗?就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作文吧,近些年高考作文违背常识的伪命题已经引起社会关注,不断在命题上玩花样,导致考生无所适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3.用不上,不愿意学

语文是工具,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也是生存的工具,可是现在不是因为要考试,语文早丢了。看看现实,青少年的书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每况愈下。在中小学课程表中,低年级稍微好一点,高中的语文课时最少,很多学校违规加时补课,几乎不考虑语文。作为工具的语文,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工具功能就没有体现出来,社会上的工具作用就更不用说了。想想也很自然,譬如文言虚词,不能严格的区别出它的用法,真的对阅读文言文和现代文表达有什么大影响?再说要辨别“最恰当的一项”,完全是在要求一个学者进行研究,对一般中学生来说,有这个必要吗?例如什么“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在概念上不少学生和老师分不清,考试常常出错,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这些概念?

二、语文考试制约教学

我们都知道目前的考试是不可替代的,考试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后评价,而教学是一个纵向的学习体验过程,新课标一再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却把教学目标明确定位为将来会怎样考、考什么,即使是课文教学,学习内容往往转化为考试试题,这样的结果是语文教学的情趣没有了,教师的灵气消失了,学生的身心疲惫了。难道就没有遵循语文教学原则,践行语文课标理念,追求语文教学艺术,品味语文学习真趣的课堂吗?当然有。可是有的老师高一就淡化课本,迅速抓住高考考点训练,反反复复按照高考模式测试,阶段考试成绩一定会远远超出其他老师,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添加了生长激素的动物一定会比正常喂养的动物要长得快,施化肥的农作物短期一定会比用农家肥的长势好。如果你只要求长得快,不管质量如何,添加激素和施用化肥就是急功近利者的最佳选择了。目前的语文教学不就是这样吗?

1.阶段考试界限模糊

所谓阶段考试,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期中期末考试,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阶段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有了考纲以后,平时学习过程中的阶段考试几乎都是采用高考形式,如果说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也就罢了,可怕的是在内容上也亦步亦趋。别的学科是学什么考什么,唯独语文可以拿来本应该是高三下学期的备考试题,来检测高一新生。把当年的高考题目直接拿来考高一新生,也会有人得分不错。语文学科就是这样神奇。一次、两次、三次,没有层级,没有逻辑,致使那些老老实实读课本、打基础的老师和学生感觉不到成功,让那些先行一步钻研考点的师生尝到甜头,于是经验产生了,感觉错位了,语文课上不上也就没有什么区别。

2.教学评价导向错误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一种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教学效果如何评价,我们的着眼点当然应该是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是,和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有些是隐性的语文素养很难测试,隐性的素养虽然不易考察,但一个人可以终身受用。如果作为语文教学评价手段仅仅只是一种限定标准答案的书面考试,并且只是一种知识性测试,然后根据这种测试结果评价语文教学,久而久之,语文素养就只剩下一种短期的显性外壳了,语文能力衰弱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三、语文考试需要改革

1.取消统一考试说明

语文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每个科目都在考试,为何单单语文高考影响这么恶劣?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的罪魁祸首是《语文考试说明》。表面看来,它规定了一个范围,提出了一个标准,避免了考试内容形式泛化,实际上它违背了语文学习规律,扭曲了语文教学。假如没有考试说明,假如没有模式化的试卷,多变的命题内容、形式、思路、原则和方法等等让教师和学生无法在高中三年里进行应试训练,教学的依据只有课程标准,学习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多交流,语文素养和能力必然得到提升。无论怎样的考试,即使是全卷150分全部是文学常识或词语填空考试题也能区分考生语文能力的高下,拿这样的试题考王蒙,得分一定比一般人高得多。因为有广泛的阅读积累,考试一定得高分。

2.突出主观读写听说

试卷检测的内容,首先要限制的是客观选择题,突出主观阅读写作,答案多元化,强化生活学习体验审美探究,对于主观阅读题答案,允许多元解读,有错别字和病句,扣分;书写不规范,扣分。这样才能有效检测考生的语文素质。

加强听说测试研究,尝试和英语考试一样的听力和口语测试,在目前常规普通高考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将听力和口语作为必考内容,进行这样的测试,更能有效全面测试考生的语文素养。

如果能够配合教材,区分等级和考试性质,建立一个海量的题库,无论是哪一种考试都可以从题库中获得有可信度的测试题目(题目可以完整配套,也可以随机根据需要有针对性重新组合),这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吗?语文教育专家有责任像编写教材一样,编写考试试题并建立题库,不断更新,为全国(或全省)任何一级考试提供样本,对语文教学、提高全民族语文素养而言就是一件幸事,庶几可以减缓语文衰落。

[作者通联:武汉市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试卷命题考试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