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走势

2014-05-28郭吉成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课文

郭吉成

先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老王》,上课一开始,这位老师在学生读了一分钟的课文后,就提了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同学们请想想《老王》这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提出后,满怀期望等待学生回答的老师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想而知,接下去的教学几乎就成了老师唱独角戏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下课后,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执教老师那里找答案。执教老师给我看了她的教案。我发现她执教《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1.读课文深刻感受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2.全面领会老王的人格精神,并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的表现手法,领会表现手法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分析这三项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设计《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放在了对作品的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挖掘上的。也正因为是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走势受此影响和束缚,从而使《老王》这篇文学意义和思想意义俱存的作品,变成了单纯的思想意义分析课。文学意义被思想意义绑架了,语文课被思想教育课绑架了!据此可知,这堂课的问题出在教学目标上。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由一定的教学理念支配的、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从教学实践的层面上说,教学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准备教学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必须弄清楚目标问题。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关注的是教学目标,这一点不容置疑,因为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关乎到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选择,关系到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但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有许多教者过分关注的是教学活动(比如往往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师生互动状况作为评价一堂课的首要标准),而忽视的恰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堂课下来,缺乏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学活动头绪纷繁,散乱无章;或者是教学目标选择错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驴马不相称、盲人摸象的状态中;又或者确定了教学目标,但对教学重点内容却匆匆几分钟一带而过,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教学重点本末倒置。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是不能达到课堂教学应有的效果的。

具体到一篇课文(或一堂课)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教?该怎样去组织教学?这就关乎到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教学核心,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走势、教学效果的达成等。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学目标决定着内容,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又决定着教学的效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这几者的关系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关联的纽带关系。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说,我们要有效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是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活动方式不可回避的一个教学真问题,它应该统率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如果说教学设计(或备课)是一个项目的话,那么教学目标则是这个项目的核心与灵魂,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则是这个核心与灵魂的具体化、个性化。据此而言,我们应该看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优化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率必须首先认真地去考虑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势,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最近,笔者在浙江长兴与语文教师一起做了一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的专题课例研究,从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我们可以比较充分地看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向的走势之间关系。为了具体说明这样的关系,我们从比较学的角度,试将三次教学目标改进的过程及与此相关的内容作一比较:

一次课例研究之教学目标的改进过程

执教课文《在桥边》

学校:长兴华盛虹溪中学202、201班

执教者:长兴中学 吴静

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情节(其前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

课文在单元内的位置与地位:第二篇,略读

单元教学要求: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

3.体会情节与细节的关系,增强在阅读和写作中对细节的敏感;

4.考察小说运行的基本模式。理解“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课文编者对训练的要求:试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

第一次教学目标:

1.体会小说的情节模式,理解情节的作用。

2.领会作品的内容与主旨。

3.从人物着手,挖掘人物的精神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环节走势:阅读课文3分钟;故事内容和情节概括7分钟;人物形象分析21分钟;语言与情节鉴赏7分钟;主旨概括6分,拓展5分钟。

效果及原因分析:突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设置错误。教学点乱而多,没有达到教学预设目标。

1.教学目标设置重点外移,设置的点过多。

2.教学目标设置笼统,上下位关系不明确,文本特质(尤其是教材编排意图)没有顾及。

3.评估标准模糊(体会、领会、挖掘)。

改进建议:明确与单元教学目标的上下位关系;研究所教文本的特征,抓住文本情节的特点,精炼目标内容,具体评价用语。

第二次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2.了解情节中的摇摆,并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在桥边》的摇摆情节。

3.通过情节的分析,能比较正确地个性化表达《在桥边》这篇小说的情节与主旨的关系。

课堂教学环节走势:边阅读课文边概括故事内容和情节8分钟;师生讨论情节的矛盾焦点及情节的基本结构并画出情节的曲线图15分钟;结合文本讲析摇摆情节及人物性格展现、情节与主旨的关系16分钟,小结与作业布置7分钟。

教学效果与原因分析:从后测分析来看,比较好地落实了单元教学要求,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设置的要求。

1.降低了教学目标难度,明确了评估要求(如初步掌握、比较正确、个性化表达)。

2.目标设置的点较集中,重点比较突出,扣文本特质。

3.设置重在情节的欣赏分析上。

进一步改进建议:目标设置还可进一步具体化,增加细节欣赏的教学目标内容的陈述。

第三次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掌握《在桥边》这篇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了解情节中摇摆技巧的运用,并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在桥边》的摇摆技巧。

3.通过情节的分析,能比较正确地个性化表达《在桥边》这篇小说的情节与主旨的关系。

4.能准确地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能比较正确地分析细节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环节走势:边阅读课文边概括故事内容和情节9分钟;师生讨论情节的矛盾焦点及情节的基本结构并画出情节的曲线图10分钟;结合文本讲析摇摆情节及人物性格展现、情节与主旨的关系13分钟;讨论细节与情节发展的关系7分钟,小结与作业布置6分钟。

教学效果与原因分析:教学重点突出,大多数学生对课文情节运行的脉络能正确把握,并能分析摇摆技巧,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从上述课堂走势的叙述与分析可以看出,三次改进的教学目标陈述是由模糊到清晰,教学走势也由环节混乱到有条理,教学效果逐渐增效。以上这些具体地说就是每次教学目标的改进都在向文本自身所具有的特质靠近,教材编者的意图和课程指导意见的思想进一步得以落实,且每次改进课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都有所增加,教学目标也在课堂上得到进一步的落实。由此可知,课堂教学的走势、效果与教学目标关系紧密,它不仅指引着教师的教,而且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不仅定位着教学的内容,而且还影响着教学的难重点的选定。

再看一则教学案例:前一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有四位老师同时上《像山那样思考》一文。这四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把“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定为教学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四位老师都十分关注教学活动,都强调要让学生去理解“生态伦理”的重要性的问题。下面是其中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甲:

1.学习本文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形成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生态伦理观。

2.感悟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意义及生态平衡的永恒道理。

3.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意义,并在写作中学习使用哲理性语句。

教师乙:

1.感悟作者在本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意义,体会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体会作品语言所表现的哲理内涵,深刻领会文中重要句子所表现的意蕴。

分析这两则教学目标,可知这两位教师是将“领悟课文的思想意义”确定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的。《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考确实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但如果照此目标去教学,那么,这两堂课并不是语文课了,而更像是政治课了。因为,从教学目标来看,这两位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是以“提升思想认识”为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的。按这样的逻辑起点去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文本探究的重点是作品的思想意义,认知的也不是文本美学内容及表现形式,而是如何建立或完善自己的生态理念。根据语文教学的学科标准来衡量,显然这些不是这堂“语文”课所需要的教学和认知的重点内容。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语文味体现在语文学科的特性上,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怎样体现语文课的特性?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据文本特性进行教学,要在培养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和阅读审美能力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应该落在这些点上。我们应该明白,语文课不是把文本内容概念化,而应是将概念的内容具体化,作为像《像山那样思考》那样带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的文学作品的教学更是如此。

再回到对以上两位老师按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活动及效果的观察上。这两位老师按这样的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活动时,整堂课学生就在围绕“作者要表现什么”、“你对作者的这种观点有什么样的感悟与认识”上兜圈子。课堂上,教师有组织学生阅读、讨论的环节,也有借助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启发学生去体验的环节,但两堂课学生始终没有走进“语文课”中去,课堂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状态是渐行渐减。当然,我们不能说学生没有一点收获,但他们所收获的是对“生态伦理”观的有所认知,而这个“有所认知”并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问题还是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

对《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所表现的“生态伦理观”的理解,作为高一的学生并不难,学生难于理解的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表现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在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以此作为目标陈述的切入点,那么,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走势,就会呈现出与按以上两位老师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去进行教学活动的走势完全不同的路径,其教学效果也必然会不一样。因为按这样的教学内容去确定教学活动,这堂课应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对自然生态这个问题上作者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二是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态度的?三是为什么要这样表现,换一种方式是否可行?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就可以使教学的逻辑起点设定在语文学习的感受语言、阅读审美、感悟文本上了。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教学,课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价值目标怎样落实?我觉得这样问的本身就有问题。思想教学、情感培养固然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但这些教学内容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学习性质将其从语言学习中分解出来,而是应当置于文本的具体语言情景与美学情景中感受、理解、赏析来达成。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所教文本的特质,二是学生的学情。“文本的特质”是建立在文本的特性上的。文本的特质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不一样。小说与散文的教学内容不一样:同样是小说,鲁迅的小说与沈从文小说的教学内容不一样;同样是散文,朱自清的散文和郁达夫的散文的教学内容也不一样。“学生的学情”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上的。按照王荣生先生的说法就是,“所谓‘学情,就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什么地方能读懂,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什么地方读不懂,不能理解、感受、欣赏。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们由于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尚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李节《关注“学”的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荣生访谈》)。学生不能感受、理解、欣赏的地方,往往是一篇课文最要紧的、作者最讲究的地方。而“最要紧”、“最讲究”的地方恰恰是一篇作品的“表现方式”的选择。因此,教学不能离开学情去确定教学的目标,学生已经读懂的、经过努力能够感受和理解的地方,我们就可以不教,或者少教。否则,教者劳累,学者无趣,其教与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前,总要熟读所教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特质,明白哪些需要教,哪些需少教,哪些不需要教。我想,这样,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科学地去编制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如:误将审美鉴赏当作认知,或误将认知文本当作审美鉴赏,或目标过大,上下位关系混乱等。这些错误的存在,会影响教者和学者对文本意义的正确判断,将课堂教学带向另一个层面和方向,从而损害文本作为教材的价值。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在文中,作者真诚地袒露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情感流变。全文以作者的思辨为主导,因此,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议论抒情,全都透出一股情思深沉的味道,富含哲理,发人深思。对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执教者往往将教学目标定在“感受史铁生遭遇挫折后却坚强地思考生活、成就人生的精神,学习他身残志不残的品质,进而激发对自我生命的体验和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上。这个教学目标将本课文的教学定位在了“励志”教学上。按这个目标去进行教学,教学的走势势必是泛语文化的教学。

《我与地坛》是一篇很好的励志文,但作为教材其重点不在思想教育上,而在于语文性上。因为文中的励志思想学生很容易明白,学生难于理解的是作者是怎样真诚地袒露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情感流变的,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学生去通过感受地坛与作者的同构关系,去认识某段经历、某个精神家园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不是架空课文,肢解文本,给学生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应该明白,学习语文,不应灌输抽象的概念,而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现象中品味发现这些概念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知识,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在语文课上要落实这一点,教学目标的正确拟定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请看一位老师给《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文中景物描写中的感情基调。

2.理清作者认识生命意义的变化轨迹,认识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景物的关系。

3.学习情感与景物交融的写法,并能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个教学目标就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者意图,突出了教材的重点,扣住了地坛与作者的关系,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景物的关系这两个文本的要素。教者顺着这一教学目标的立意去完成的教学过程,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请看其中的部分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第一部分中的三处景物描写,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交流画出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学生活动预设:谈朗读感受,交流作者在文中对自身生存状况、对生命意义、对母爱的思考。反复阅读三处景物描写,初步领会这些景物描写的特点。

步骤三:深入文本,建构图式。

教师活动预设:组织学习。探讨文本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认识关系。

学生活动预设:讨论交流。发现三处景物描写,鉴赏其景物描写的长处及方法。分别寻找三处景物描写所体现的精神状态,找出与其对应的议论与想法以及内在联系;明细作者认识的变化,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感情色彩与作者的思想认识、精神状态变化的关系。

步骤四:把握主旨,走进作者。

教师活动预设:提问、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学生活动预设:圈画并讨论。

圈画直接表达作者对生命思考的语句,讨论地坛对于作者的意义;体会“精神家园“与人的成长、精神健康的关系。

目标集中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就集中地体现了该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的思想,相信这位老师按这样的教学目标与设计去上课,课堂教学一定会有效果,学生也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通联:浙江安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课文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背课文的小偷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