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为批注锦上添花

2014-05-28何春凤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罪孽福祉荷塘月色

何春凤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的过程是潜心会文的过程,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怀疑求进的过程。既然质疑可以培养学生对文本追根究底的精神,那么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质疑呢?我们可对以下四个方面质疑:

一、于题目中质疑批注

题目是文眼所在,可以揭示行文线索,可以点明文章主旨,可以交代写作内容等。学会质疑文章题目,可以从题目中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例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有学生批注:“作者为什么选择在夜晚去欣赏荷塘,夜晚的荷塘有什么过人之处?”也有学生批注:“以‘荷塘月色为题,描写重点究竟是‘荷塘还是‘月色,亦或是两者皆有?”看似无意的质疑,却可以给人很多思考,白天的荷塘与夜晚的荷塘肯定不同,如果描写白天的荷塘,就没有无边的荷香月色可以受用,也不可能有参差斑驳的树影可以欣赏,那么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荷塘月色”描写的既是荷塘上的月色,也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与月色不可分离,才有了这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且以朱自清当时的心情,处于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之中,夜色可以掩盖内心的郁闷,也可以避开闲人的耳目,可以什么都不理会,这就是夜晚的妙处。

而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学生的批注让人很意外,写的是“孔雀为什么向东南飞,不向西北飞?”也有学生批注:“为什么选择孔雀起兴,鸳鸯岂不更适合?”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些问题,更没有把这些问题当作是突破文章难点的线索,主要是因为文章开头已经说了“孔雀东南飞”是起兴,便没有深究细节。受到学生批注的触动,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真的找到了答案,据说东南不只是指方位,还指春夏温暖。从诗中仲卿辞母时所言“今日大风寒,寒风结庭兰”可知已进入冬季,作为亚热带动物的孔雀断然不会留居,要找温暖湿润之所,所以孔雀向东南飞就意味着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理想生活。还有一个解释,据说刘家处在焦家的东南方向,孔雀失去配偶,就像仲卿失去兰芝一样,且与开头构成首尾呼应。这两个理由都能合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且因为解决了“东南飞”的疑问,也顺带解决了文章结尾焦仲卿为何“自挂东南枝”的问题了。试想长此以往,学生如果能够坚持对题目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于无疑处生疑,就能真正读懂文本,深入文本,理解文本。

二、于线索处质疑批注

阅读文章有很多线索可以追溯,例如时间线索、感情线索、行踪线索、事件线索等。提到感情线索,以《荷塘月色》表现最明显。因为学生对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提出了疑问,刚好这句就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所以教师不应着急回答学生的疑问,而应引导学生去查找时代背景,同时又在全文中搜索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如“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因为一个质疑,而引出一串质疑,最后学生会发现为什么明明置身安静之中的作者会给人“局外人”的感觉,就在于前文的感情基调已经奠定在“颇不宁静”,不是短暂愉悦可以摆脱得了的,到此一切疑惑豁然开朗。

而在批注《拣麦穗》时,有同学因为对贯穿全文的事件线索“拣麦穗”这种北方地区收割特有的风俗不了解,结果在批注写道:“拣麦穗不是一件劳累而又平常的事吗?为什么拣麦穗的时节,就是最能引动姑娘们遐想的时节?”也有同学批注“为什么农村长大的姑娘都知道拣麦穗这回事?”而且质疑的同学以城市男生居多。这时笔者就留意到了解文章要给予相应的地域背景和时代背景介绍。在困难时期,北方农村的姑娘们要靠闲时辛勤收集秋收后遗漏下的麦穗,拿到集市上卖,从而换得微薄的钱购买自己的嫁妆。而比起可以靠求学走出大山的男子,婚姻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姑娘来说,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所以拣麦穗的多少,关系到她们嫁妆的多少,更关系她们梦想的多少。可见抓住文章线索进行质疑,会在理解文本上少走很多弯路。

三、于重难句质疑批注

重点句、难句往往是学生阅读最大的障碍,在质疑式批注时学生也应将此作为重点。以《拣麦穗》为例,学生质疑文章末尾的“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吧”这一句,批注道:“我既不漂亮又贪吃,怎么老汉还疼爱我呢?”按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聪明可爱的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肯定是人见人爱,文中的“大雁”这么小就想着拣麦穗备嫁妆,完全就是个不懂礼貌的乡野女孩子,可正因为丑陋且少人疼爱,才把“大雁”和老汉这对“天涯沦落人”联系在一起,因为老汉本身也是相貌丑陋且孤独无依,正是感觉到两人命运相似,老汉才希望把自己仅有的温暖分给“大雁”,让她能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情。由此教师还可以顺势引到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一书里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一个同样丑陋的人,让学生赏析中外作者“以丑写美”的艺术手法,从而发现《拣麦穗》的作者张洁试图通过形丑与神美的反差,达到讴歌人性美的目的。因为有了学生的质疑作为导引,教师可以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文本。

而批注《我与地坛》时,学生很自然就看到了末尾一句“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写下批注:“罪孽和福祉不是一对反义词吗?为什么既是罪孽,又是福祉?”而与此同时,部分同学的批注思考得更为深入,如“园子里没有园神,这也许是我多年在园子里总结出来的生活态度,上帝是公平的,有罪孽自然有福祉,是平衡的”、“人生总是要经历一些挫折,一种挫折是罪孽,但战胜了挫折,就变成一种福祉”、“罪孽与福祉在生活中往往是因果关系,俗话说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一扇窗,作者因为双腿残疾才得以找到一个宁静的世界,才得以写作成功,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学生弄懂了罪孽和福祉的辩证关系,也就明白了史铁生在生与死的问题上纠结了几十年的原因,自然也能理解文章的主旨——看透生死的意义,把握活着的真谛。这些都是拜质疑式批注之福,才能够通过解决重难句,揭开文章盘根错节的内幕。

四、于无关处质疑批注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尤其是质疑文章看似无关的闲笔,其实会发现这闲笔恰恰是作者着力打造的内容。以《静女》为例,《诗经》里常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开头两段内容以“静女其…”引入,却会质疑为什么要再度赠物,且越赠礼越轻?由此可以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彤管与荑草相比,价值自然无需比较,但在男子心目中一个是“有炜”,一个是“洵美且异”,说明男子追求的爱情是心灵的契合,通过两度赠物的对比,才揭示了作者崇尚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且作者认为这样的爱情会像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生长繁茂。这样简短的小诗,本来没有挖掘的深度,但正因为有了对无疑处的生疑,才能借此对学生进行难得的爱情观教育,尽管时下物欲膨胀,但远古时代的爱情更令人神往,更值得拥有。

而在《离骚》中,不少同学认为“开头屈原强调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会有炫耀之嫌,为何不删掉这句”?其实认真品味,我们会发现学生这种质疑虽然看似有点道理,但恰恰是这几句表明了屈原的高尚人格。因为屈原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同祖,既强调自己高贵的出身,为下文佩戴香花香草作铺垫,同时更强调自己身为皇族,对楚国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解决了这个疑问,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何在楚国国都被攻灭之际,屈原一定要选择自沉殉国的方式,因为一个有责任的人,会把社稷安危视为自己必尽的义务。可见,质疑式批注会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促使学生进人积极的思维状态,亲历阅读的过程。

事实证明,质疑式批注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学生在怀疑与探究中生成问题的最佳途径。而教师重视质疑式批注,在课堂回应质疑式批注,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同时自己思考的问题和疑惑得到了解决,拥有学习的成功感和喜悦感,从而对提问问题产生浓烈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只有重视质疑式批注,才能让批注式阅读教学锦上添花,让学生用思维去触摸“白纸黑字”,用质疑去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这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阅读境界。

[作者通联: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罪孽福祉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荷塘月色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防 微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庞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