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2014-05-21徐启杰刘大勇赵梦溪左春山时文中

天中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化学心理大学生

徐启杰,刘大勇,赵梦溪,左春山,时文中‍*



化学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徐启杰1,刘大勇1,赵梦溪2,左春山1,时文中1‍*

(1. 黄淮学院 化学化工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2. 信阳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目前,大学生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和就业压力,学习心理变得日趋复杂,其学习的方向性和目标性模糊不清,厌学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要引导学生注重行为养成,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要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化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科特点;学习活动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中提出,“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教育”的阶段划分依据是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分别为15%以下、15%~50%和50%以上[1−2]。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但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社会诱惑和就业压力,他们的学习态度容易发生不良变化。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应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心理,找出影响他们学习心理的因素,及时引导和鼓励他们找到自身价值,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3]。

本文拟通过调查问卷和对化学专业无机化学考试结果的分析,研究化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习惯,找出学生在学习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从黄淮学院化学专业的学生中选出3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年级学生60人,二年级学生90人,三年级学生90人,四年级学生60人,男女生各占50%。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主要考虑了如下现实问题: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把握学习方向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大学二年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已经初步明确,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关键;大学三年级学生多数已经具有稳定的学习心理,并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是为继续深造而努力还是为就业做准备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学四年级学生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其学习和生活习惯将会出现一定的波动。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化学感兴趣的不足21%,高考时择校目标明确的不足15%(具体数据见表1)。整体上看,学生选择化学专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受他人的影响较大;由于缺乏学习化学的原动力,从而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表1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原动力

(二) 学习过程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做笔记的积极性均有所下降(具体数据见表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不喜欢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2) 在没有太大压力的大学学习中,一些不求上进的学生认为“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不愿意深入钻研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师和辅导员要着力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和课外活动的主次性,提升学生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别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专注度和持续聚焦能力,为他们积极进取、奋力攀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表2 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 学习内容的差异性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喜欢不同形式的学术专题讲座、实验课程和工厂实习课程,乐于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了解学术前沿,开阔视野,培养科学素养,但对课堂教学感兴趣的学生不足1/3(具体数据见表3)。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 随着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环境的熟悉,他们参加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逐渐增多,在校园文化的推动下对专业的认同感逐渐加强;(2) 一些课程的内容枯燥乏味,加上一些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人不强。因此,教师有必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实践和科研报告为出发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注重课堂教学理论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4]。

表3 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的兴趣

(四) 学习的价值取向

调查结果表明,从大一到大四,学生学习的四种价值取向中,工作需要由43.9%提高到58.4%,继续深造由75.6%下降到45.5%,个人提高由83%下降到71%,兴趣所在由32%降低到29%。这说明,一方面,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他们逐渐加强了学习对于继续深造和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和辅导员要基于学生对工作需要与继续深造价值取向的深刻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既授之于‘鱼’,更授之于‘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学习方法。

表4 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

三、无机化学试卷分析

对黄淮学院化学化工系无机化学试卷的分析可知,选择、判断和简答4个题型的得分率都超过60%,而填空、书写化学方程式、推断和计算4个题型的得分率都低于50%(具体数据见表5)。由此可见:(1) 多数学生都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但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所掌握的知识缺乏条理性;(2) 学生对无机化学理论体系的认识缺乏系统性,深度和广度不足;(3)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不善于把来自实践的化学原理和理论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深入浅出地讲授理论,也要重视理论与生产实践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要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地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方面的问题:(1) 在板书上要注重书写的条理性和规范性,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达到对“双基”掌握的有序性和条理性;(2) 讲授过程中要注意一节知识点、一章知识点、全书各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让学生无形中通过各知识点、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达到理解性记忆;(3) 要鼓励、引导学生多涉猎参考书目,开阔学生的视野。

表5 无机化学试卷的得分率

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情感较为丰富,认知需要强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考虑到化学课程抽象性、逻辑性、实验性强等学科特点,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 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

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应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有创新性、针对性,同时要有实效性和亲和感染力。对刚入学的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尽快将高中时期的“灌输式”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自我学习和计划学习模式,进而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另外,教师要注意通过心理疏导,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使他们能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毕业后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 引导学生注重行为养成,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大学期间所形成的学习观念对人终身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良好学习观念的引导,一要引导学生摒弃高中时期的死板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学会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二要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心态,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对学生进行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和科研意识培养,是化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应通过研究教学规律,改变教学模式,并不断更新和修正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验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并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在理论教学环节,应加大对教学时间的投入,同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开展学习。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应开放多功能实验室,为学生创造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的平台。

(四) 加强健康学习心理和人格的培养

当前大学生在面临择业品质低和继续深造花销大的困惑时,往往出现悲观、厌学、空虚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脱离现实生活,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可见,教师应对学生加强正确价值观、健康学习心理和人格的培养,鼓励学生从所学专业出发开辟体现自身价值的渠道,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理论学习、实验研究以及企业实习中,激发学生对企业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富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而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他们容易对化学产生兴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做好化学心理教学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心理,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1]赵永志,林永柏.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意义与模式的探究[J].北华大学学报,2003(4):53―56.

[2]徐凌燕.浅谈高校化学教育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213.

[3]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学习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陈壮.大学生学习焦虑心理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5(5):52―53.

〔责任编辑 张继金〕

2013-12-27

Email:shiwz@163.com

河南省教改课题(2009SJGLX278);驻马店市社科联课题(L10033)

徐启杰(1981―),男,河南沈丘人,讲师。

G641

A

1006−5261(2014)03−0138−03

猜你喜欢

化学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