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楼橹”之“橹”

2014-05-21龚元华

天中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台

龚元华



释“楼橹”之“橹”

龚元华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楼橹,据《汉语大词典》指用以瞭望和守御的高台,从语源角度对“楼橹”之“橹”进行考索,可知“橹”的语源是“竲”字,讹变缘由是“竲”俗体作“橧”,因曾、鲁俗写混同,致使“橧”讹作“橹”,后世习非成是,正字“竲”隐而难晓。

楼橹;竲;橧;语源;俗字

《续传灯录》卷二:“上堂曰:西湖隐出山峰秀,楼橹参差若画成;禅流共在祇园住,莫教虚度一平生。”《汉语大词典》释“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这种解释没什么问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哨楼。问题是“橹”字作何解。《说文》有“橹”字,释为大盾,即《过秦论》中“流血漂橹”之“橹”;其字或从木从卤,又有船橹的意思。但不管是大盾之“橹”还是船橹,和“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之间不存任何关联,实在让人对“楼橹”之“橹”生疑。“楼橹”近义连文,“橹”显然和楼室有关。最早提出“橹”有楼室义的是刘熙,其《释名·释宫室》:“橹,露也,上无屋覆也。”[1]102认为“橹”是无顶盖显露的楼。《玉篇·木部》:“橹,力覩切,城上守御望楼。”[2]244《玉篇》释作“望楼”,其实物即今长城的“楼橹”。后人对“楼橹”的解释,基本沿袭以上说法,如《慧琳音义》:“楼橹却敌皆悉崇丽。橹,郎古反,《切韵》称城上守御曰橹也,绕城往往别筑逈起,上台名为却敌,既高且饰,故云崇丽也。”可见“橹”的作用是守御,特点是高崇。据此,表示“楼橹”之“橹”确和《说文》释作大盾或船橹之“橹”无任何关系。那么义为“望楼”之“橹”,到底是何字呢,难道是个后起字,专门用来表示“望楼”吗?其实不然。实际上,“楼橹”之“橹”是个讹俗字,正字应是“竲”字,后世习非成是,正字反倒隐而难晓。《释名》《玉篇》释“橹”皆是“竲”字之讹。《说文解字注》“竲”字下:“北地高楼无屋者。”段注:“北地,郡也。高楼上不为覆曰竲。《礼运》曰:夏则居曾巢;郑曰:暑则聚薪柴居其上也,此竲之始也。《礼运》本又作竲。”[3]501可见《释名》释“橹”谓“上无屋覆”显然是袭用于《说文》“竲”字。因“竲”即高楼无屋者,特点是高崇,故可用作守御瞭望之台,这就是《玉篇》为什么释“橹”为“守御望楼”。

那么,“竲”又怎么会讹作“橹”呢?从“曾”之字往往有积聚累加之意,如赠、增、憎、层等。考《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4]1416正义:“寒则累土,暑则聚薪柴居其上。”[4]1416这里“橧巢”即上文段注所谓“竲巢”,其义源于古时先民夏天积聚柴薪立地加高而居其上,因与薪柴相涉,可改换义旁作“橧”。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竲即夏则居橧巢之橧”[5]148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部第二“竲”字下:“按字亦作橧。《礼记·礼运》:‘夏则居橧巢,注聚薪柴居其上此竲制之始。’”[6]69可见“竲巢”或作“橧巢”。又《集韵》卷四:“橧竲,聚薪以居也,夏则居橧巢,或作竲。”[7]254“橧”即“竲”之俗体。积加柴薪以立所居之地为高台,显然是外露没有屋盖的,故《说文》释“竲”为无盖高楼。人住其上曰橧(即“竲”),同理,猪住其上亦可曰橧。猪所卧处亦是其不断积聚蓐草为之,故其卧之蓐,《尔雅》《方言》等谓之“橧”,其卧之处亦曰“橧”。《尔雅·释兽第十八》:“豕子、猪……所寝橧。橧,其所卧蓐。”[4]2650《方言》谓:“猪……吴扬之间谓之猪子,其槛及蓐曰橧。”[8]43王念孙更是点明猪所卧蓐及卧处曰“橧”之由,《广雅》:“橧,圈也。”王念孙疏证:“某氏云临淮人谓野猪所寝为橧……橧之言增累而高也……橧,本圈中卧蓐之名,因而圈亦谓之橧。”[8]268据此,“竲”“橧”即正俗体关系,而“橧”字又恰好是“竲”讹作“橹”的桥梁。因为“曾”“鲁”俗写混同,以至“竲”俗本作“橧”,继而讹变即变作“橹”。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部第二“竲”字下:“按字亦作橧……字或误作橹。”[6]69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十五“橧巢”条下更是对“橧”讹作“橹”有大段的论证,兹略引如下:“山井鼎《礼记考文》曰:‘古本橧作橹,足利本同。’谨案:《家语·问礼篇》亦作橹……《太平御览》五十五地部二十引作橹巢……可知橧巢者,橧之而为巢,犹上句是营之而为窟也。郑意如此,孔陆读之了然无误,至于《家语》,今汲古阁所刻出于宋板者仍作橧,但王肃注分橧巢为两事,与郑立异而已,初非改橧为橹也。山井鼎盖未识此,若据太平御览引作橹,而以作橧者为传写之误更非也……若改橧为橹则与巢字义不相属诸书岂有言橹巢者乎……其作橹巢者,刻本之误耳。橧、橹字形相似,世人多见橹,少见橧,故橧误作橹,山井鼎所引《加语》,及或说所引太平御览,皆误本也。”[9]568−570王引之指出“橧巢”讹作“橹巢”,认为造成这种讹误是世人习见“橹”字,少见“橧”字而误,诚然卓识,但始终未指出“橧”其实是“竲”的俗体,不能不说是遗憾。实际上“橧”讹作“橹”,盖因部件“曾”“鲁”俗写混同致然。

[1]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9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4]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6]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7]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小学名著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王引之.经义述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0]陈建贡,徐敏.简牍帛书字典[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11]秦公.碑别字新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2]潘重规.敦煌俗字谱[M].台北:石门图书公司,1978.

[13]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图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4]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5]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责任编辑 刘小兵〕

龚元华(1985―),男,湖南泸溪人,博士研究生。

2013-12-28

H123

A

1006−5261(2014)03−0104−02

猜你喜欢

高台
邀你来答题
针对陇南礼县高台社火艺术的研究
快乐的一天
危如累卵
通海高台
空中的艺术奇葩湟中千户营高台
禅逸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巧用高台 智慧教学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