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篮球课中如何让每名学生“会做”

2014-05-11陈李贵谭修平浙江省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325000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单手全体学生运球

陈李贵 谭修平 (浙江省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325000)

篮球课中如何让每名学生“会做”

陈李贵 谭修平 (浙江省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325000)

一、“一刀切”的问题意识

“关注个体差异”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即全体学生的水平差异均需关注,不可以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从教学目标的角度而言,就是每一名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事实上,学生具备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生活经验、学习习惯等因素各有差异。因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学生不是“加工厂的产品”,教学更不应进行“一刀切”。

在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下,常态下的体育课关注的仅仅是大部分“普通”的学生(中等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而这些学生在身体发展和运动经验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一旦教师无视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则必然导致部分学生的“吃不饱”和部分学生的“吃不了”,从而使得这些学生在运动技能方面难以通过课程教学得到相应的发展[1]。如何让学生的练习更有效,让每名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

“目标跳远”的案例告诉我们,针对每一名学生的教学应该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统一模式,而应该像“目标跳远”案例显示的那样:“承认个体差异的运动场面(非甄别性);共同目标与个体目标有机结合的运动场面(目标性);“名”同“实”异的运动场面(内容的再解释性);最终结果不确定的运动场面(游戏性)”[2]。换句话说,每名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做法,却又不失教材本身的真意和教学的有趣性。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从课程构成要素的角度对“目标跳远”案例和“一刀切”式教学进行比较,归纳出常态教学和注重每一名学生的教学应该有以下区别(见表1)。

表1 常态教学与注重个体教学的比较

既然明了了区别的存在,那么如何把理论的内容落实到实践上呢?笔者在任教的八年级4个班中展开了尝试。

二、尝试与经验

在篮球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分级指导的基本原则,原因在于不同类别的学生个体应该施以不同层次的培养和指导。差异化教学立足于篮球课教学基础之上,

案例研析

重视学生的差异性,最大范围地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跨出一大步[3]。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承认学生能力有所差异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练习,有同样的机会获得好的分数。这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

笔者以八年级(4)班男生篮球课教学为例。班级中的最高身高为1.8米,最矮身高为1.5米。就像身高的差异一样,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柔韧、耐力等素质也大有不同。他们受到学习、生活等环境的影响,对技能类教学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如,班中身高1.5米的男生,立定跳远所跳的远度不足1米,正面双手前掷实心球不足4米;班里另外一名身高1.5米的男生,立定跳远所跳的远度是2.7米,正面双手前掷实心球11米。假如授课教师像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对待这两名学生,那么这两名学生很难在原有基础之上得到最大发展。正是考虑到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差异,笔者在《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操作步骤:为了了解学生现在对“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掌握情况,每名学生需要完成两次完整技术的练习。笔者先是以“单一性”的评价标准观察学生“现有的技能水平”,再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分组。分组的依据是建立在承认学生对技术掌握程度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的。由于学生体能、技能水平的差异,其对“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掌握程度有所不同。

因此,学生对现阶段“发展的需要”也有所不同。其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投篮动作的差异、运球及跨步接球环节的差异、完整动作稳定性的差异三方面。因此,在考虑练习目标、练习方法和评价三方面都是因人而异的(见表2)。

练习目标:“让每名学生会做”的前提是先了解学生原有的水平,结合教材确定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笔者考虑到学生对技能掌握的差异,根据学生现阶段“发展的需要”设置练习的目标。A组学生在练习投篮动作时比较仓促,练习目标是提高投篮的稳定性(投准)。B组学生技术的主要环节已基本掌握,练习目标是提高运球及跨步接球环节的动作质量(动作规范)。C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突出,练习目标是提高快速运球下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稳定性(投进)。

练习方法:在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后,教师应该采取相应有效的手段,使学生快速到达“最近发展区”。笔者根据3个小组的练习目标,分别布置了3组不同的练习内容。A组中学生体能和技能都比较薄弱,从原地投篮这一动作入手,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投篮的稳定性(投准)。每名学生完成10次运球接投篮练习。B组中学生对主要环节的技术掌握比较到位,但对技术的次要环节掌握还不到位,即技术比较粗糙。因此,在原有基础上打磨技术,每名学生完成10次慢速运球的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练习。C组学生是属于运动天赋较高,技术掌握较快的学生。因此,每名学生完成10次“半场运球投篮”练习(快速运球)。

在练习结束后,获得5分的学生进入到下一个组的练习。C组的学生可以获得指导A、B两组学生的资格。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教的过程中强化概念,使其实现从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到一名称职的“教练员”的转变。

评价:“让每名学生会做”的目标是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为每名学生的起点不同,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也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中(二次调整后),每名学生根据自己在小组内的表现情况进行考评。A组学生在10次练习中,能够投进9~10个球得5分,投进7~8个球得4分;B组学生在10次练习中,能够顺利完成9~10个“上篮”动作,并且基本能够投进篮筐可得5分,完成7~8次得4分;C组学生在10次练习中,能够在快速运球的前提下投进9~10个球可得5分,投进7~8个球可得4分(见表2)。最后将分数登记在学生的平时测试成绩记录表中。

表2 八年级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设计(节选)

三、建议

1.做到因“材”施“教”

在分析教材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其在教学内容化后能够适应不同“材”的需要,从而更好地达到“教”的目的。

2.告知学生现阶段“发展的需要”

分析学情和教材后,教师要告知学生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学生知道了目前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会更有针对性更认真地对待练习。

3.注意教学过程的调节

“因材施教,关注全体学生”的前提就是看学生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现阶段的水平,随时进行调整。学生掌握了技术的关键环节(即从不会到会),就要布置下一个任务,让学生朝着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努力。

4.区别对待不同“材”的评价

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的“材”,其起点不同,追求的“最近发展区”不同,他们的目标也不相同。在众多不同的前提下,在对“材”的评价也应该区别开来。

[1]贾齐.以因材施教作为体育课程教学评课的底线原则[J].中国学校体育,2014(6):62-63.

[2]陈昌福.怎样使体育课程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山本事例的共同特征[EB/OL]http://bbs. sports.edu.cn/viewthread.php?tid=6412&extra=page %3D1&page=28.2014-06-19.

[3]邢金明,郑秀丽,曹平.篮球课堂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4(3):27-28.

猜你喜欢

单手全体学生运球
完形填空一则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案
我最喜欢的课
高级巡逻战术之单手开枪的无瞄准射击技术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能解放双手的雨伞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