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亦—言之有理 教当行之有效水平三《排球正面下手发球》评课、上课思路

2014-05-11高超群浙江省嘉兴市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314051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发球排球笔者

高超群 (浙江省嘉兴市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314051)

评亦—言之有理 教当行之有效水平三《排球正面下手发球》评课、上课思路

高超群 (浙江省嘉兴市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314051)

一、评课思路

1.因材施教重学情

温岭的狄老师在《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什么是“正面下手发球”,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并能知道正面下手发球手型、击球部位。而教学中采用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将下手发球的动作要领一一讲解示范,笔者认为应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方法,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五年级学生旨在通过大量练习感知排球下手发球的动作,同时也更多考虑这个年纪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比如,目前大部分小学生普遍存在上肢力量薄弱问题,课堂教学中缺少对上肢力量的学、练。所以我们应从激发学生主动“乐学”的思想角度出发,要粗教技术,因材施教,让学生可在简单、大量、趣味的击球比远练习中获得成就感,为击球比准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别出心裁悟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温岭狄老师在教授发球击球手型时更多采用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建立技术动作的表象。尽管学生在徒手动作练习时,教师一再强调以肩为轴,手腕紧绷,直臂挥摆,但是学生进行持球练习时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思考是否是学生在动作技术的认知上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拜读了北师大贾齐教授《浅谈体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身体(运动)性认知》一文后,结合实际教学对新事物的认知形式有了新的认识(见下表)。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三种认知形式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概念性认知与形象性认知有的时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笔者认为五年级学生学习排球发球应多采用适合学生的直接击球练习来达成身体运动性认知,学生唯有直接借助自己身体作为工具进行多次尝试和体验,才可能更快、更有效地建立排球下手击球的运动性认知。有时候让学生领悟动作要点,教师很难用语言和形态来表达的,就好比手击球那瞬间的肌肉感受,必须是学生自己在反复不断的操练过程中肌肉受到不断刺激,不断感受才能体会出的。因此,学生如果能由大量的实践练习,开展自主探索,练习之后自己能说出或表达出动作的要点所在,其教师的教法则可谓别出心裁!

3.层层递进引问题

回顾狄老师《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整堂课教师讲解示范所占比重过大,学生只是进行一般性方法的实践体验和自我感受性的课堂练习,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新的基础教育理论中认为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这也就更好地贯彻了当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对五年级《排球正面下手发球》单元第一课时设计,笔者赞成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实践和体验,尽可能多在练习过程中初步建立学生击球动作的身体运动性感知,而不是以发球技术标准去要求学生,因此可从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运用上更多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设想可通过以不同形式的任务练习、问题引导来开展多维互推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学生边学边练,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断引发思考,并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练习,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课堂活动中,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上课思路

1.教学思路标新立异

作为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首先建立学生对动作的结构认知,打破传统“手把着手教”的技术传授,而是以学生借助身体与排球发生直接运动性关系产生的认知形式——“身体运动性认知”展开教学。本课伊始通过大量有目的、有变化、有引导的击高球练习,教师并无过多的动作讲解,练习过程中只是适当地予以一些引领与点拨,让学生的身体击球部位在不断刺激、不断感受的过程中,体会、领悟出其有力击球、稳定击球的方法。

技术的巩固并不是简单枯燥的重复操练,而是更多在真实情景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学生进行有层次、有梯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活动。通过以不变的目标(击远球过网),变化的练习模式(距离由近到远),多变的练习方式(激励手段),在完成一个个循序渐进的任务后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形成一条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2.教学流程环环相扣

环节一:自打自接击高球

(师:同学们,我们拿到球以后先来尝试单手打球双手接球,球不落地……)学生每人持一球后自主散开,尝试单手击球双手接住球,从低球到高球,引出学生去尝试用手掌、手背、握拳、虎口、掌根等不同部位击球。在多次尝试练习后学生最后能说出用掌根击球相对利于发力,击球稳定。

学生通过自打自接击高球的练习预热身体,尝试大量击球练习体会不同手型击球的感觉,一方面学生为接住球开始学会判断,积极移动的意识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能寻找到一种击球相对有力、稳定的方法,为下一环节击远球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应及时地引导队伍相对集中的学生,有意地引导学生散开至一定间距以便于击球发力和移动接球。

环节二:离网2米远击球(见图1)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求向上打高球,那么现在要求打远……)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站立在离网最近的2米线,用同样的击球方法向前击球中网练习。

(师:接下去老师要求我们击出去的球又要高又要远,我该怎么办……)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将球打过网,学生站立在离网最近的2米线,击高远球过网练习。

图1

在离网2米练习击球中网是为了学生更多体会击球时手臂直臂前摆的动作。在离网2米击球过网练习中,进一步体会击球时直臂前摆发力的动作,从而有效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击球有力。

教师提示学生空中来球的安全防护,眼观六路及时避让,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环节三:离网5米击球

(师:同学们,这点距离难不难?生:简单!师:好,后退一格!这次我们同样打过网,但为了节约时间,我建议大家就近捡球练习……)教师引导学生站立在离网5米线,用同样的击球方法击球过网。制定练习目标1分钟内完成20次击球过网练习。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安排中,笔者为了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密度,故

要求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次数,并试图引导学生就近捡球练习以减少学生在捡球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切实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同时,击球练习距离的增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前摆过程中摆臂幅度的变化。

为了学生在击球时更能有效地发力,练习者两脚的站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采用让两种不同站法的学生来对比示范(笔者在授课中发现学生两脚站位存在的问题后,采用教师自己正反示范的方法,讲解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模仿同伴的方法去体验,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效果也更好。

环节四:离网7米击球

(师:同学们,这个距离能不能打过去?有没有信心挑战再远一点……)学生退至离网7米线处,对学生提出练习目标击球20次,比一比成功过网次数。

离网7米距离的击球练习,笔者一方面是想利用五年级学生竞争好胜的心理特点,逐步增加练习距离(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激发练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练习距离的变化,让学生自主体会出要击球过5至7米线时击球手直臂前摆的速度将愈加快速。

因为练习过程中要求的提高,女生的成功率及练习积极性会下降,所以此时笔者认为教师“糖衣药丸”式的语言诱导运用很重要,但是练习中每一个环节需要说什么、什么样的语气说都应该考虑得很清楚,合理的语言引导应抓住学生练习时的心理特点。在上述小组击球比赛僵持时,如教师说:“接下我们要请连续击球过网5次的男生,来支援女生组……”。这时笔者认为教师的语言既促动了男生不服输的精神,又激发起女生练习的积极性,相信全班学生的学习气氛便可有新的突破。

保持 激发 维系—观高超群老师的《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感想

点评:

众所周知,小学生上体育课是快乐的,他们在体育课中呈现的快乐更多是原生态的,那为什么学生到了初中以后就不太喜欢体育课了呢?这种原生态的快乐去了哪里?该如何珍惜这种原生态呢?笔者认为应该满足学生本能、精神和获取知识的需求,这样才能保持及维系学生对运动的原生态快乐。

一、满足学生的本能需求

在高老师这节课中,他让学生尽情地击打排球,这是一种直接兴趣。学生对排球的兴趣不是垫球、发球、扣球,而是自由自在地击打球,这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对排球的好奇心。但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击打球不是无目的、无要求的,而是在学生击打球的过程中,经过学生地尝试与探究,教师地引导与启发,使学生明白了手的什么部位击球会既有力又稳定,明白了击球的什么部位会决定球的飞行方向。这样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会动脑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间接兴趣,由对活动的结果而产生的。学生的学习主要应靠目标激励,也就是用间接兴趣来维系。在课中,高老师运用了2米、5米、7米三个不同远度的击球过网游戏,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练习难度,努力争取更高层次的练习目标,积极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练习,没有了一刀切的评价标准,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条件,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努力超越自我,从而达到相应的练习目标,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

真正有效的学习当然需要快乐,而真正的快乐只能在“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中被收获,学生的基本需要就是对知识的摄取,没有知识含量的课程安排恰似旱田之上有云无雨。在课中,高老师通过问题情境地设置,以具有梯度性的问题串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动作技术,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性。这样的练习,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对动作技术进行分析、思考、验证,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使学生达到“会学”的境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地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说:“好奇是天性,只能保护,一旦丢失,找不回来了。根据学生特性,引导学生向相对固定的方向聚集,这就是兴趣,这是教育要做的事情。”体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教学中尽可能保持学生对体育地喜爱,努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积极维系学生对体育地热爱,使体育成为学生健康生活的方式。

点评人:曹强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

中心,314000)

猜你喜欢

发球排球笔者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对当今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发球体系的研究
老师,别走……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发球上网的步伐
对发球的理解和体会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