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区域研讨平台 拓展课堂教学视野—以近五届浙江省五城区(县)小学联合体育教研活动为例

2014-05-11莫豪庆陈通海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研讨浙江省教研

莫豪庆陈通海

(1.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310016;2.浙江省杭州下沙二小,310018)

搭建区域研讨平台 拓展课堂教学视野—以近五届浙江省五城区(县)小学联合体育教研活动为例

莫豪庆1陈通海2

(1.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310016;2.浙江省杭州下沙二小,310018)

一、“四变化”

1.扩大辐射面:浙江省中小学体育区域联盟教研活动(以下简称“区域联盟”)最初只是宁波的浙江省特级教师沈斌校长倡议下进行的一项纯粹的民间体育教学研讨活动,后来得到了杭州江干区莫豪庆、嘉兴南湖区曹强等多位教研员的认同并积极参与,也得到了浙江省教研员余立峰的大力支持。它是非官方的,由地方体育教师自发自愿形成一种区域教研资源整合的一种新形式。从当初浙江省的“五个城区(县)”到现在的“九个城区(县)”,参与人数(组织方除外)从60人左右到350人,从小学活动效果引发初中体育教师的强烈要求,民间联合教研终于成为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中小学体育区域联盟,由余立峰任总顾问、沈斌任会长、曹强任副会长、莫豪庆任秘书长。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小学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现场观摩、现场直播、网络研讨、撰写研讨成果等形式,让一线教师把真实的想法和建议表达出来,真正实现教研活动与常态课堂教学接轨,让教研活动更接地气。并准备在2014年12初在浙江省慈溪市开展浙江省中小学体育区域联盟第一届初中研讨活动。历届活动中,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针对研讨教学课例撰写并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的文章,2011年为11篇,2012年为13篇,2013年为16篇。区域联盟活动,引发了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反思,激发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思考。总之,“区域联盟”教研活动在规模、质量、效果等方面得到了长远发展,教研活动功能与价值在全国范围内也达到辐射作用。

2.提升理念:“区域联盟”教研活动始终坚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理念。“区域联盟”隐含着每一个区域团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一种认识和探索,隐含着教学思路的交流碰撞。每一次的“区域联盟”都是对《课标》的细化研究和创新探讨,都能够碰撞出新的教学思路,指引着一线教师常态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比如,第一届鄞州区的“关注技术教学”;第二届南湖区的“避免纯技术教学”观点;第三届江干区的“区域联盟”提出“用教材教内容”,“以教材学习为载体发展运动能力”的教学理念等。

3.拓展内容:《课标》提出了“目标引领内容”、“从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向能力本位和学生本位转化”、“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等等。因此,教师对《课标》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教材定位就决定了怎么样的教学设计。基于此,“区域联盟”坚持深入研究教材,围绕教学设计思路,引领教师发挥教材内容最大化的价值功能。这样的教学设计视角给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实践教学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比如,表1所示,近五年“区域联盟”研究三个水平阶段的八个教学内容,分别有田径、球类、体操教材。第一届“区域联盟”研究体操教材内容《侧手翻》,重点攻破小学阶段体操类中属于最疑难的教材内容之一,引发一线教师共鸣。第三、四届“区域联盟”分别研究《技巧:肩肘倒立》、《山羊分腿腾越》、《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材内容。从用教材教内容、以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角度出发,抓住技能与体能和谐发展,有效设计组合练习;体现运用维度来处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练习环节等等。

4.丰富形式: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好的内容主题必须要有好的研讨形式来体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区域联盟”活动,不断去捕捉新课程理念,不断去细化内涵,不断去创新教研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追求研讨所带来的价值。

同课异构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研方式之一,区域联盟活动始终坚持采用这一教研模式,并且每次都能够赋予创新内涵,并且达到很好的效果。如表1所示,每一届活动都带着研讨的主题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又碰撞出新的教学理念,再一次反馈给区域团队进行教学实践探讨。例如,从简单教材内容《直跑屈腿跳高》到复杂疑难教材《侧手翻》同课异构的突破研究;从同一个课时到同一个教材的不同课时系统研究;从整节课到片段课的单元教学意识研究等等。总之,通过同课异构形式的变化与创新,使教师在知识、信息、思维、心理等方面得到有效地碰撞与交流,有效引领区域团队教学理念的发展。

进行“现场介入式教研”模式,引领教研活动的新方向。教研形式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研活动内容,更好地实现教研活动的价值。传统教研活动就是上课—评课—专家点评,第五届区域联盟采用“上课—评课—评课教师再上课—专家点评”的形式。这种教研形式在体育学科中进行最早的是在江干区的“区域联片”教研活动,称为“现场介入式教研”,采用“分片区域协作引领,推进校本教研,增进共同发展”的研究策略,当时余立峰老师曾去现场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巧合的是本次活动也采用了这种教研模式,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可以体现出区域团队的合作研究能力,体现出教师对课堂教学组织地调控应变能力,引领体育教师全身心关注体育课堂实际问题,思考问题、并有效真实去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引领教师去解决一些教学实践中困惑的难题。同时极大地引发活动中看课教师的参与兴趣和听课欲望。

表1 五届“区域联盟”课例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

二、“四坚持”

1.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创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所要努力的方向,然而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无疑是提高体育课堂实效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近五届“区域联盟”活动,始终坚持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探讨体育课堂教学理念为核心的区域教研模式。近五届“区域联盟”课例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见表1)。

2.专家引领,“学体”关注:从2011年到2014年的5届小学体育联盟教研活动中,在沈斌校长的努力下、余立峰教研员的关心下,每次都有全国闻名的专家参与指导,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键主任、于素梅博士、于可红教授、特级教师董玉泉、王章明教授、李宁教授等,他们不仅给予教学指导和教育理念的转播,同时给参与活动的教师带来学科动态发展的信息,引领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中国学校体育》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与宣传,针对每一届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网络研讨、拟定研讨提纲并刊登研讨成果等方式,对全国体育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形成了积极的效应。

3.紧凑、高效的活动过程:联盟活动一直坚持“简洁、高效”的要求。每位上课教师时间是25分钟,从导入入手,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教材的教与学的过程为主,重点解决教学重点的突破和教学难点的分解,思考学习方式的多变式,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

评课要求更加“苛刻”:不讲客套话,每人评课15分钟,不少于10分钟,超出时间即可提醒终止;优点最多讲三点,简洁扼要陈述;缺点至少讲三点,围绕课详细陈述,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法。这样的评课方式不仅锻炼了评课教师的评课能力、看课能力、思维组织能力,同时有效提升了评课的质量和活动的效果。安排课与课间间隔5分钟,一天活动过程中中午休息与吃饭时间共一小时,参与教师全身心投入,活动过程呈现紧凑、高效的效果。

4.参与人员免费培训:联盟活动创建以来,免费观摩学习与交流,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出行学习。同时各区县参与人员一直以本区骨干教师为主,人员基本不变,今后还将采用固定的联盟会员制,希望对每届活动的理念能够持续、有目的地进行培训与学习,使骨干能够更加系统地体验和感受新课程理念的变化,最终通过这批骨干教师去影响他身边的体育教师和区域的体育教师理念与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共谋区域联盟教研策略,提升教研品质效应。区域联盟教研活动的发展与打造,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一线教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区域联盟活动中,每一个团队都非常重视磨课的价值,可以这样说,通过一节课可以折射出一个团队的教学理念,可以探讨一类课、一个领域的教学定位;可以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里程碑。总之,不是一个人在上一节课,而是众多的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关注某个领域的教学研究。“区域联盟”始终坚持教研创新,让不同区域的教师进行教学风格交流,让不同区域的体育教研团队产生碰撞交流。始终坚持把实效性作为研讨活动的价值取向,把服务性作为教研形式的落脚点。通过创建平台给整个区域的体育教师带来课堂教学上的启发,希望它能有生命力,能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研讨浙江省教研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