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4-05-10李刚于海宁宁云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8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李刚++于海宁++宁云童

摘 要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和培养人类固有的积极品质,反对传统心理学对消极心理的过分关注,为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辅导员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37-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Martin.E.P.Seligman发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以往沿袭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品质,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各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主导理念,强化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途径。

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以人类积极品质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解读人的众多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充实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积极情感体验,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中心。

二是个体层面,以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为主要研究内容,对积极人格进行正确的分类和界定。

三是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组织系统,并提出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

2 积极心理学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和积极行为上,摒弃了传统心理学过度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消极模式,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能力。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次诠释 运用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模式,丰富和扩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优化并配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和资源,改善及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效能。

1)培养积极品质,强化主动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把目标定位在心理疾病的修复和治疗,而应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上。通过重建学生的积极力量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内心对各类心理问题的主动预防能力,消解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

2)重建师生关系,提高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提出鼓励和赞扬,强调积极向上的一面,建立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

3)扩展目标设定,关注大众幸福。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所有学生都具备积极品质的潜力,都拥有主观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主张优化配置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各种资源,培养和发掘所有学生的积极品质,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完善学生自我完整人格塑造,让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积极地面对未来。

积极心理学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积极心理学核心思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普及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其所倡导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以及积极系统对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辅导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高校辅导员应及时调整方法策略,重塑自身形象,关注积极层次,释放正向能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1)践行积极生活,树立学生榜样。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主动寻找和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提升个人修养,以自信、乐观和阳光的态度感受生活、面对工作,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饱满、热情、谦和的形象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消解学生内心疑虑,用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形象感染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学习积极理论,更新教育方法。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对先进心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辅导员需要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核心思想,尝试运用其指导下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方法设计并举行相关活动,构建学生成长积极环境,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3)建立积极信任,贴近学生实际。建立与问题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平等的咨询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一项环节。辅导员在层层递进的交谈中,从积极正面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肯定学生优点,并有技巧、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彼此敞开心扉,深入交谈,促使学生主动地描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掌握最本质的信息,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继续进行。

3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启示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直接体现是一切从积极角度出发,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言行影响学生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途径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

积极测量,增强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利用现有成熟的心理测量技术,结合积极正面指标,形成用于测量快乐感、幸福感等多方面的测量体系。辅导员通过积极心理测量问卷评估学生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学生心理档案。辅导员在获取学生基础信息之后,能够充分地就学生性格的积极因素进行挖掘和培养,比如在言谈中夸赞学生在演讲方面的突出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等,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

积极干预,培养积极人格 实施有效地积极心理干预,客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用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能够较好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化解问题心理引发的危险行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一旦发现某些学生的异常行为,应立刻采取积极心理干预,包括以往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诸如定期约谈、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并扩展至校园广播、报刊等校园媒体以及网络平台等,扩大影响范围,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在积极心理干预工作中,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生活的本质,用自身的积极潜能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

积极引导,构建积极系统 积极体验的形成和积极品质的培养是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因此,辅导员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组织系统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不仅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存在感,还能使其得到最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例如,为所有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自信、幸福、乐观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关注出现重大变故或者遭遇重大灾难的个体,帮助其尽快调整心理不适。构建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保证大学生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有力保障在辅导员角色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彼得森.积极心理学:构建快乐幸福的人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8.

[4]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5]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3):138-139.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