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临床效果观察

2014-04-26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6期
关键词:梅花针黄褐斑红细胞

高 燕

(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 康复科,广东 广州 511400)



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临床效果观察

高 燕

(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 康复科,广东 广州 511400)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雌激素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等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褐斑;针刺;梅花针叩刺

黄褐斑为临床常见皮肤科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为颜面部色素沉着,呈淡褐色到深褐色,蝴蝶状,于日晒后加重,以颧部、颊部、鼻、前额、上唇为主,呈对称分布。该病发病多与内分泌紊乱、紫外线照射、妊娠、遗传等因素有关[1]。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尚无特效疗法,效果欠佳,复发率高。中医认为,该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是由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导致,治疗手段较多,以针灸最具特色,且疗效较佳。本研究探讨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于我院皮肤科治疗的128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64例,年龄27~59岁,平均(37.5±2.5)岁,病程1~12年;对照组64例,年龄25~57岁,平均(38.5±2.5)岁,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的黄褐斑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黄褐斑。其中轻度65例,中度37例,重度26例;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型、肝肾不足型及脾虚湿蕴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临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针刺 面部取穴印堂、颧髎、迎香、皮损边缘阿是穴;肢体及躯干取曲池、合谷、三阴交、太冲、关元、血海、足三里。选用一次性针灸针,进针得气后平补平泻,30min/次,2天/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且经期暂停治疗。肝郁气滞者加肝俞、膈俞,采用泻法;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太溪,采用补法;脾虚湿蕴者加阴陵泉、脾俞、胃俞,采用平补平泻法[2]。

1.2.2 梅花针 取背部大椎、肺俞及背部反应点,并辨证取穴,肝郁气滞者加肝俞、膈俞,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脾虚湿蕴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等。患者取俯卧位,取穴区常规消毒,用梅花针依次在取穴部位叩刺2~3下,实证重叩出血1~3mL,虚证轻叩微红即可,然后用玻璃火罐拔于叩刺穴位上,留罐约7min,起罐后用棉球擦拭干净,1次/周,4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免风寒[3]。

1.3 观察指标

①血清雌激素水平,包括雌二醇(E2)、雌三醇(E3),于月经结束后3天测定;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电泳时间(EET)。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色斑面积及颜色完全消退,无复发;显效:色斑面积消退>60%,色斑颜色明显变淡;有效:色斑面积消退>30%,色斑颜色有所变淡;无效:色斑面积及颜色无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雌激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雌激素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等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黄褐斑属中医中“黑斑”“面尘”等范畴,虽不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但对容貌损害较大。中医经络理论认为,黄褐斑虽表现于头面部,但其根本病机在于内部脏腑功能失调,可运用针灸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并根据实际病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4]”。在穴位的选择上,根据“头面为诸阳之会”,多取手足三阳经;再者脏腑病变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应辨证选择相应的肝脾肾经;同时在病变局部周围使用梅花针叩刺,加强去除病邪之力,最终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阴平阳秘的功效[5]。

本研究中,全身取穴以曲池、合谷、三阴交、太冲、关元、血海、足三里等为主,以求调整脏腑功能;头面部取穴印堂、颧髎、迎香、皮损边缘阿是穴,以求疏通局部气血;并根据临床分型选取对应脏腑腧穴,以扶助正气、固本培元,使气血生化充足,能够上荣于面,消除斑点。梅花针叩刺背部腧穴能加强疏通气血的功效,并能去除局部病邪,辅助针刺后疗效更佳。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等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朱玉.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50例[J].陕西中医,2010,31(4):476-477.

[2] 马新苹,张云玲,党长林,等.近五年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3,33(2):109-110.

[3] 袁敏芳,刘涛峰.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2):149-151.

[4] 蔡一歌,金力.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现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6):1026-1027.

[5] 谭佩欣,黄泳,张贵锋,等.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1,28(1):81-84.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5-08

高燕(1982-),女,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为妇科皮肤科疾病。

R245.31;R758.4+2

A

1673-2197(2014)16-0080-02

猜你喜欢

梅花针黄褐斑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破碎红细胞检测研究进展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梅花针叩刺增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