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疗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临床观察及效益分析

2014-04-26邓远东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6期
关键词: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药

邓远东

(自贡市沿滩区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30)



中医药疗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临床观察及效益分析

邓远东

(自贡市沿滩区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30)

目的:观察中医药疗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效果及经济性分析。方法:选择150例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针灸及中药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静脉输液常规方法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根据中医症状评分表对所有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并由住院所需费用对医疗成本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疗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效果明显,且治疗费用较低,患者具有较好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药疗法;经济性分析

中风病(脑梗死)为较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也是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被认为人类疾病主要死亡原因。目前中风病(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仍并不清楚,其生理病理机制具有较强复杂性,长期研究认为脑部血流阻断致使脑部组织性缺氧及缺血,进而引发脑部神经细胞凋亡和坏死。目前治疗急性期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药物较多,但疗效并不明显。从药物疗效和医疗所需费用两个方面,对150例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标准

所有患者年龄46~75岁,发病时间均在两周之内,并根据我国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部门协作小组于1995年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以及《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确诊为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6月-2005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体征、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男45例,女30例,中医症状评分为(20.31±2.37)分;对照组男42例,女33例,中医症状评分为(19.70±2.53)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与治疗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及护理:采用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郑州化学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为:980502),口服100mg/d,并稳定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感染。此基础之上,观察组患者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治方案医治,采用中药三七愈风胶囊治疗急性期患者,温水服用,每日3次,每次3粒;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病症对合谷、环跳、太冲等主要穴位行针灸治疗,每天1次。对照组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奥扎格雷钠等抗血小板汇集及脑神经营养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治疗费用对比

观察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临床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2例患者大便次数变多且便溏,1例患者轻微腹痛;对照组出现2例患者轻度恶心、头晕加重,3例患者出现皮疹。经过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且不再复发。

表2 两组患者治疗费用对比 元)

3 讨论

现代中风病(脑梗死)中医研究[1]得知主要病机表现为火、风、痰、虚和瘀等,本研究临床所用中药三七愈风胶囊为临床经验方,由生大黄、制首乌、三七、制南星、苏木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清热的功效,治疗中风疾病效果明显。现代医学研究[2]证实,三七愈风胶囊具有降黏和降脂之功效,可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的电泳时间、红细胞刚性指数及血氧自由基等。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采用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各地通常使用的医疗保险政策规定了类似于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内必须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单独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并不能得到医保报销,这不仅违背了医疗原则,与此同时还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加大了国家及患者在经济上的负担[3]。

4 结论

研究表明: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几例消化道不良症状患者,进行药物调整之后不良反应症状消失,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药疗法治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需要注意的是,体质较虚弱的患者治疗时需进行认真慎重辨证,做到精准用药,从而发挥更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效果明显,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张善举,韩冠先,李瑞垣,等.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药疗法的运用及效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1:3-5.

[2] 谢荃.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3] 邹达良,王建军,傅晓蓉.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其疗效分析[J].现代医院,2008(6):10-13.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5-08

邓远东(1964-),男,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人民医院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

R743.3

A

1673-2197(2014)16-0076-01

猜你喜欢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药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