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图书馆作为研究

2014-04-26刘焱峰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高中生

刘焱峰

【摘要】高中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不强的原因,除了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外,最主要是学生知识面窄,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足。高中语文教师应以课堂为主阵地,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中生 语文研究性学习 校本课程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对于人的意义就如同水对于人身体一样重要。现今的农村学校图书馆呈现这样几个问题:

1.藏书量较少。由于经费原因,其藏书规模与重点中学、省市级图书馆汗牛充栋的书籍规模相比判若云泥。

2.利用率不高。农村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就如同聋子的耳朵——摆设。图书馆并没有起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服务的作用,主动借阅的学生更少。

3.图书更新慢。像《故事会》《山海经》《十万个为什么》《成语故事》等大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书籍仍出现在新世纪的农村中学图书馆书架上。

4.分类不规范。清代学者章学诚在其著作《文史通义》中将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农村图书馆缺少严格的图书分类意识,按“文史哲数理化”分类的图书馆屈指可数。以上是农村图书馆存在的“硬伤”。

一、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现状

高中生阅读氛围不浓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1.缺少阅读的榜样力量。有报道曾提到:中国人读书量是日韩的九分之一。中国人阅读率逐年下降,以2003年为例,国民阅读率仅为51.7%,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中国人平时几乎不读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现在的高中生的阅读习惯也被同化。

2.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高考犹如悬在学生头顶上的一把利剑,教材、教学参考书成为学生每天必读的书目。像韩寒、郭敬明、易中天、于丹等名人作家的书只能被束之高阁,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学生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应试教育的机器。这是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

清代作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黄生借书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大意是说皇帝和富贵人家藏书很多,但是真正能读书、珍惜书的人很少。文章给我们的启示:藏书的多少与个人的文学素养高低不成正比。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思考如何以教育规律为前提,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图书馆资源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近几年高考的试题更趋向于考查学生语文素养。而阅读能力是彰显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农村学校除了要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解决好高中生阅读积极性不够的问题。那么,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处理好上述的“硬件”与“软件”的双重矛盾。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内外阅读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除了必修一到必修五外,还有《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语言规范与创新》《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等13类教材。教师在使用文本时,更大程度上以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基准,为做题而讲文本现象严重,主观性太强,缺少客观文化性。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成材不能操之过急,要掌握学生素质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循序渐进发展其语文综合素养。高中生到底应该读哪些书籍?众说纷纭。因为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各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开发地方课程,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生源质量的高低、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开发校本课程。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下,学校图书馆应成为高中生课外阅读、陶冶情操的一片乐土。

台湾学者陈品卿(1987)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纳为12类:本国名人传记,外国名人传记,中国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古今名人书信,社会学科论著,自然学科论著,学术思想性论著,名人札记,古今名人言论,其他学科论著。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并运用目录学知识为学生读书指点读书迷津,为学校图书馆藏书出谋划策,并融入校本课程创建中去。

三、自主阅读与推荐书目相结合

在为学生创建自主阅读平台方面,作家钱钟书的母校江苏无锡辅仁中学做的极为出色,该校通过“竞选”新平台,开办“课程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通过“家珍”新品鉴,对“文化昆仑”钱钟书进行创新研究,引起学生关注国学;通过“宅眼”新视野,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理性审视本土文化;通过“人气”新宠儿,鼓励学生接触适应网络,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如“淘宝大学”课程成为亮点。这里选取辅仁中学语文组开设过的20组具有代表性的课程目录:

1.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2.影视文化鉴赏与研究。

3.中国侠文化史及金庸小说研究。

4.广告文化。

5.中国对联

6.走近鲁迅看恩怨。

7.中国文学中“英雄主义”情结的没落与重生。

8.走进世界文学的殿堂。

9.张爱玲作品赏析。

10.中外精品散文欣赏。

11.书画印鉴赏。

12.语林趣话。

13.中国文字演变。

14.传统和后现代。

15.中国山水文学欣赏。

16.世界文学鉴赏。

17.东林文化。

18.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

19.沈从文作品欣赏。

20.影视文化鉴赏、研究。

2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讲。

这21组课程包罗万象,涵盖了中外文学、诗歌与小说、影视、民俗、旅游等知识,为高中生遴选自主阅读的素材提供保障。

高中生应该重点阅读什么?或者说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什么书目呢?绍兴文理学院教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李乾明先生认为:“读文学名著应该是课外阅读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他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研究》中列举上海育才中学的做法:一把“名著阅读”教学纳入必修课课程;二把“名著阅读”教学纳入选修课程。“研究性阅读”课,有“钱钟书专题”“张爱玲专题”“沈从文专题”“鲁迅专题”“‘三苏专题”“李清照专题”等等;三把“名著阅读”纳入各类活动之中。组织了全校性的“语文周”活动,进行了“名著阅读交流”、“古诗词背诵”比赛和“古诗词吟诵”表演,进行了校园“语文十大明星”的评选等活动。我认为上海育才中学的做法有这样的特点:

1.以名著为中心,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课程形式多样化,尤其是全校性“语文周”的比赛和表演,必然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2.名著选择范围科学。“三苏”是宋词与宋散文的代表,李清照的人生既有北宋的闲适又有南宋的凄美;钱钟书是一代博学鸿儒;张爱玲是海派作家,作品有上海地方特色;沈从文除小说《边城》外,有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鲁迅也与上海有不解之缘。如果把这六类人研究透彻,学生的诗词、散文、小说、历史方面的视野定然开阔。

四、学校图书馆的作为

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图书馆应做些什么工作呢?一、扩大藏书规模。中学生的正常阅读速度应在250字/分钟左右,30本书是中学生课外的底线阅读量。如果学生借阅方便、积极性高的话,上十万本藏书量应该是底线。二、文学名著与地方特色结合。既要有四大名著、《边城》、《围城》、《哈姆雷特》、《呐喊》、《漱玉词》等中外名著,也要有南通地方特色的书籍研究,如关于张謇、李方膺等专题研究。三、知识性与实用性结合。如与网络动画制作教程、风筝制作、字谜灯谜、于丹感悟人生有关的书籍,这样可以发展学生一技之长、丰富学生人生阅历、提高学生文化品位,真正提高高中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

美国教育专家乔伊斯和肖沃斯在其所著的《教师发展——学生成功的基石》中,将“专业共同体成员应该集合在一起,一起学习,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且分享结果”,列为能对学生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四条件之一。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为学校图书馆献计献策,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书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最终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期待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挖掘。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是校园能“书香满园桃李馨”,学生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文献:

[1]李乾明.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2.

[2]乔伊斯,肖沃斯. 教师发展——学生成功的基石[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