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罐合治脾胃湿热型痤疮33例临床观察

2014-04-18陶雪芬王玲玲

江苏中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湿热型火针痤疮

陶雪芬 王玲玲

(1.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 210014;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

针罐合治脾胃湿热型痤疮33例临床观察

陶雪芬1王玲玲2

(1.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 210014;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

目的:观察针罐合治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随机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背部走罐、刺血加面部火针治疗,对照组予口服一清胶囊加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观察2组皮损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第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优于对照组的73.33%;第2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优于对照组的83.33%,且治疗组的皮损分值为(27.76±32.58),低于对照组的(47.77±39.99)。结论:针罐合治脾胃湿热型痤疮疗效肯定,优于口服一清胶囊加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

痤疮 脾胃湿热 走罐 刺血疗法 火针

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期间,笔者采用背部走罐、刺血加面部火针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33例,并设口服一清胶囊加外用夫西地酸组30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将6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脾胃湿热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男7例,女26例;年龄17~40岁,平均年龄(23.70±4.76)岁;皮损分值12~227分,平均分值(93.33±48.68)分。对照组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16~36岁,平均年龄(23.77±4.42)岁;皮损分值13~220分,平均分值(91.60±47.29)分。2组患者性别、年龄、皮损分值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1]292诊断标准: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对称分布,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疤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经过。(2)中医辨证分型: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针灸学》[2]制定。主证:初起为粉刺,有的为黑头丘疹,可挤出乳白色粉质样物,常呈对称分布。脾胃湿热证:多有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疹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有便秘等,苔黄腻,脉濡数。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1)走罐:患者取俯卧位,暴露颈背部,涂液体石蜡油,医者先在其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上行闪罐一遍,然后沿膀胱经从颈背部推至腰骶部,反复拉行数次,至皮肤出现发红甚或起痧为止。(2)刺血:取背部肺俞、膈俞、脾俞及双侧耳尖穴。热重加大椎,便秘加大肠俞。安尔碘常规消毒,用7号一次性注射针头在以穴位为中心的直径1cm范围内点刺5针,拔玻璃火罐8~10min,吸出少量血液后清洁消毒局部。(3)火针:将火针在酒精灯第2层外焰烧至通红发白后迅速准确直刺入皮损顶部后迅速拔出,结节、囊肿型皮损大者可点刺3~5针,用棉签挤压出皮脂、脓血等内容物。走罐、刺血、火针均每5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1)口服药:一清胶囊(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91047)。1g/次。(2)外用药:夫西地酸乳膏(香港奥美制药厂有限公司,产品注册证号HC20040033)。将乳膏均匀涂于皮损局部。口服药、外用药均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症状评分标准及疗效指数症状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92制定。1个丘疹:1分。1个粉刺:1分。1个脓疱:2分。1个结节:直径≤0.3cm,3分;0.3cm<直径≤1cm,5分;直径>1cm,7分。1个囊肿:直径≤1cm,8分;lcm<直径≤1.5cm,10分;直径>1.5cm,12分。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值-治疗后总分值)/治疗前分值)× 100%。

3.2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94制定。临床痊愈:皮损消退率≥95%,或仅留少许色素沉着,症状消失;显效:70%≤皮损消退率<95%,症状明显减轻;有效:30%≤皮损消退率<70%,症状改善;无效:皮损消退率<30%,或临床症状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2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4.2 2组皮损分值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对照组皮损分值比较(±s)

表2 治疗组、对照组皮损分值比较(±s)

注:*与同疗程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第1疗程第2疗程治疗组3350.21±40.4027.76±32.58*对照组47.77±39.99 3064.33±42.15

3.4.3 安全性评定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出现腹泻、局部皮肤瘙痒各1例,均未影响治疗。

4 讨论

中医学称痤疮为“肺风粉刺”,病机除了热与湿外,还与痰、瘀、毒有密切关系,涉及脏腑经脉有肺、心、脾、胃、大肠、肝及冲任二脉。现代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暴饮暴食,嗜好烟酒、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等)及精神心理因素,都影响了后天之本——脾胃的运化。脾胃积热,湿热内蕴,气血凝滞,毒邪上蒸于颜面肌肤,阻滞经络,继而化生痰瘀,瘀结与颜面肌肤中,而致痤疮。近年来,以多种疗法治疗痤疮的报道越来越多,说明综合疗法是治疗痤疮的一大趋势。笔者运用针罐合治脾胃湿热型痤疮,调内与治外兼并,操作方法简单而安全,疗效优越。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充满各种感受器,背部的膀胱经上分布着人体所有脏器的背俞穴,走罐疗法可通过对皮肤、背俞穴的温热和负压的良性刺激而影响经脉气血,进而调整脏腑及其相关联的五体、五官的机能。先闪罐,让患者适应火罐引起的负压,再走罐至背部皮肤发红甚至出痧,可使出血量增加而加强泻热毒的作用。

放血疗法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根据不同的病情,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古代医家对此非常重视,《素问·血气形志》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根据痤疮脾胃湿热证的特点选择肺俞、膈俞、脾俞作为背部放血治疗之主穴。肺主皮毛,在肺俞穴上放血可以清上焦郁热;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沟通上、中、下三焦,故刺膈俞可以清泄上、中、下三焦之血热;脾主肌肉,与胃相表里。在脾俞上放血可以倾泻胃火,健运化湿,增强体质。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会。督脉统率诸阳,大椎穴又是诸阳之会,故在大椎穴放血可以疏泄阳邪火毒、条达气机,活血化瘀散结。大肠与肺相表里,在大肠俞放血一是可直接清泻大肠经热、通便,二是通过相表里的肺经清皮肤之瘀热。奇穴耳尖穴放血可泻一身之热,且靠近头面部,有局部治疗作用。诸穴合用,诸证皆愈。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火针疗法的记载,宋明时期火针疗法已大量运用在痈、疽、疖、疡的治疗上。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提到火针:“破痈坚积结瘤等,结以火针猛热可用”。提出火针有攻散痰结、外泄瘀热之功,可助破脓、治瘤,有热因热用之效。从西医学角度来看,加热到600~800度高温的火针刺在痤疮皮损处,可直接杀灭局部微生物且破坏其生存环境;高温可瞬间使局部液体沸腾汽化,破坏其病理组织,加速内容物排出,防止痤疮进一步发展,促进皮损修复。

笔者发现,在治愈或改善痤疮皮损的同时,患者伴有的便秘、口臭、肥胖、月经不调等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便秘、口臭者疗效最明显,肥胖与月经不调者次之,提示本法内外、标本兼治,是痤疮可靠、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梁繁荣.针灸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02

编辑:华由王沁凯

R758.733.05

A

1672-397X(2014)01-0061-02

陶雪芬(1978-),女,医学硕士,主治中医师,针灸推拿学专业。auspiciousflower@sina.com

2013-08-06

猜你喜欢

湿热型火针痤疮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