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农村幼儿教育资源开发障碍与对策分析*

2014-04-17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陕西幼儿园

郭 丽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转变农村幼儿园办园理念,提高办园质量,优化课程资源,是农村学前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在城市已得到普遍关注与认可,但在农村尚存在诸多障碍。陕西农村幼儿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只有加大幼儿教育资源开发力度,排除各种障碍,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理念的转变

课程理念是课程构成的基本要素,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必然实施什么样的课程模式,课程理念作为教师所持有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反映了教师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它内化在幼儿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指导教师的行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幼儿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状况日益重视,对课程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很多农村幼儿园已不仅仅将“看孩子”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是寻求课程发展的新途径,更多地向新理念、新思路靠近,力求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而作为陕西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发展来说,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发展自身特色课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农村幼儿园课程理念的转变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回归生活

“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现代教育培养人的基本要求,农村幼儿教育应从以往“看孩子”、“学特长”、“小学化”几种倾向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即课程应当从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农村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情景中提炼教育的价值,培养儿童真、善、美的品质,锻炼儿童勤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最后将课程重新回归于生活,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发现自我。因此,农村幼儿教育课程应根植于农村特有的环境,应依靠农村人生活的真实情景来实施教育,而不是一味追求向城市靠拢,追求所谓的“新理念”。

(二)牢固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当缺乏某些方面的意识时,便不可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因此,课程理念转变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对课程有重新的认识与定位,将静态的课程看作动态的可发展变化的课程,摆脱传统的以书本作为课程唯一来源的桎梏,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将能够利用的一切有利因素纳入到教育过程中来,优化幼儿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

(三)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形成特色课程

追求特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与“同质化”办学相比,特色课程越来越体现出自身优势。而在追求特色的过程中,农村幼儿园不必刻意寻求所谓的“潮流”或“时髦”的课程模式,而是应当汲取城市幼儿园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学习其课程开发的方式和手段,以农村本土课程资源作为开发利用的对象,将最具教育价值的本土资源转化为课程,从而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尤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的人、事、物表现出许多新的气象,幼儿园更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新的变化,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敏锐性,建立起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陕西农村幼儿教育资源构成现状

笔者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对陕西农村幼儿教育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课程资源进行了一些梳理,总体来说,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在农村,各种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相当丰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蕴藏着现代教育所需的极具价值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构成状况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人际资源。

(一)自然资源

儿童的天性应在最自然、最真实的环境中成长,而农村的自然环境是最适宜儿童生活的,这种真实而自然的生活环境是幼儿教育的最佳条件。农村广阔而纯净的天地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理想境地:碧绿的麦田、清澈的河流是幼儿嬉戏的场所;随处可见的树林、菜地、果园、碾场、戏台等无一不给儿童带来童年的欢乐;乡村特有的沙、石、水、土、花、草、树、木会给幼儿带来无尽的乐趣;还有散落在各处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等。这些是陕西农村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任何村落都少不了这些最常见的事物。但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它们是幼儿园可信手拈来的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给儿童带来最直观、最生动的学习经验,如果积极加以开发利用,会极大地丰富当地农村的幼儿教育课程内容。

(二)民俗文化资源

陕西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历经数千年沉淀与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主要表现在饮食、娱乐、礼仪、艺术等方面。农村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食品制作方法,各种有趣的娱乐项目如民间游戏、地方戏曲,以及农贸集会、庙会等是农村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还有民间传统艺术,如草编、剪纸、泥塑、皮影,以及流传于民间的丰富的故事、神话、传说,妙趣横生的笑话、寓言、童话、儿歌、民谣、谚语等都是幼儿教育中可被利用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具有真实、客观、便于开发利用的特点,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三)人际资源

农村是“熟人”的社会,各家各户保持着亲近的邻里关系,人与人之间靠感情维系彼此的关系。“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传统在陕西农村屡见不鲜。这种亲近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而蕴藏其中的人际资源是农村幼儿教育资源开发的重点。幼儿的家长、老师、亲戚、邻里,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威望较高的长者、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及民间艺人等,都是农村幼儿教育过程中潜在的人际资源,积极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有利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使儿童从小感受人与人之间亲近的关系,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发展儿童与人为善的品质。

三、幼儿教育资源开发存在的障碍

陕西农村幼儿教育资源丰富,存在形式多样,但开发利用状况却不容乐观。根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农村幼儿园对教育资源认识不足,缺乏开发意识,没有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有些幼儿园教师甚至对教育资源开发感到非常陌生,认为与己无关。还有少数幼儿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不能长期坚持,开发利用成效不显著,效果不持久。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一)内驱力缺失

陕西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相对落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观念比较传统,对教育资源认识不足,缺乏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在动力。许多教师以完成本职工作为己任,只将日常保教任务完成即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明确的定位和发展规划,没有进一步的职业发展愿望,如果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或谋生手段,便会马上放弃幼教工作。当然,这种状况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水平落后、教师待遇偏低有直接的关系,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教师缺乏教育资源开发的内驱力,没有主动寻求课程发展的欲望,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一般教师都不会积极主动地承担这项工作,而一旦幼儿园或上级部门有这方面的要求时,仅以比较浅表的方式加以应对,课程资源开发不会深入、持久地进行。

(二)理论基础薄弱

教育资源开发要求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具备相当高的职业素养和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对待工作的积极态度和识别、选用教育资源的敏感性。农村幼儿教师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职前培训,学历偏低,专业不对口,对幼儿教育理论及相关课程教学理论缺乏系统的了解。即使部分热爱幼教工作的教师有开发教育资源的想法,但也很难付诸实践,想做而不知如何去做。愿意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无奈自身力量不足,没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这是农村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三)缺乏外在支持

学前教育的发展处在社会大环境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如果没有外界支持,仅仅依靠幼儿园或教师自己的力量去寻求发展,必然困难重重。农民对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并不十分了解,传统观念浓厚,对新的教育理念很难在短期内接受。所以在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幼儿园或教师的某些做法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提出反对意见。此外,农村幼儿园资金有限,硬件设施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教育资源开发方面的引导和支持。这使得农村幼儿园没有进行课程开发的优良的外在环境,因而难以持续有效地进行这一工作。

四、对策与建议:打造陕西农村特色课程资源

文化和自然是儿童生活环境的两大层面,立足农村实际,以陕西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人际资源为土壤,在真实开放的大环境中积极构建适宜农村儿童的教学方式,使儿童在最纯粹的自然环境之中,与环境互动、与人互动,以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发展,这是目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可行思路。

(一)以自然为师,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

学龄前儿童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阶段,通过感知觉获取经验是儿童学习的最佳方式。大自然蕴涵着新奇、直观、可感知的多姿多彩的事物,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去发现、探索和领悟。可以说农村幼儿天生具备与大自然对话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例如,可开展“家乡的水果”活动,带领幼儿进入不同的果园,观察了解各种水果的外形、营养、口味、生长过程等,通过自制果盘,满足幼儿动手动脑的愿望。乡间的沙、石、水、土等自然物是开放的活动材料,通过触摸、混合、叠加、倾倒、堆砌等过程,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创造。可通过制作植物标本、昆虫标本、麦杆玩具、草编玩具等,丰富幼儿的科学认知和审美体验。此外,冬天的雪、夏天的彩虹、春天的野花、秋天的庄稼,以及家禽、家畜等无一不是农村幼儿教育的“活教材”。引领幼儿徜徉其中,提供给幼儿最真实的环境,不仅有助于幼儿获得最直接的感性经验,也可不断激发幼儿求知探索的欲望。

(二)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形成地方特色课程

各地民俗文化具有独一无二性,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必须植根于民俗文化,从中开发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彰显陕西农村幼儿教育的特色。民间艺术蕴涵着深厚的教育价值,围绕凤翔泥塑、安康皮影、陕北剪纸、陕南茶文化以及秦腔艺术、民间社火、传统食品等都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在凤翔泥塑活动中,可带领幼儿欣赏泥塑作品,了解凤翔泥塑技艺的历史发展,了解其制作过程,学习简单的制作技巧。在剪纸活动中,可安排幼儿观看剪纸表演,收集剪纸图案,自己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作用和意义等。秦腔表演是关中地区农村常见的文娱活动,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戏台和业余戏班。可组织幼儿观看秦腔表演,了解脸谱的含义,参观戏台,观察戏服、道具、乐器的使用情况,让有兴趣的幼儿试学试唱等,从而丰富幼儿对秦腔艺术的感性经验。此外,农村各种“过事”活动中饱含着传统礼仪、风俗习惯等内容,其中的节日习俗、庆典活动都可成为幼儿教育的特色课程资源。如过年时挂灯笼、贴窗花、写对联、耍社火、舞龙狮、踩高跷、蒸花馍、烙面皮、炒臊子等活动,都是幼儿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幼儿对此兴趣浓厚,可以此为内容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儿童在直接感受与体验过程中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使儿童在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获得熏陶。

(三)在有情的人际环境中拓展教育内容

陕西民风淳朴,百姓厚道,邻里和睦,敬老爱幼,农村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有情”社会。在这里,虽然人们文化素质有限,对幼儿教育的看法不一,但看重孩子、热爱孩子,愿意为孩子的成长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宝贵。这其实就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所需的外在支持——人际资源。农村幼儿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应充分开发利用人际资源。如,邀请幼儿家长参与园教,了解教育过程和教育规律,从而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邀请民间艺人来园献艺,丰富幼儿园教育内容,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农忙时节带领幼儿在田间地头为劳作者递水送毛巾,了解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逢年过节开展一些访问、座谈、文艺表演活动,加强幼儿园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增强幼儿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在这种充满情意的环境中,幼儿可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逐渐形成朴实、善良、诚实、友爱的好品质,为幼儿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开发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文化、民间教育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幼儿园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认识,转变观念、立足实际、克服障碍,积极探索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

[1]宋 炜,李兆平.陕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2):25-28.

[2]黄 军.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幼儿教育理念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6-227.

[3]皮军功.自然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17-19.

[4]李浩全,李姗泽.课程资源开发内驱力的缺失及对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1):54-55.

[5]叶平枝,司秀月.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提升农村幼儿教育质量[J].教育导刊,2010,(3):44-47.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陕西幼儿园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我爱幼儿园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