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的教育精神*
——以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典型代表

2014-04-17黄勇樽李晓兰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卢作孚陶行知职业

黄勇樽 李晓兰

(河池学院 广西宜州 546300)

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的教育精神*
——以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典型代表

黄勇樽 李晓兰

(河池学院 广西宜州 546300)

黄炎培(1878-1965)、陶行知(1891-1946)、晏阳初(1890-1990)、梁漱溟(1893-1988)、卢作孚(1893-1952)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和典型代表人物。他们从教化农民入手,试图以此来改进农村生活和推进农村建设,折射出农村教育是农村乃至国家整体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审视先驱者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三教并举的主张,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相结合的愿景,实施大教育观以及一系列试验实践教育探索,发掘其已经积淀凝炼的优秀的教育精神,颇具历史镜鉴与现实观照的意义和价值。

乡村教育运动;教育精神;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农村经济几乎破产与崩溃,导致乡村日益边缘化和荒漠化。乡村教育运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孕育生发。还在清末民初,张謇就首开中国乡村教育之先河——在家乡南通试办“村落教育”;1919年,余家菊在《中华教育界》上发乡村教育理论研究之先声——《乡村教育之危机》和《乡村教育运动的含义和方向》;紧接着,从美国归来的傅葆琛、赵叔愚等先后开始介绍美国、丹麦等国家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在这一基础上,以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典型代表的知识分子,基于“以农立国”的国情,竭力倡导“到乡村去”、“到民间去”[1](P48),并将教育活动中心转到农村,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成为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他们不仅开展了独具匠心的乡村教育试验与实践,而且还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其乡村教育实验实践及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一、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江苏川沙县人。在一向视教育为救国之唯一法门的蔡元培支持和“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下,黄炎培由普通教育到实用主义教育再到立足于职业教育,可谓筚路蓝缕、千辛万苦,为我国职业教育奠定基础,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奠基者。受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滋养,也受惠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是在既吸收了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又反思了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曾经历时数月考察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和天津等地,并到欧美考察,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的52座学校[2](P106)。1917年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职业教育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年底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专门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期刊——《教育与职业》杂志。1918年初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正规的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后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基地。1926年开始在农村创办乡村改进区,积极主张通过职业教育来改进农民生活状况,振兴中国农村经济。

“教育救国”是黄炎培坚持职业教育探索的动力源泉,通过长期广泛的实地调研、实验实践以及丰富而艰辛的教育理论探索,自成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和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乃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和“科学化”的办学方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敬业乐群”的道德规范教育。黄炎培自称这些职业教育思想为“大职业教育主义”。其“大职业教育观”充盈了注重培养职业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全面职业素质教育和教育平民性的职业教育思想。

他的“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的,“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的,“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2](P108)的大职教观,对于当下如何从整体上规划和办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例如,教师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教师,就是一种职业教育。要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不愧是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校地教学共同体是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结成的合作伙伴、平等共进的教师教育资源共享的教学团体或非正式组织机构。他关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3]的地位的阐述,有利于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对职业教育责任感的增强。他力主“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完善富有启发思考与行动借鉴。他提出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对于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现代职教质量具有借鉴意义。他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饱含启示意义。他在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期间,制订了“江苏省五年教育行政计划”,对小学教育改革要求“各县限期调查学龄儿童,视其住址疏密远近,确定设立学校的地点”[4](P125)对于当下一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撤校并点”中出现的一刀切做法也有警醒作用。他创办的浦东中学,设置了比较全面的课程,将医学常识和性教育作为必修课,这在中国中学教育史上是创举[4](P124),对于当下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课程开发与建设很有启迪意义。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改名知行,定名行知,安徽歙县人。陶行知视教育为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武器,所以主张发起乡村教育运动,并于1926年始投身乡村的教育改造事业。为了筹募办学经费,他起草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下定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5](P464),这四个“一百万”,振聋发聩,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经过数月筹办,南京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晓庄师范)于1927年3月15日开学。陶行知将其生活教育理念及通过教育改造乡村社会的思想在这里进行实践,形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在其教育理论指导下,陶行知和同仁创造了灵活的教育形式,如:成立民众学校,对农民进行识字教育;开办中心茶馆,为农民提供健康休闲的娱乐场所;创办晓庄医院;成立“晓庄社”和“联村自卫团”等。陶行知在其一生近三十年的教育探索中,先后参与和发动了“六大教育运动”和“三大教育典型”,创造和实验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既是“开辟的教育家”,又是“创造的教育家”。他早年投身“新教育运动”,致力乡村平民教育,提倡教育改革,创办乡村师范教育,推行普及教育,实施国难教育与战时教育,推行创造教育与民主教育,希望使全中国人都得到教育。他是我国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是“万世师表”(宋庆龄语)。他最为可贵的精神便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6](P235)“使全中国人都得到教育”这种“爱满天下”的情怀,是成为“第一流教育家”的根本[7](P213)。

1934年陶行知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并在他主编的《生活教育》半月刊上,增辟了“行知行闲谈”栏[2](P135),蕴含特殊意义。杜威是陶行知的老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被他加以中国化改造,演绎出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陶行知在教育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倡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力主培养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或自我教育的能力,坚持手脑并用的方法,采用小先生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模式”的基本思路是“自然社会里的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师范学校;活的师范学校,产生活的教师;活的教师,产生有生活力的国民。”他还宣称:“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8](P641-642)即“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灵魂”的乡村生活教育模式。乡村学校是农村科技、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阵地和衍生中心,是促进农民素质知识化和文明化的重要基地,是改造乡村的力量源泉。他在乡村教育运动探索中演绎释放爱国情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创新和提升乡村生产力作为乡村教育的中心任务。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之本质:从广度言之,须与生活互为关合,以整个世界作为学校;从深度言之,须有“历史联系”,并须使生活发生“前进的”变化。他的“生活即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与当下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例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逐步实现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9]。他的“社会即学校”,用“鸟笼”譬喻,用“晓庄模式”演绎,用“工学团模式”诠释,与当今“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如出一辙。他的“教学做合一”贯穿其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对现行高校一些课程教学不无警醒作用。他主张教人要从小教起,认定小学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师手里,小学教师的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对于我们曾经或者仍然还在拖欠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忽视其应有政治、经济待遇,遗忘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无不针砭灼灼。所以,他特别重视乡村师范教育,乡村校点都由师范生轮流担任校长、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培养师范生的办学和教学能力。这对于现代教师教育特别是小学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的“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10]的培养要求,富有启发与思考意义;对于高校去行政化、抵制中小学校长的官员化提供启发与思考意义;对于一些地方的农村小学校长都要用钱来买是当头棒喝。他把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普及教育、职业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有机整体,并相互交融,他认为教育要使众人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使教育贯穿每个人生命的始终。这种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惊人地一致,愈显其教育理论的深邃与远见卓识。他提出教育要以培养“真人”为目标,“真人”的实质就是“好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与现行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是以改造社会、改造农村为己任的人,能为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幸福的人,是从老百姓中来、最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服务的人。所以,其教育目标是: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团体自治的精神[4](P141)。对当今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与离农教育无异于当头棒喝。他以农村社会全体成员为教育对象,希望全中国人都能接受教育的愿望,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吻合。

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1890-1990),字阳初,四川巴中人。1920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回国致力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世人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1923年8月在河北省定县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平教会”通过“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六大建设”(即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开办平民学校,扫除文盲;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倡办手工业和其他副业;建立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开展农民戏剧,深受农民的欢迎。使农民获得文化知识、农业技能,发家门道、增强体质、培养道德观念等,初步具备社会公民的基本常识,使科、教、农建设一体化,以图建设乡村经济目标。晏阳初还被誉为“全世界平民教育的先行者”,他和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起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他也是唯一获得此荣誉的亚洲人。毛泽东对晏阳初“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并希望能“有几千几万的优秀干部去参加”[4](P180)。他的平民教育思想贯穿在其著作《平民教育的真义》和《农村运动的使命》中。

晏阳初认定“人民委实是国家的根本”,坚信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世界上最宝贵的矿藏就是“脑矿”,最大的“脑矿”在中国,平民教育是开发“脑矿”最简单最适用的工具。试想全中国当时4万万人的“脑矿”都被开发出来,世界上还有什么力量能够征服他们?!晏阳初在平民教育过程中,每天授课一个小时,解决了平民的“忙难”;一千多个识字量,解决了平民的“文难”;三分钱一本的《平民千字课》,解决了平民的“钱难”。晏阳初平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实验研究。在进行广泛、深入、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创以一个县为基本单位的平民教育实验研究——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开展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和六大建设。晏阳初认为,要“化农民”,首先必须自己要“农民化”。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折射出拳拳忧国爱民之心与情。

晏阳初的“定县实验”是我们当下认识解决“三农”问题值得借鉴的珍贵资源;他办平民教育克服了三大困难,为现代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启发与借鉴意义;他在推广平民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小学教育,这是所有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要理解掌握的现代教育学的一个关键词——“基础教育”,或者必须明白小学教育为何是基础教育的问题;他在河北定县从事平民教育期间,曾经在一所农村初级小学做了一年小学教师,亲自给小学生授课,这给“高师院校从事教师教育教学与研究者,应熟悉或要有中小学一线教学经历”提供了参考依据和行动指南;他还非常重视家长教育,当家长受过教育体悟到接受教育的重要,自然就会送子女上学,这给我们如何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提供了现实指导意义;他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献身乡村建设的精神,应是师范生包括小学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培养“农村感”、“农村教师”[11]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下大学生村官和特岗教师勉力继承和弘扬的精神遗产,更值得撑起中国基础教育半壁江山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去思考与体悟、反思与领会。

四、梁漱溟的乡村文化重建理念

梁漱溟(1893-1988),字寿铭,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梁漱溟自信中国文化能够承担拯救世界的使命,因为中国文化是和谐的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严重失调了。要救国,就要立足中国儒家思想,吸收西方文化精华,重建中国优秀的文化,其着眼点是在农村[12]。因为80%以上的中国人生活在乡村,中国以农立国,并且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也在农村。因此,只有从政治、经济、教育上重建,从乡村一点一滴开始,乡村才能安定,中国社会才能进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方案”[13]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是以文化救国为理论支撑,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分析及中西文化的比较之上的。为此,他撰写了《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答乡村建设批判》、《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一系列著作,阐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

抱定这一理念,1931年梁漱溟与同仁在山东邹平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一度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之一。研究院教育内容有: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精神讲话主要是为了培养乡民的新政治道德、自治习惯并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研究院的实验步骤[13]:一是实施政教合一,建立乡农学校;二是推行社会改良,如禁烟、禁赌、放足、办合作社等;三是组织乡村自卫,维护社会治安。梁漱溟在乡农学校中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精神陶冶、生产劳动与自卫训练等,以此组织农村,推进社会,达到“政教合一”[14]的目的,其教育思想与实践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及鲜明的教化色彩。

他在培养农业人才、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教育、进行农村行政组织改革等实验的经验,颇具现代构建和谐社会之借鉴意义。他重视与重建中国优秀的文化的设想,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中国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乡村,传统文化植根于农村,因此在政治、经济、教育上应从头建设,从乡村开始,乡村发展稳定了,中国社会才能进步。显然,其具有乡村政教合一的鲜明思想。对于破解“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中国特色新农村,乃至政治、经济、文化、民主强国的建设均有积极的现实思考价值。

五、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愿景

卢作孚(1893-1952),字作孚,重庆合川区人。卢作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办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成为我国解放前最大的民族资本航运企业,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且都有成就,被毛泽东赞誉为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卢作孚还是我国著名的乡村建设理论家和实干家。

卢作孚不仅开展乡村教育和救济乡里,而且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将之作为自己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终极目标,“乡村现代化”是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最高目标与最大愿景。因此,提高农村地区就业人员职业素质,自然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卢作孚认定,必须对农民进行现代生活的教化和农村职业教育,只有将农民教化好了,才能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一定要以现代化为最终目的”之教育理念。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实验的宗旨十分明确:“目的不只是乡村教育方面,如何去改善或推进这乡村的教育事业;也不只是在救济方面,如何去救济这乡村里的穷困或灾变”,而是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15](P196)。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运输为龙头,在重庆北碚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卢作孚站在农村现代化层次上,对农村职业教育有更宏观的规划和构想,在实践中准备更充分,前进力更足。所以,在农村职业教育中,负责机关不仅要将农民原从事的农业所需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还要“教以新职业技能,介绍新职业及社会救济”[15](P65),使北碚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就从一个穷乡僻壤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雏型”[13]的城市。卢作孚撰写了《两市村之建设》、《乡村建设》、《四川人的大梦其醒》、《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等乡村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著作。

卢作孚当时对将来三峡的构想是: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16]。他的建设宜居乡村的深刻思考,散发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难能可贵,值得后人效仿与学习借鉴。他不愧为中国西部乡村建设的先驱,其嘉陵江三峡建设运动对今天的城乡统筹、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7](序言)。

六、结语

虽然乡村教育运动先驱们各自的想法和做法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乡村教育精神的历史镜鉴与现实观照价值是相同的。

他们有许多共同点: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其中梁漱溟和卢作孚还是同年出生;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强国富民与爱国忧民情怀都一样的火热;他们都把自己献给了乡村教育实验运动;他们的乡村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都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拒绝生搬硬套外国模式,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运用于农村教育建设。

他们具有相同的教育理念,都从教育入手,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体现了“大教育乡村观”的共同教育理念。主张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注重“三教统筹”,教育与社会相融通。

他们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团,创办大量的实验区,并做出相同的选择:形成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他们也选择了相同的教育对象:农民。都以农村社会全体成员为教育对象,希望使全中国人都能接受教育,提出“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的全民教育思想。这是他们在构建乡村教育理论和开展乡村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共同选择,集中体现了他们以农民为教育主体的价值观。

他们都试图通过教育改造和发展乡村,从而都深入民间,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他们通盘考虑,实地考察,统筹兼顾,使之协调发展。他们的教育精神首先表现出批判精神,他们倡导变革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教育改革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设想与方案;他们的教育精神还表现出奉献精神,他们走出象牙塔,走进泥巴墙,深入民间,农化自己,教化农民,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他们有相同的教育目标,全力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努力实现乡村现代化;他们都开辟乡村教育实验与实践,并创新了各自的乡村教育理论体系。在中国教育史上,他们的教育精神光彩照人,熠熠生辉,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永恒的珍宝,对中国农村教育永具历史镜鉴与现实观照价值。

[1]马秋帆,熊明安.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张在军,李建龙.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3]陈海燕.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读《黄炎培教育论著选》有感[J].职教论坛,2007,(2月上):59-64.

[4]李京辉.修炼教师的理性品质——教师应理解的100种教育思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6]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A].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7]余子侠.中国教育名家思想[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A].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9]朱小曼,李 敏.进一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J].人民教育,2012,(增):27-31.

[10]广西今年将招500名免费师范生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EB/OL].http://gx.people.com.cn/n/2013/0620/c179430-18906778.html.

[11]黄勇樽.乡村教育运动对农村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2下旬):77-80.

[12]崔玉婷.异源同流 和而不同——梁漱溟、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5-2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6,(4):125.

[13]刘重来.乡村建设运动三杰——晏阳初 梁漱溟 卢作孚[N].光明日报,1999-01-29(7).

[14]张学博,尹 娟.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179.

[15]卢作孚.卢作孚文集[M].凌耀伦,熊 甫编.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6]许道权.卢作孚乡村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N].重庆日报,2011-05-03(5).

[17]刘重来.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文玉)

Educational Spirits of the Pioneers in the Rural Education Movement——Taking Huang Yanpei, Tao Xingzhi, Yan Yangchu, Liang Shuming, Lu Zuofu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Huang Yong-zun Li Xiao-lan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China)

Huang Yanpei (1878-1965),Tao Xingzhi (1890-1946),Yan Yangchu (1890-1990),Liang Shuming (1893-1988),and Lu Zuofu (1893-1952) were the pioneers and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ural education movement in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y tried to improve the rural life and rural construction by teaching farmers,which reflects that the rur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even the country's whol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Reviewing the pioneers' farmer-based educational thoughts,the proposal of “developing three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the wish of combining saving the country by education and by industry together,there is a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great education concept and do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explore practical education,seek the excellent accumulated and condensed educational spirits.

rural education movement;educational spirits;Huang Yanpei;Tao Xingzhi;Yan Yangchu;Liang Shuming;Lu Zuofu

2013-10-16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民族地区校地教学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编号:2013JGA219);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桂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农村初中政治教师专业化视角”(编号:2011C0106);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村治中的和谐与冲突——广西村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编号:08FZZ002)。

黄勇樽(1966—),男,河池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李晓兰(1967—),女,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G40-092.6

A

1674-6120(2014)06-0005-06

猜你喜欢

卢作孚陶行知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职业写作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我爱的职业
重读卢作孚
卢作孚的“中国梦”
卢作孚:生如奇迹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