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六游济宁太白楼、南池与御制诗文史料考论

2014-04-17高发香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少陵御制李杜

高发香

(济宁学院图书馆,山东 曲阜 273155)

乾隆六游济宁太白楼、南池与御制诗文史料考论

高发香

(济宁学院图书馆,山东 曲阜 273155)

乾隆帝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六次御驾亲临济宁州,登太白楼,赏游南池,御制诗文,缅怀李杜:御制太白楼诗歌6首,御制南池诗歌15首,并作《御书杜诗》文一篇,立南池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诗碑,题济宁南池少陵祠“荩臣诗史”匾额一个。乾隆以帝王之特有视角,吟诗品评李杜劣优。以详实全面的史料文献为依据考证源流力图还原乾隆畅游济宁太白楼南池的本真历史和作为一代帝王乾隆情系南池杜甫的思古幽情。

乾隆;济宁;太白楼;南池;御制诗文;李杜劣优论

济宁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形势关键。太白楼和南池是山东济宁双璧。太白楼因李白曾在此豪放饮酒、醉卧酒楼而得名。南池少陵祠,位于太白楼前的护城河南岸 (现位置在济宁市任城区的南部王母阁公园),诗圣杜甫青年时游历齐鲁,约于公元740年曾写下《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一诗,有“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1]((P14))名句。诗圣诗仙二人圣迹,为济宁留下千古佳话。

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25岁即位,在位六十年。乾隆效法其祖父康熙帝,曾六次从北京沿京杭运河经德州、济宁至江浙南巡运河和海塘工程。又五次东巡进香泰岱、阙里祭孔。乾隆六次南巡中最后三次南巡,五次东巡中最后三次东巡,即乾隆三十年(1765乙酋南巡回銮)、三十六年(1771)辛卯东巡、四十一年丙申东巡(1776)、四十五年庚子南巡(1780)、四十九年甲辰东巡(1784)和五十五年庚戊东巡(1790)。乾隆南巡江浙和东巡祭祀登泰岱、曲阜祭孔之后,回銮之时,六次途经济宁州,入济宁州城内亲登太白楼、赏游南池,然后从济宁州沿运河南下去汶上南旺分水处考察,经道德州回北京。

乾隆每次登临太白楼南池都御制诗文,御制诗碑分别立于济宁太白楼、南池。乾隆六次御制太白楼诗歌6首。御制南池诗歌15首,《御书杜甫》文一篇,御赐南池杜甫祠匾额一个。乾隆关于济宁州和太白楼、南池御制诗文,《御制诗集》(收录全部诗歌)、《南巡盛典》收录三次南巡过济宁的相关诗歌,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首·宸翰》(因为该志修到乾隆四十九年止,所以只有乾隆五十五年东巡的诗歌没有收录)中有较完整的诗文收录。兹就将乾隆历次游览济宁太白楼、南池御制诗歌和碑文、匾额等相关史料一一梳理,并从中考察乾隆皇帝从一国之君、胸怀天下黎民和忠君的角度重杜(甫)轻李(白)的态度和倾向。

一、乾隆三十年乙酋南巡首游济宁太白楼、南池御制诗文与史料考

(一)乾隆乙酋首登太白楼评李白:“醉酒无事取斯人”

乙酋年,即1765年春日,乾隆第四次南巡回銮

之时经过济宁州,这是乾隆第一次亲游济宁州城,巍巍古城,壮观太白楼,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作《登太白楼》诗一首:“岧峣高阁俯城闉,名字犹传太白真。善酿者汪信知已,举觞惟贺是佳宾。良辰漫惜方春饯,胜迹初探返跸巡。禹戒常遵恶旨酒,醉歌无事取斯人。”[3](卷十四,《天章》,P264-P65)。

乾隆胜迹初探,不禁想起了李白与善酿酒者汪伦的知己情深,酒楼上与贺知章把酒相觞、 醉酒长歌的潇洒风流,但是他站在一国之君的态度:“禹戒常遵恶旨酒,醉歌无事取斯人。”只有闲来无事才能效仿李白这样喝酒,才能欣赏李白的醉歌风流。在这里,乾隆对于李白是否定的。

(二)乾隆赏游南池

1、首咏《题南池少陵祠》:“何期此日仍瞻斗,可惜先生未遇时”

乾隆在第四、五、六次南巡回銮和最后三次东巡之时,但凡至济宁州,总是游完太白楼后,再到城南南池,缅怀诗圣杜甫,然后登舟去汶上南旺。

乾隆三十年乙酋年(公元1765年)第四次南巡回銮,驾临济宁州,春末游南池,怀着急迫的心情,他亲观南池少陵祠,细细游赏,怀想杜甫的坎坷经历。这是乾隆第一次幸临南池,提笔写下《题南池少陵祠》:

“任城南郭有南池,古迹犹传老杜祠。乔树哪知春已去,闲庭不觉歩前移。何期此日仍瞻斗,(唐书称昌黎文泰山北斗,吾于子美之诗亦云。)可惜先生未遇时。却异东坡频叠韵(南巡叠苏东坡韵独多),斯人前岂易言诗。”[3](卷十四,《天章》,P265)

乾隆对于杜甫十分倾慕,将杜甫称之为诗歌中的泰山北斗。倾慕之余,对于杜甫没有遇到自己这样能知遇他的一代明君而遗憾,并对于自己吟诵杜甫之诗太少而略感遗憾和不足的隐约心情。

2、亲考史料,敕建南池诗碑、御书杜诗

乾隆刚刚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自己心目中的泰山北斗杜甫之祠像,吟诵诗歌一首,他又细细观赏了杜甫祠近旁明代越人杨某嘉靖年间所立杜甫诗碑一座。上刻有杜甫在 兖州游历时所作两首诗歌:游济宁任城南池的《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秋水通沟洫”一诗和《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2](卷首)“东岳云峰起”这首诗是杜甫在兖州游历时所作关于东岳泰山诗一首。

乾隆每至一处,寻幽访胜,文字和文献功底非常扎实,他对于杜甫的诗歌颇多感悟和求证。对于明代这座南池诗碑,他细细观摩了一番,发现明代人的失误,把杜甫在兖州吟咏但是关于东岳泰山的“东岳云峰起”之诗和《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一同刻进南池诗碑,实在是一种误导。乾隆皇帝认为,南池因为杜甫吟咏《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而出名,地因诗而传,不能这样混淆史料,以讹传讹,要为南池正名。于是乾隆帝敕命要另立一石,单刻杜甫游南池之名作《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秋水通沟洫”之诗,并随后在碑阴处刻上自己为一时感想所作《御书杜诗》御制文一篇,附上自己单立诗碑原由。

乾隆的这篇《御书杜诗》,载于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首宸翰“乾隆三十年乙酋南巡”, 或许该碑目前已经遗失,所以此文鲜为人知,不如乾隆吟咏南池、太白楼诗歌那样为大家较熟悉。这也是本人在查寻资料时意外获得,特录如下,来看看一代帝王对于杜甫的评论和观赏南池时的心情写照: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此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作也。地因诗以传,兹以回銮川途始经,遂舣舟一游。爱其诗而不更,和辄走笔以成七律,题少陵祠并于落句致意焉。固思南巡跸路所由江浙诸名胜,凡东坡题咏者不下十余首,皆一再次韵且有三四叠者。子美诗止此一篇,岂容恝然置之?!然曲弥高而和弥寡焉,然未易几及者。余究心学诗多年,个中甘苦口口最深。独于老杜,让其精诣,盖得诸阅历之余,非漫示谦冲也。祠中旧有碑镌杜诗二首,为明嘉靖间越人杨某书,其名漫漶不可识。‘东岳云峰起’篇间‘许主簿’之作,均附南池,误矣。因为别立一石,专书秋水篇刻之,以志数典所自。 乾隆乙酋清和上濣御识。(谨按前件刻于碑阴。)”[2](卷首·宸翰)

除了为杜甫诗南池诗歌立碑正名外,乾隆帝有些感慨,自己南巡路上,赏游浙江诸多名胜古迹,对于自己的偶像苏东坡和韵作诗很多,和韵,次韵以至于三叠、四叠,而此时对于杜甫还只是吟咏一首,“子美诗止此一篇,岂容恝然置之?!”。

3.再咏南池四首:追怀先祖康熙,品评李杜劣优

边游赏边思量之中乾隆仍觉意犹未尽,为自己

从前巡游没有游南池而有惋惜,寓目南池古碑林,也为弥补自己的吟诗杜甫之作太少的遗憾,又作《再咏南池四首》。

(1)《再咏南池四首》之一:“崇碑五字厪河工”,恭勒皇祖阅河堤诗“到处平成仰禹功,崇碑五字厪河工(康熈乙丑年建碑亭。恭勒皇祖阅河堤诗)。益殷此日觐扬志,敢曰当年巡狩同”。[3](卷十四,〈天 章〉,第265页右上)

南池古碑游心寓目之间,乾隆帝又瞻仰了其祖父康熙皇帝《御制阅河堤诗》诗碑。该诗碑在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首《宸翰》中,有记载:

“《御制阅河堤诗》康熙二十四年:‘防河纡旰食,六御出深宫。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穹。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已著勋劳意,安澜早奏功!’ 謹按右诗总督河道臣靳辅勒石南池。”[2](卷首·宸翰》)

这首康熙御制诗是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南巡时(当年康熙也亲至曲阜拜孔子,举行了盛大的祭孔仪式),康熙帝召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入行宫加慰谕,并亲洒宸瀚,赐靳辅《阅河堤作》诗一首。他对靳辅及扈从诸臣说:“朕南巡,亲睹河工夫役劳苦,闾阎贫困。念此方百姓,何日俾尽安畎亩?河工何时方得告成?偶成一诗,聊写朕怀,不在辞藻之工也。”第二年(康熙二十四年)靳辅将这首诗刻在了济宁南池立碑和建碑亭留念。

乾隆怀念并效法其祖父康熙帝南巡,重视河工。当看到南池当年爷爷康熙皇帝所作《阅河堤诗》和后人所立御碑亭后,不禁感慨万分,吟出“益殷此日觐扬志,敢曰当年巡狩同”的诗句,表明其南巡是向其爷爷看齐,继承其遗志。

(2)《再咏南池四首》之二~四:“李杜劣优何以见,一怀适已一怀君。”

乾隆《再咏南池四首》其余另外三首,都是关于赞扬怀念杜甫,并提出李杜劣优的平判。

“渌波一片澹南池,朴室三间洁葺之。笔研精良待摛藻,却吾今日畏言诗。”

“诗仙诗圣漫区分,总属个中迥出群。李杜劣优何以见,一怀适已一怀君。”

“千秋遗迹以谁芬,咫尺城南静不纷。何事寻常许主簿,却教名字附青云。”([3](卷十四,〈天章〉,P265)

乾隆对于杜甫的诗歌与南池的素朴清静赞不绝口,并提出那个自从唐代末年就开始讨论的李杜优劣的问题:“诗仙诗圣漫区分,总属个中迥出羣。李杜劣优何以见,一怀适己一怀君。”从乾隆诗句可以看出,乾隆是明显站在杜甫这边,认为李白是吟咏个人,杜甫是忠君、胸怀天下,当下比较中,李杜劣优自现。

4、御题南池少陵祠匾额“荩臣诗史”及史料考

乾隆不仅作诗盛赞杜甫,而且还亲手为南池少陵祠御题匾额荩臣诗史。“荩”,音同尽,是忠的意思,即“忠臣诗史”的意思,这是乾隆对于杜甫的表彰。济宁的这块匾额是在乾隆三十年南巡乾隆首次御幸济宁州中,山东巡漕御史沈廷芳请求乾隆御题而得。乾隆十年(1744年),身为山东巡漕御史的沈廷芳在兖州府济宁州任城南池北岸新建少陵祠并立碑,纪念唐代诗人杜甫,沈廷芳也为新祠作《南池杜文贞公祠记》及《杜文贞公祠歌》(杜文贞公指的是杜甫)

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对于乾隆赐南池匾额记载简单模糊:“乾隆赐杜甫祠额荩臣诗史”。对此记载较为详细的有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济宁直隶州·山川》“南池……乾隆三十年,巡漕御史沈廷芳奏请,赐额 ‘荩臣诗史’四字。”[3](卷一百八十三,第67册,P7))即乾隆第三次南巡时,由沈廷芳奏请,乾隆御题匾额。

其实,关于乾隆帝对杜甫少陵祠“荩臣诗史”的御题匾额,在乾隆并不是第一次。早在乾隆十三年首次东巡游济南府之时,乾隆就曾经御题过杜甫祠匾额。《高宗实录》对此记载很详细:乾隆十三年东巡山东,三月初十日,“御书赐济南府杜甫祠匾曰:‘荩臣诗史’”。[4]((P293,<高宗实录>,卷三百十,页二十五)沈廷芳从乾隆八年即开始任山东巡漕御史。所以,乾隆十三年东巡山东,沈廷芳的身份决定了他一定陪同巡视济南府大明湖(杜甫祠在今济南大明湖内),并熟知乾隆对杜甫祠的所题匾额。当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乾隆亲游济宁州南池杜甫祠之时,沈廷芳当时陪同,奏请乾隆帝再将“荩臣诗史”赐之于济宁南池的杜甫祠为匾额。并主持刻石碑于祠外纪念此事。[2](卷首·宸翰)有時由于资料有限和修史之人的大意,造成乾隆《济宁直隶州志》的记载相对模糊。有些人曾错把乾隆题济南府杜甫祠的时间乾隆十三年当成题济宁南池少陵祠匾额的时间(乾隆三十年),其实是错误的。在此特参考较翔实的文献记录,理清脉络源流。

二 乾隆后五次题咏太白楼、南池诗文与态度考

或许是济宁州人民的热情和南池、太白楼的美丽肃静感染了乾隆皇帝,自乾隆三十年乙酋南巡之后的每次南巡、东巡,乾隆都在回銮之时驻跸济宁行宫,登太白楼,游南池,品评李白、杜甫之劣优。

(一)乾隆后五次游太白楼御制诗

时隔不久,六年后(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东巡,乾隆第二次亲游并题咏太白楼南池,是在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第三次东巡陪母进香泰岱,曲阜孔庙祭孔,然后回銮之时途经过济宁州,住在济宁为其建的行馆(即济宁行宫,养源斋,见御制题养源斋诗数首(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一《紀年》)乾隆第二次登太白楼,作《御制复登太白楼》诗一首:“太白酒楼俯绮闉,事虽跌荡意清真。重来此日省风俗,遥想当年迭主宾。狂人道终还一曲(贺知章),渴吞海那计三巡(李白)。长歌老杜犹能忆,偻指尚应少六人。”[5](三集卷九十六)乾隆二游太白楼,总会想起李白、贺知章等人的豪饮,和自己上次御驾亲临太白楼的场景,只是那时所陪自己前来巡视的人已经少了六人。

乾隆三登太白楼,是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东巡泰山和阙里祭孔,(属于乾隆第四次东巡)作《登太白楼再叠旧作韵》“亢父重來历市闉,酒楼太白迹留真。助休自是斯为主,吟咏谁堪与作宾。聊以余闲赓旧韵,不忘正务慎時巡。诗仙已喜兹欣遇,更有南池诗圣人。”[5](四集卷三十六)

第四次是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年南巡江南,乾隆第五次南巡)回銮幸太白楼,此时乾隆已经是70岁的老人,白须飘飘,回忆丙申年东巡,岁月不待人,有感,御制《登太白楼三迭旧作韵》:

“歩辇济城晓入堙,万民瞻就爱情真。清游趁此暇之便,豪饮殊他主与宾。却以飘然缅昔句,(谓杜子美诗),益教怆尔忆前巡(丙申东巡,掖辇经此,追溯如在目前,益增感怆),拈吟须忽七旬逮,岂是不逾矩者人。”[5](四集卷七十四)

第五次亲游太白楼是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南巡(第六次南巡)回銮,作《登太白楼四叠旧作韵》,怀念李白,想访求像李白、杜甫那样的贤才来赞美自己的政治作为,可是又找到不到此类贤人:

“綪茷旃旌入郭闉,青莲遗迹向传真。千年佳话留诗酒,一代名流称(去声)主宾。亭北早应赋云想(谓李太白),池南近可和(去声)檐廵(谓杜子美祠在城南池.)。求贤欲以赞实政,此际无资若辈人。”[5](五集卷九)

第六次至济宁太白楼南池,是在乾隆五十五年庚戊年东巡公元1790年,此时乾隆八十岁,几近耄耋之年,乾隆最后一次东巡登泰山、阙里祭孔后,回銮之时,最后一次游太白楼、南池,又多了几分感慨。乾隆作《登太白楼三叠旧作韵》:“唐代酒楼齐地闉,向谁从辨假和真。可知率以名为实,漫议惟滋主作宾。将谓七言弗重迭,何期一晌又来巡?于诗于行(去声)评量处,合让城南姓杜人。”[5](五集卷五十五)

乾隆赞李白,但登李太白高楼,又对杜甫南池高楼望断,思想杜甫。这是乾隆最后一次御驾亲临济宁州、太白楼、南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于诗于行(去声)评量处,合让城南姓杜人。”乾隆认为,诗里行句,李白逊于杜甫。

(二)乾隆后五次题咏南池

乾隆每次登太白楼之后,便至济宁州城南南池,少陵祠缅怀杜甫,怀想诗史风范。乾隆从第一次游太白楼、南池,就情不自禁对李白和杜甫进行评论,喜欢杜甫,认为从做诗比较,杜甫高于李白。李白杜甫,一个追求自我,一个忠君;诗仙多出尘体,诗史多忧世心;学杜克念圣,学李防其罔念狂;一嘲(白谓)一誉(甫谓)知高下,在北(李之楼)在南(杜之祠)阅岁时。乾隆每次嘲讽李白的豪饮,喜欢杜甫的忠君和真诚。乾隆最后对于李杜谁为伯仲的问题,态度已很明确。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东巡二至南池,御制《御制南池少陵祠诗》:“春风重此过南池,了识其间有故祠。不觉徘徊心欲醉,那缘景物望教移。大都公论定千古,何碍沈屯遇一时。气焰怵人真者在,知然却复强为诗。(题南池少陵祠叠旧韵辛卯暮春上御笔)”[5](三集卷九十六)(该诗又见于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首《御制》:辛卯暮春上 御笔,谨按右诗刻于前碑东侧。)

乾隆意犹未尽,又作《御制南池作》:

城南有曲池,工部旧踪迹。便以问幽径,何妨瞻古祠。嫌他略缀景,笑我尚言诗。门外众人候,哪知欲去迟。(辛卯暮春上御笔)(谨按前二诗刻于莲池四角亭碑文东西两侧)[3](卷首·宸翰)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东巡三游南池,作《题南池

少陵祠再叠旧作韵》,深深怀念杜甫,恨不生在同时代:

“城南数武有园池,池上原存工部祠。空后绝前心早下,因文缅道歩迟移。谁无五字与七字,我惜此时隔彼时。自有不亡真者在,水声云色岂非诗?”

第四次(庚子年南巡,第六次视察河工)乾隆四十五年幸南池,抒写“咫尺遗踪邻左右,吾心乃觉醉于斯”感慨。乾隆御制《题南池少陵祠三絶句》:

“狂歌适陟太白阁,苦咏今瞻子美祠。咫尺遗踪邻左右,吾心乃觉醉于斯。

诗仙虽具出尘体,诗圣原多忧世心。问我二人优劣者,试看七字定评吟。

三间古屋亦寻常,却觉迎人翰墨香。安得清闲无一事,展他遗帙与商量。”[5](四集卷七十四)

乾隆第五次亲游南池,是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南巡(第六次南巡)御制《南池杂咏》:

“适才太白试登楼,咫尺南池可罢不。一入门心生敬慕,碑亭因是圣文留(康熙乙丑年建碑亭于此恭勒皇祖阅河堤诗)

几株古树护澄池,池畔三间老杜祠。便弗叩还应下拜,此人诗合是吾师。

李杜由来伯仲行,吾云旗鼔异相当。应知学杜克念圣。学李防其罔念狂。”[5](五集卷九)

乾隆第六次亲游南池,在乾隆五十五年庚戊年东巡(第五次东巡)1790年,此时乾隆八十岁,几近耄耋之年乾隆最后一次东巡登泰山、阙里祭孔后,回銮之时,最后一次游太白楼、南池,又多了几分感慨。乾隆御制《题南池少陵祠三叠旧作韵》:

蜀中别却浣花池,城外驻兹映水祠。苏拟韩言品可匹(杜甫诗原本忠孝得性情之正,苏轼信其自许稷契,韩愈称其文章光焰万丈,二人皆可谓知言。要其人品,亦俱可为甫之匹也),庾清鲍逸论难移。一嘲(白谓)一誉(甫谓)知高下,在北(李之楼)在南(杜之祠)阅岁时。我自助休为正务,笑斯多事又谈诗。[5](五集卷五十五)

这是乾隆最后一次观赏济宁州南池。他将杜甫与苏轼和韩愈相匹配,认为杜甫之诗有庾信和鲍照的清新飘逸。最后点题说,李白杜甫千古以来不分伯仲。但是,就他个人看来,自己诗歌中对于李白豪饮好酒的嘲弄,对于杜甫的历次赞美和倾慕,就能知道两人谁为伯仲了。

三、结 语

乾隆六次至济宁太白楼南池,对于李杜劣优进行评价。乾隆更倾向于诗圣杜甫为伯, 李白次之。从御制诗数量上说,六次驾临太白楼南池,乾隆关于太白楼诗六首,纪念杜甫少陵祠的诗歌15首,并于南池立《与许主簿游南池》诗碑一座并《御书杜诗》文一篇。作为一国之君,他以天下为家,关心生民艰辛,从胸怀天下社稷苍生、忧世济人的角度,在李白和杜甫之间,他更推崇杜甫。对于傲视帝王、追求自我的李白,对其闲来无事嗜酒以善意嘲笑,对于反应黎民疾苦的诗圣与诗史杜甫,极度推崇,反复吟咏,在情理之中。乾隆十三年题词济南大明湖少陵祠“荩臣诗史”匾额,并在乾隆三十年继续题济宁南池少陵祠,就反应了乾隆的这种心态和倾向。

从乾隆太白楼与南池的所题诗文内容上看,从初咏南池句:“诗仙诗圣漫区分,总属个中迥出群。李杜劣优何以见,一怀适已一怀君。”[2](卷首·宸翰·<再咏南池四首>)第四次到南池,乾隆重杜轻李态度在诗中表述明确:“咫尺遗踪邻左右,吾心乃觉醉于斯。”“诗仙虽具出尘体,诗圣原多忧世心。”第五次甲辰年吟咏,乾隆就直接把这种态度明朗化了。他直接称杜甫为老师:“便弗叩还应下拜,此人诗合是吾师。”并明确提出:“李杜由来伯仲行,吾云旗鼓异相当。应知学杜克念圣,学李防其罔念狂”。[2](卷首·宸翰·南池杂咏)在他看来,李杜旗鼓并不相当。他认为学习杜甫能够到达神圣的境界,而学习李白要防止学其狂罔自大之心。乾隆认为,李白是吟咏个人的适己情怀,杜甫是爱国忠君,一为自己一为国民,胸襟自有不同。

应该需要指出的是,在乾隆御制济宁太白楼、南池系列诗歌中,乾隆推崇杜甫,甚至嘲讽李白,并非对于李白不喜欢和不尊敬。他其实年轻时一直将李杜共同作为一面诗歌的旗帜来学习。乾隆皇帝早在青年之时,就很看重李杜。乾隆乙丑年(1745年)乾隆不到三十五岁时,所作诗歌《检近稿偶志》回忆自己少年学诗学文的生活,总结说:

“少小学为文,韩苏有卓型。别裁及诗格,李杜真前旌。立言人所志,见道羌孰能。自读宋儒书,始知朱与程。……诗史让少陵,我作方农经。”[5](初集·卷二十七)

正如韩愈所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杜甫诗歌各有千秋。李杜孰优孰劣的问题,

一直争论了几千年,后人也难下定论。乾隆更推崇杜甫,这与其帝王的身份以及其家国天下的立场有很大关系。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正与其不谋而合,所以他推崇杜甫,情理之中。

[1] [清]仇兆鳌. 杜诗详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清]胡德琳、蓝应桂、周永年等.(乾隆)济宁直隶州志[M].1785.

[3] [清]高晋等.南巡盛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室 .清实录山东史料选[M]. 济南:齐鲁书社,1984.

[5] [清]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清]爱新觉罗·弘历 .御选唐宋诗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颜健)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n Poems & Essays by EmperorQianlong’s Six Visits to Jining Taibai Building and Southern Pool Garden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ngle

GAO Faxiang
(Library of Jining University,Qufu 273155,China)

Digest Emperor Qianlong has ever paid visits six times to Jining Taibai Building and Southern PoolGarden during his Southern Tour about the canal and Eastern Tour for visiting Mountain Tai and Offering asacrificeto Confucious in QUfu along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Emperor Qianlong chanted and writtenartistically 6 poems for Taibai Building and 15 poems, an essay and a horizontal inscribed board for Southern PoolGarden’s memorial temple for DuFu,, setting up a monument stone inscribed DuFu’s very Poem “Visit to Nanchitogether with secretary Xv of Jining Ren City “ .From the very angle of the Emperor, Qianlong made comments on thetwo great poets Li Bai and Du Fu, of the two t he preferred Du FUand called him as his teacher, who always thought ofthe pains and life of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to Li Bai who he Friendly bantered as a Indulger of oneself in drinks .Based on the Precise and overall historical materials 、logs and books,this essay aims to make a true and vivid portrayalof Emperor Qianlong’s visits to Jining Taibai Building and Southern Pool Garden.

Emperor Qianlong ; Jining; Taibai Building; Southern Pool Garden; Impromptu poems and essays byEmperor ; the Inferior Verse optimal critics on LiBai & DuFu

I206.2

A

1004—1877(2014)04—024—06

2014-03-10

高发香(1974—),女,山东邹城人,济宁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济宁地方文化、儒家文化和文献研究。

济宁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9SKLX10)

猜你喜欢

少陵御制李杜
出入少陵:沈周与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手法的离合关系
和李杜合影
和李杜合影
南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碑(梧州本)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不是没碗
乾隆御制“湘江秋碧”
拜谒杜甫草堂
乾隆御制嘎巴拉式盖盒
走出李杜优劣论的怪圈
——李杜优劣之争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