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观与九江、庐山的文字缘

2014-04-17胡迎建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秦观九江庐山

胡迎建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秦观与九江、庐山的文字缘

胡迎建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秦观 九江 庐山 文字缘

九江南倚庐山,北临长江。唐代白居易贬谪九江期间,写下了千古传唱的《琵琶行》,并往往产生天涯沦落人的联想。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所说:“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也因而成为千年以来文人墨客代表对庐山的经典性的言说。

秦观于绍圣元年(1094)被列入元祐党籍,出朝贬为杭州通判,途中追贬为处州盐酒税监。绍圣三年,被削去官职迁贬郴,有可能在谪贬途中到过九江等地。与白居易居江州三年相比,秦观只是短暂逗留。此行所作的第一首词为《念奴娇·过小孤山》: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小孤山俗称小姑山,在彭泽县城对岸,屹立在长江边。“长江滚滚,东流去”,多少人为之浩叹。后来杨升庵更有“滚滚长江东逝水”之名句。至“独见”句始点出小孤山之峻伟大,可挡住万折中流。却想像天公担心狂澜倒流,特地放置在江心,任今古来的舟郎指点争说。

下片采用烘托法,岸边无数青山,都让洪涛恣其汹涌冲击之势,却有此峰孤耸于江心而不倒。又以“薄暮烟扉(‘扉’应作‘霏’方通)”与“高空日焕”衬出此山之秀丽。然后以拟人法,想像此山为通人性的“君“,洞晓这一切,历经多少阴晴。行人过此,莫不向这位可敬的山君致意,为之中流击楫而有澄清天下之志。

需要一提的是,秦观词一向被认为婉约,而从此词来看,亦有豪放之慨,且寄托了作者主观情志。

乘舟行至九江,则有第二首《蝶恋花·泊九江》词云:

舟泊浔阳城下住。杳蔼昏鸦,点点云边树。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波一望空无际。 今夜月明风细细。枫叶芦花,的是凄凉地。不必琵琶能触意,一樽自湿青衫泪。

此词明显记载写于暮晚时舟泊浔阳城下。“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波一望空无际。”扣题目“九江”两字生发,既为阐发九江两字之义,亦写长江浩荡之景。“今夜”泊舟于此,月明风细,与当年白居易过琵琶亭情景相仿,与白居易同是迁谪客,的确是凄凉之地而有同感。“杳蔼”、“昏鸦”、“云边树”、“烟波”、“枫叶芦花”,皆凄凉之意象。不必弹拨琵琶即能触动愁意,自饮一樽,有如当年白居易流下青衫泪。白居易《琵琶行》中云:“江州司马青衫湿。”

秦观在次日游览了九江城,又有《临江仙》一词写其行踪与伤感:

十里红楼依绿水,当年多少风流。高楼重上使人愁。远山将落日,依旧上帘钩。一曲琵琶思往事,青衫泪满江州。访邻休问杜家秋。寒烟沙外鸟,残雪渡旁舟。

“十里红楼依绿水”句,写出江城傍水而建的繁华。红楼:华美的楼房,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长乐坊安国寺红楼,睿宗在藩时舞榭。”“当年多少风流”,点出九江城历来的文采风流。“高楼重上”,分明道出秦少游上岸后游览城内并登楼远望远山与落日。下片从上片中的“使人愁”生发开来。仍是念及当年白居易在此听琵琶而坠泪。泪满则夸饰语。“访邻”道出他在红楼间的寻访行踪。然不欲问及杜秋娘之结局,生怕引起伤感。“杜家秋”即杜秋娘,唐金陵人。年十五为李锜妾。元和年间李锜叛,以抗朝命被捕杀,秋娘籍没入宫,有宠于宪宗,穆宗即位,命杜秋娘为皇子璋王傅母,王被罪废削,秋娘特赐回故里,穷老以终。杜牧有《杜秋娘诗》以记其遭遇。在这首词中,杜家秋乃是红颜不幸的象征,作者境遇或亦有类似处。末两句摆荡开去,写景作结,亦萧瑟景,鸟在寒烟沙滩外,舟系残雪古渡旁,倒置句法。

秦少游又有《庾楼月》一词云:

庾楼月,水天涵映秋澄彻。秋澄彻,凉风清露,瑶台银阙。 桂花香满蟾蜍窟,胡床兴发霏谈雪。霏谈雪,谁家凤管,夜深吹彻。

庾楼在江州城中衙署旁,能仁寺附近。很有可能秦少游月夜来游此地。“庾楼月”词牌即《忆秦娥》,与46字之贺铸《晓朦胧》词体同。以词首句有“庾楼月”之句而得名。但《全宋词》仍用名为《忆秦娥》。之所以用此词牌,乃与江州相关。晋时庾亮字元规,曾为江、荆、豫三州刺史。尝与僚吏殷浩、王胡之等登南楼赏月,谈咏竟夕。事见《世说新语·容止》及《晋书·本传》。桂花香满:相传月中有桂树。蟾蜍窟: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宫。蟾蜍窟即蟾宫。胡床亦称“胡椅”、“绳床”,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霏谈雪”,应是“谈霏雪”的倒装。谈话时美好的言辞像碎雪纷纷洒落一样。形容言谈美妙,滔滔不绝。欧阳澈《显道辞中以诗示教因和韵复之》诗:“谈霏玉屑惊人听,歌和阳春满坐谣。”凤管即笙箫之类乐器。杜牧《樊川集·三寄李起居四韵》:“云叠心凸知难捧,凤管簧寒不受吹。”从此词看来,秦观到九江时大概在八月中秋前后。

秦观与庐山也结有奇缘。庐山北滨长江,东临鄱湖,丹崖翠壑,飞瀑流泉,云迷雾幻,气象万千。凡来庐山的诗人,很少搁笔不题诗的,只愁写不出锦章佳句。秦观乘船到了庐山南面的宫亭庙下。同时代人僧慧洪《冷斋夜话》记载了他的行踪:

少游南迁时,舟宿宫亭庙下,见湖月光彩特异,因忆昔在西湖云老惜竹轩所见景色,与此不殊。其夜,梦美人自称维摩散花天女,以维摩像求赞。少游爱其画,谓非吴道子不能作。天女戏赠诗曰:“不知水宿分风浦,何似秋眠惜竹轩。闻道文章妙天下,庐山相对可无言。”少游赞曰:“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博取妙相,似陶家手。”既寤,尝自书之。其遗迹后落雷州天宁寺。

看来此段记载的时间与前几首词作应在同一时段,亦八月中秋前后。宫亭庙在庐山南,星子县城东北,鄱阳湖西岸。郦道元《水经注》载:“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磴险峻,人迹罕及……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1]“湖上有宫亭庙……宋景德中敕著祀典,世传其神为青洪君”(《桑纪》、《庐山小志》引《筇竹杖》) 。

秦观夜宿宫亭湖滨,月光与波光上下辉映。因而回忆起曾在杭州西湖惜竹轩所见景色,颇为相同。梦中巧遇美人,且是维摩散花天女手持维摩画像,此画像惟妙惟肖,故秦观以为除非是唐代吴道子所画,否则无此妙笔,故不敢贸然题诗。但天女故意以诗激之,戏赠诗曰:“不知水宿分风浦,何似(一作异)秋眠惜竹轩。闻道文章妙天下,庐山相对可无言。”首句是说,秦观您不知到这里停宿处是分风浦,还以为是在西湖边的惜竹轩。分风浦,亦有出处。南朝周景式《庐山记》云:“庐山下有神庙,号曰宫亭。孙权时有神在此,能分风送舟。后化作大蟒,死于柴桑县山壑中。宫亭庙又名分风庙,往来者皆祷祀祈风,施舍山积。”此庙神可以为了客舟分南北风向以助舟行。接着说,我听说天下皆知您的文章华妙,与庐山相对望,怎可无言辞。秦观受此一激,于是题写了这段晦涩有如谜语般难猜的骈语,试为之揣测。

“竺仪”即天竺九仪的简语,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乃印度古代九种致敬礼法。即发言慰问、俯首示敬、举手高揖、合掌平拱、屈膝、长跪、手膝踞地、五轮俱屈、五体投地。看来秦观以此语向维摩天女致以敬意。华梦即华胥梦,《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或作梦境的代称。

“瘴面囚首”乃秦观自摹其迁谪落魄之状,头发蓬乱,形同囚犯。“口虽不言,十分似九。”乃言他对维摩天女虽未说什么,但已明白其十分其九之意。“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此句是说,应笑看大千世界都在佛家遮盖下,为众生说法。“荫覆”见于《西京杂记》卷三:“五柞宫有五柞树,皆连三抱,上枝荫覆数十亩。”佛之说法称为“狮子吼”。《如来狮子吼经》云:佛陀说法如狮子王之咆吼,能听闻者,皆具有大善根功德。因佛陀说法能灭一切戏论,于一切外道邪见无所畏惧。”

“不如博取妙相,似陶家手。”乃言应运用陶渊明一般的妙笔,博取此这美丽的景象。看来,秦观将不吝其才华,能为此地题诗作记。但这段描绘,是通过梦境再现的,当他醒来之后,也曾书写此段骈语,只是可惜其书写的真迹或落于迁谪途中的雷州天宁寺。

庐山南面其地域当时并不隶属于江州,而是属于南康军的星子县。白鹤观在位于庐山山南,背负五老峰,面向鄱阳湖。为唐代道士刘混成所建,祀道家始祖老子。苏轼于元丰七年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前往筠州看望其弟苏辙。途经南康军到此,闻有人弈棋之声,顿悟司空图诗句之妙。后来到了海南,作有《白鹤观诗并序》。序云:“司空表圣自论其诗得味外味,‘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幢高’之句为尤善。余尝独游五老峰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苏轼在此不仅写有诗文,还题有 “壁佩琳琅”四大字,石刻至今犹存,在白鹤观后山,瀑布西崖壁上,石刻整体高1.5米,宽0.5米。

秦观为庐山胜境写过诗,有《白鹤观》诗云:

复殿重楼堕杳冥,故基乔木尚峥嵘。

银河不改三千尺,铁马曾经十万兵。

华表故应终化鹤,谪仙未解独骑鲸。

林泉一二儿童旧,白发衰颜只自惊。

白鹤观在庐山山南栖贤谷中,五老峰前,唐代徐州人、道士刘混成在此修炼,后骑鹤飞升,唐高宗敕建此观。从此诗首联来看,白鹤观曾有辉煌的岁月,只是此时荒废冷落,不复有重重殿楼之壮观。旧基乔木尚存。与苏东坡《白鹤观》诗中所说相符:“五老峰前,白鹤遗址。长松荫庭,风日清美。”颔联是说,瀑布依然不改其三千尺飞流的壮观。须说明的是,此句化自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却并非李白所咏的香炉峰处瀑布,而是自含鄱口下注的白水漕瀑布,“含鄱口之水凡两条,东承众流而径栖贤达于湖。漕其汇也,水势奔注,击石成渠,故名漕。” “铁马曾经十万兵”,意思是说,这里曾经过战争。考《庐山志》诸书,曹彬曾率宋军攻入南唐之江州、曾屠江州城外,这里并未发生过大战事,此不知何据?

“华表”句用“鹤归华表”之典。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谪仙”即李白。贺知章欣赏李白的诗才,呼为“谪仙”,遂成李白的尊称。传说李白因为醉酒骑鲸鱼而溺死浔阳的典故。此句言李白尚不知人世变迁的道理。末联言在林泉尚见当年的一二儿童,而自己已成白发衰颜的老人。

此诗著作权有些纠结,《全宋诗》将此诗分系于黄庭坚与秦观两人,但从风格上判断,疏朗明畅,更近于秦观。毛德琦《庐山志》、吴宗慈《庐山志》均系于秦观之名下[2],历代无甚异议,也未见有考证文章。

秦观还有《送佛印》一诗,与庐山风物、人物相关,应是为送佛印到庐山来而作:

抱包初舍蔚头蓝,江月松风处处参。

他日惠林为上首,几年弥勒作同龛。

真珠撒帐开新座,飞鸟衔花绕旧庵。

云散虎溪莲社友,独依香火思何堪。

佛印字觉老,号佛印,俗姓林,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市)人。幼年出家于浮梁宝积寺,后嗣法庐山开先寺善暹。曾住持永修云山云居寺、江州承天寺、袁州仰山寺、庐山开先寺和归宗寺、润州金山寺和焦山寺。佛印与东坡结有深厚情谊,秦观步东坡之后尘,对佛印也非常景仰。首联中的“抱包”写佛印之行装,“江月松风处处参。”写其处处参禅有得。“他日惠林为上首”,言他日为慧远东林寺之上首。上首是一种礼仪的方位、顺序。一般坐北面南为尊、是餐桌的上首。排座时,主宾在上首,主人在下首。“几年弥勒作同龛”,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尤尊崇弥勒佛,即未来佛。此言佛印尊崇弥勒佛,供奉于龛。第三联上句想像上座时的情景,下句言其居住时的情景。末联言东林寺之寥落。莲社风流云散,虎溪在庐山东林寺门外,传说慧远招邀陶渊明、陆修静,送行过溪,虎辄吼,因名溪为虎溪。莲社即白莲社,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有十八贤。末句写佛印来此的孤独状。

从这些为数不多的秦观诗词以及慧洪的一则诗话来看,不仅可以印证秦观在九江与庐山的行踪,且可见他乐九江、庐山之清美,对九江、庐山的人文历史也有较深的了解,其诗词作品或实写其景,或虚写其向往,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与史料价值。

[1]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卷三十九)[M].长沙:岳麓书社,1995.577.

[2]吴宗慈.庐山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288.

(责任编辑秦川)

2014-04-10

胡迎建(1953-),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交大硕导、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I 207.2

A

1673-4580(2014)03-0026-(04)

猜你喜欢

秦观九江庐山
九江学院建筑设计作品选登
长干曲四首(其二)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拜师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秦观 踏莎行》
《李白 庐山谣》
鹭鸟如诗
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