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金贵运用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法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的经验

2014-04-15李东红谭涛李华南

江苏中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推拿法冲脉通脉

李东红谭涛李华南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指导:王金贵

王金贵运用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法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的经验

李东红1谭涛2李华南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指导:王金贵

腹部推拿作为津沽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推拿技艺,在天津地区已经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王金贵教授结合现代科学研究,逐渐补充并完善了津沽腹部推拿理论,进一步阐释了冲脉的循行与气血阴阳表里的关系,在传统腹部推拿基础上,运用“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紧张性头痛、广泛性焦虑症、疲劳综合征等功能性内科疾病,疗效显著。

津沽推拿 调冲通脉 腹部推拿 内科疾病

天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地方文化氛围,促进了津沽脏腑推拿名家及各个学术流派的学说不断汇集、薪传,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津沽脏腑推拿疗法。津沽脏腑推拿疗法,又称腹部推拿,即医者于患者腹部施术,借助特定腧穴以及手法补泻,调节人体脏腑经络,从而达到祛病疗疾的目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金贵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津沽脏腑推拿疗法进一步挖掘整理,综合“古法腹部按摩”指导理论的完整性、“脏腑图点穴法”操作技术的多样性、“骆氏腹诊推拿”腹诊辨病的针对性[1],以此丰富了津沽脏腑推拿理论。与此同时,王教授从现代科学角度出发,提出腹部推拿通过外周(胃肠)和中枢(脑)轴途径,整体调节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为津沽脏腑推拿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借鉴。基于以上研究,王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以“调冲通脉”作为腹部推拿的理论核心,并把它运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紧张性头痛、广泛性焦虑症、疲劳综合征等功能性内科病中。现代医学认为,此类疾病的最大特点是不能通过现有的临床医学检测手段单一地从组织结构上的变化揭示疾病的本质。王教授认为,此类疾病多因气血不和、后天失养所致,而“调冲通脉”腹部推拿以伏冲之脉为施术部位,通过对冲脉的调节,进一步影响十二经脉,作用全身,真正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也为推拿早期介入器质性疾病的治疗,或者预防各类重大器质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1 以“调冲通脉”理论为核心的腹部推拿

腹部推拿以腹部为操作部位,《厘正按摩要术》曾言:“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部作为人体上下的纽带,在推拿治疗中起重要的作用。冲脉是腹部的特殊经脉,起于胞中,又与奇经八脉中的督、任相合,同出会阴,有“一源三岐”之说。王教授“调冲”理论的提出,恰是基于冲脉在机体之中的重要性,腹部推拿通过对其的作用,可以进一步促进十二经脉气血的流通,激发其功能,最终达到“通脉”的效果。

1.1 “调冲”理论提出的依据根据冲脉在机体中所发挥的功能,主要理论依据有三:一是冲脉是沟通全身气血的要道,《难经》杨玄操注:“冲者,通也。言此脉下行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冲焉。”说明冲脉是统领十二经脉气血的要道,脏腑经络的气血都汇聚于此,故其又被命名为“血海”。同时,冲脉推动全身血气运行至周身各处,从而起到调节五脏六腑的作用。二是冲脉是沟通阴阳表里的要道,张景岳曰:“其上自头,下自足,后自背,前自腹,内自溪谷,外自肌肉,阴阳表里无所不涉。”说明冲脉是一条贯通全身上下、前后左右的要道。中医认为脏为阴,腑为阳;背为阳,腹为阴。腹部的募穴是脏腑之气集聚之处,背部的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2],而腹与背正是冲脉所过之处,因此冲脉在沟通阴阳表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三是冲脉是联系十二经脉的枢纽,根据《灵枢》对冲脉分支的描述,说明冲脉的前行支通过与任脉相交而通诸阴经,后行支与督脉相通而通诸阳经;上行支行于头面而灌诸阳,下行支行于下肢而渗入三阴;内自溪谷外至肌肤[4]。十二经脉分为阴经与阳经,分布于四肢、头和躯干。而冲脉的分支恰汇聚于此处,具有沟通阴阳的作用,因此冲脉可起到联系十二经脉的作用。

1.2 “通脉”效果产生的原理奇经生理功能以满为功,以通为用。而腹部推拿恰以“冲脉气血充足、脉道通利”为要。从冲脉的循行和腹部推拿操作方法的角度来阐述腹部推拿对冲脉的影响。按腹法多作用于特殊穴位所在之处,其中包括关元穴,《类经》记载:“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冲脉起于胞中,即关元也。”深按于此可激发冲脉的精气,使腰腹部及双下肢产生得气感[5],借以此判断经脉是否通畅,冲脉的气血是否得以传递。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而腹部推拿恰恰以腹部为治疗的核心,通过此可以间接影响心、肺二脏,心主脉,肺朝百脉,二者共同调节人体的脉道,起到“通脉”的效果。经脉通畅,则冲脉的气血得以运行,遍及全身上下,沟通十二经脉,进而濡养五脏六腑,温煦表里肌腠,起到扶正祛邪、调节脏腑的作用,因此可以促使功能性内科疾病得到有效的缓解。由此可知,冲脉调畅、经脉畅通是腹部推拿运用于临床的核心。

2 “调冲通脉”理论运用于功能性内科疾病的治疗

耿晓云等人认为冲脉上逆是冲脉引发诸病的主要形式[6],冲脉上逆可导致机体的气血不和。同时由于患者后天脾胃失养,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血清阳无以濡养肢体,则困倦乏力,四肢肌肉酸痛;不能达于上,则头晕;不能养心神,则心悸健忘;不能滋养先天之本,则肾精不足,致精少、经闭。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机体轻健有力、精神振奋;反之,则腰膝无力、精神萎靡,这一系列变化共同引发了功能性内科疾病。鉴于此,王教授提出了以调冲通脉为核心的腹部推拿理论,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功能性内科疾病确立了多靶点整体性的治疗方案,在“调冲通脉”理论的基础上达到“健脾”、“调神”、“和胃”、“行气”的目的,从而更好地指导肠易激综合征、紧张性头痛、广泛性焦虑症、疲劳综合征等功能性内科病的治疗。

2.1 以“健脾”为目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病位在肠胃,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中医认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脾与胃互为表里,由此可知该病与脾的关系密切,因此本病的治疗应以健脾为主。《内经》云:“脾司大腹”,“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手法主要作用于腹部的募穴(如中脘、章门)和伏冲之脉配合背部的俞穴(如脾俞穴、胃俞穴),俞募配穴达到脾气健运的目的,腹部手法促进冲脉调畅,使全身的气血充足,即保证脾有血可统。同时冲脉的气血下出于足阳明胃经的上下巨虚二穴,此二穴分别是大肠、小肠的下合穴,《灵枢》提出“合治内府”的理论,说明作用于上下巨虚可以影响大小肠的功能,因此脾胃肠道的功能得以恢复。由此可知治此病应通过“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法达到“健脾”之目的。

2.2 以“调气”为目的治疗紧张性头痛中医认为“经脉瘀阻、气机失调”是紧张性头痛的病因,病位在头。气机失调则血运不畅,血运不畅易引起脉道瘀阻,不通则痛。而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调畅则全身气机畅通。足太阴脾经又与冲脉相交于公孙穴,脾主运化,司统血,若脾运不健,全身气血匮乏[7],进而影响冲脉对十二经脉气血的调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十二经脉的气血匮乏会影响上行于头面的气血。腹部推拿通过调畅冲脉,使其气血进入公孙、上下巨虚三穴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脾胃之气得健则促使机体的气机调畅,推动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序地进入头部,有效地缓解持续紧张的肌肉组织,使痉挛的血管得以舒张,进而紧张性头痛得以缓解。因此治疗此病应通过“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法达到“调气”的目的。

2.3 以“调神”为目的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中医学认为广泛性焦虑症属于神志病的范畴,《类经》云:“形以血充,故血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怫郁也,重滞不舒之貌。血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隘狭也,索然不广之貌。此皆血海不调之为病。”说明神志病与机体中的血是否平和有关。冲脉是沟通气血的要道,具有“渗诸阳,灌诸精”的作用,其功能调畅可保证机体的气血平和达到“调神”的目的。腹部推拿使上逆的冲气得以调畅,冲脉的功能充分发挥,进而保证了全身的气血处于平和的状态。《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因此处于平和状态的血液濡养了神志,从而焦虑状态得以缓解,使机体达到一种“血和则神安”的状态。由此可知治疗此病应通过“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法达到“调神”的目的。

2.4 以“和胃”为目的治疗疲劳综合征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学中“虚劳”的范畴,中医认为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多表现为气血筋骨方面的症状。《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由此可知筋骨方面的疾病多与足阳明胃经有关,而冲脉的气血又下出于足阳明胃经,不仅调和胃的功能,还与其共同起到温煦下肢肌肉筋骨的作用。胃与冲脉皆为五脏六腑之海,两者的功能正常,五脏六腑才得以濡养,身体的机能才得以调畅,疲劳状态才得以缓解。因此治疗此病应通过“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法达到“和胃”之目的。

3 结语

综上,功能性内科疾病作为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王教授“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治疗此病有以下四方面的优势:一是遵循八纲辨证的原则,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及病性,通过“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法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二是手法巧妙地于欣欣然间解除患者病痛,避免了服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副作用;三是腹部推拿是以脏腑和经络学说为基础的[8];四是采用“俞募配穴”的原则有效地调节脏腑的功能。笔者对王教授调冲通脉腹部推拿法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之经验略有所悟,特录于此,期能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1]董桦,王金贵.“津沽推拿”学术流派的源流探讨.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120

[2]孙庆,张树津,张震宇.陈志华教授腹部推拿原理浅析.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3):43

[3]王金贵.胡氏腹部推拿法及其理论基础.按摩与导引,1999,15(5):3

[4]秦大刚.小议冲脉.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3):52

[5]耿晓云,马忠军,韩淑凯.冲脉理论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232

[6]周唯.张锡纯冲脉气逆理论及其现代临床应用.中医研究,2009,22(7):3

[7]林琪家.冲脉古代文献研究.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8]王金贵.胡氏腹部推拿浅析.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2):1999

R25

:A

:1672-397X(2014)12-0010-03

李东红(1988-),女,硕士研究生,中医骨伤专业。

谭涛,13072240977@163.com

2014-08-05

编辑:陈诚傅如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762);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130209);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120210);201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建设项目

猜你喜欢

推拿法冲脉通脉
中医名言拾粹
脑瘫患儿便秘应用护理干预结合推拿法治疗的效果研究
中医名言拾粹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九)——小儿眼保健推拿法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医学研究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
通脉复律汤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60例
中医调理儿童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