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4例临床分析

2014-04-15成亚琴张元媛吉训明樊兴娟

交通医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头颅抗凝磁共振

成亚琴,张元媛,郎 野,陈 健,孟 然,吉训明,樊兴娟*

(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22600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4例临床分析

成亚琴1,张元媛1,郎 野2,陈 健2,孟 然2,吉训明2,樊兴娟1*

(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22600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减少病史率。方法:对14例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中11例首发症状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14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表现为静脉窦密度增高5例,脑出血4例,颅内低密度灶2例,CT未见异常3例;10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介入溶栓、碎栓及取栓治疗,1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抗凝治疗;介入溶栓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类脑血管病,成人中年发病率为3~4/100万,儿童为7/100万。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病率男∶女为1.5∶5,该病发病率低,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变化较多,且病因复杂,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如果不能及时确诊并给予切实有效治疗往往会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为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总结我们2006年1月—2014年8月收治CVST女性患者14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病程转归,以期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治水平,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4例,年龄23~68岁,平均39岁。首发症状:头痛、呕吐11例(78.6%);伴有发热4例(28.6%);表现为头晕、耳鸣3例(21.4%);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21.4%);有癫痫发作7例(50%);有视物模糊3例(21.4%)。阳性体征:视乳头水肿6例(42.9%);肢体瘫痪6例(42.9%);脑膜刺激征阳性4例(28.6%);有不同程度外展神经麻痹2例(14.3%)。病因学:5例有孕产史;4例有口服避孕药史;2例有乳突炎史;1例有乳腺癌手术史,后一直服用非甾体类激素;1例有癫痫史;1例有高血压史。

2.2 实验室检查 14例中D-D二聚体升高4例;血清蛋白C和(或)蛋白S降低4例;1例患者发病时有一过性白细胞,血小板升高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红蛋白正常,血生化及凝血象正常,但未发现存在明显感染。脑脊液检查:其中13例患者行腰穿检查,初压升高10例(>180mm H2O),3例初压正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例,脑脊液蛋白增高3例,其余患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2.3 影像学检查 14例全部行头颅CT平扫检查,3例未见明显异常,5例表现为束带征、高密度三角征,4例表现为额叶或顶叶出血,2例表现为局灶性颅内低密度灶。其中10例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检查,静脉窦血栓急性期MRI显像表现为T1像为等信号T2像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MRV表现为病变部位静脉窦高血流信号缺失。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均显示部分静脉窦不显影。14例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11例,直窦5例,右横窦8例,左横窦7例,右乙状窦6例,左乙状窦5例。其中有8例同时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

2.4 治疗及转归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脱水降颅内压、脑保护、神经营养、抗感染及各对症支持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同时监测凝血象使INR维持在2~3。对于病程1月内给予积极有效的抗凝治疗,病情仍在加重的6例患者行介入溶栓、碎栓及取栓治疗,急性期后或治疗好转出院的患者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3月。14例患者经正规抗凝治疗后4例患者基本痊愈, 7例病情显著进步,2例无改变,1例死亡。死亡患者为孕29周,头颅CT示右顶叶出血,MRV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家属拒绝行介入手术治疗,后行去骨瓣减压术,死于脑疝所致的呼吸循环衰竭。

3 讨论

CVST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人。在成人女性患者中80%是育龄期妇女,多数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及是否处于孕产期密切相关[1]。我院14例患者中,年龄23~68岁,平均39岁。其中40岁以下的育龄妇女占71.4%,发病前4例有口服避孕药史,5例发病前有孕产史。由于CVST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痛,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CVST的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无阳性发现,少数患者头颅CT检查可表现为束带征、高密度三角征、增强扫描可表现为Delta征(空三角征)等,但阳性率低,文献报道仅为30%左右[2],本观察组阳性率为36%,与文献报道相似。磁共振成像技术对CVST的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静脉窦血栓亚急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而急性期及1月后的血栓,T1像为等信号。CVST患者的MRV表现为病变部位静脉窦高血流信号缺失。因此,可依据MRI上显示的静脉窦异常信号同时结合MRV上相同部位本应存在的血流信号消失来诊断该病。采用结合MRI与MRV影像表现,CVST诊断的敏感性提高到90%以上[3]。本组病例中10例患者行头颅MRI及MRV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诊断CVST过去的金标准为DSA检查,而与核磁共振检查相比费用高、有创伤,核磁共振检查有成为诊断CVST首选的检查方法的趋势。

目前CVST治疗首先是病因寻找,抗凝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同时可防止血栓继续延伸,预防其他部位血栓形成。多项关于抗凝治疗试验结果均表明[4-6],抗凝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文献报道[7]即使在颅内存在出血性梗死的CVST患者中使用抗凝治疗,也不会增加出血量或诱发新的出血,并改善预后。本组14例患者全部接受抗凝治疗,治疗前后均未发现有颅内出血,因此抗凝治疗是安全的。据报道CVST患者静脉窦再通基本都发生在发病后4个月之内[8],目前多数主张至少口服抗凝药3个月,针对某些存在特殊病因的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抗凝。本组13例好转的患者中3例于出院后4个月复查MRV,2例静脉窦显影正常,1例部分再通。文献表明有13%~20%的CVST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7]。CVST预后差的因素为病程中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精神症状以及伴发颅内出血,或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9]。本组有1例患者于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率为7.1%,低于文献报道,其他13例均有好转,可能与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有效的抗凝以及介入治疗有关。但本文样本数量太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1]Stam J.Thrombosis of the cerebral veins and sinuses[J].N Engl J Med,2005,352(17):1791-1798.

[2]Wasay M,Azeemuddin M.Neuroimaging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J].J Neuroimaging,2005,15(2):118-128.

[3]Lafitte F,Boukobza M,Guichard JP,et al.MRI and MRA for diagnosis and follow up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J].Clin Radiol,1997,52(9):672-679.

[4]de Bruijn SF.Stam J.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r cerebral sinus thrombosis[J].Stroke,1999,30(3):484-488.

[5]Nagaraja D,Rao BSS,Taly AB,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heparin in puerperal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J].Nimhans J,1995,13(2):111-115.

[6]Stam J,De Bruijn S,Deveber G.Anticoagulation for cerebral sinus thrombosis[J].Stroke,2003,34(4):1054-1055.

[7]Ferro JM,Canhão P,Stam J,et al.Prognosis of 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n 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ISCVT)[J]. Stroke,2004,35(3):664-670.

[8]Baumgartner RW,Studer A,Arnold M,et al.Recanalisation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3,74(4):459-461.

[9]Canhao PC,Ferro JM,Lindgren AG,et al.Causes and predictors of death in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J].Stroke,2005,36(8):1720-1725.

R743.32

B

2014-09-28

1006-2440(2014)06-0660-02

*[通信作者]樊兴娟:Tel:051381161706

猜你喜欢

头颅抗凝磁共振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油菜花
嵇康·绝响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