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经理论关于带下病的理法方药*

2014-04-14朱慧萍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阴液带脉叶天士

★ 朱慧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在妇科,带下过多,超出正常的生理范围,或色、质、气味异常者,为带下病,为临床常见。轻者可见带下单一症状,重者八脉皆虚,带下异常仅为诸多症状之一。叶天士为清代名医,对妇科病最提倡讲究奇经治法,然有关奇经理论散在其大量医案中,笔者以研究叶氏医案为主,结合古今有关医论及临床体悟,著成本文,以资临床参考。

1 带下病因病机分析

《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傅青主言:“带下倶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带下病为妇科临床常见,责之任脉、带脉为病。任脉行于身前,为阴脉之海,总任诸阴。带脉围腰腹一周,如束带然,其功能为约束直行经脉。《四圣心源》曰:“带下者,阴精之不藏也……五脏之阴精,皆统于任脉,任中阳秘,带脉横束,环腰如带,为之收引,故精敛而不泄。任脉寒冱,带脉不引,精华流溢,是谓带下。”可知任脉之阴精受带脉约束而能固摄。若带脉受病,约束失常,则阴液失摄而下行为带。带下之物,不论色质,皆为阴液之类。

带下病主要关系肝脾肾三脏,肝火动则绵绵而来,脾肾虚而下滑不禁。湿热下注者多为实证,精液不守者多为虚证。虚损重证可见八脉皆损,带下绵绵只是其一症状。

(1)因于脾虚。带脉之章门穴为脾经募穴,带脉位于腰腹,约束直行经脉之气不致下陷,实为脾脏之气所主。故带下之证多责之脾虚,因于脾虚生湿,气虚下陷,带脉失约而致湿浊下注,带下量多质粘,腹满便溏,神疲乏力,脉缓等。

(2)因于肾虚。《灵枢·经别篇》曰:“肾足少阴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盖肾主藏精,带固腰膂,虚则不能封固,而精有自失者矣。带下色淡质稀味腥而绵绵不绝,兼见腰膝酸软,脉沉迟等。

(3)因于湿热下注。带脉之章门穴属足厥阴经,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属足少阳胆经。故带下与肝胆经关系甚密,若肝胆湿热内郁,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带下多为黄稠粘带,若热盛灼伤络脉之血,可致带下夹血而成褐带。

(4)因经行、产后、人流术后等不洁因素感染胞宫,伤及任脉,而致带下量多臭秽粘稠色黄或绿,或赤白相间等。

带下之物终属阴液下泄,量多如崩或久病带下而耗伤阴液,如叶天士曰:“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髓枯。由脂液荡尽,致形骸枯槁,延为瘵疾。”故带下之病亦当重视。

2 带脉病治法用药

带下之源,皆出阴分,叶天士引古人言:“暴崩宜固,久带宜清。”崩带属五液走泄,急当制止,久带阴液耗损,阴虚则热,宜养阴清虚热。若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者,则需通阳摄阴以固本。若脾虚下陷而下滑不禁者,则治脾而调升降。根据带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常规治则有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纵者收之,湿者燥之,热者清之,郁者疏之。带下因于肾虚者,常用药如杜仲、沙苑子、菟丝子、巴戟肉、川断、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等补肾涩精而不伤阴之品强腰固带;因于脾虚者以土炒白术、苍术、莲子、芡实、车前子等健脾燥湿止带;因于脾虚气陷而致带下不绝者,以益气升提常用黄芪、人参、升麻、柴胡、白芷、荆芥;若因虚损久致八脉不固,汗出带淋,须以人参、鹿茸峻补元气,升固八脉之气。因于肝胆内郁,湿热下注者常用黄芩、黄柏、龙胆草等清热燥湿,湿热灼伤血络而下赤白带者,常用生地榆、椿根皮、鸡冠花等清热止带止血;若带下黄稠腥臭,加清热利湿解毒药如白毛藤、墓头回、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带下之患亦可因痰湿滞于胸中流于带脉所致,《儒门事亲》亦运用吐法,使痰祛带止。带下因湿热之毒从阴户上行感染所致者,配合药液坐浴、阴道给药等外治法疗效更好。由久病损及奇经,而致带下不绝者,需讲究奇经治法,下文从叶天士治带下病案中求之。

3 叶天士治带下病方药总结

叶天士为一代名医,其医案所见重症久病居多,重病久病多累及奇经,故叶氏尤其讲究奇经治法,见其医案最能体现奇经治法特色,下文集中归纳其有关奇经带下方药,验之临床颇多效应。

(1)震灵丹。由禹粮石、赤石脂、紫石英、代赭石、乳香、没药、朱砂、五灵脂组成。叶天士常在血崩带崩,急当固涩止脱时用之。叶天士认为凡不受热药体质,必用震灵丹以固下,其中禹粮石、赤石脂二味,属外刚内柔,味酸质厚,能填阳明空隙,合以紫石英、代赭石通降之品,通则达下,涩则固下,病体无论偏寒偏热均可用之。如:暴怒伤肝,白带下注,继而间血,由血络阴液损伤而内热,急当固涩止带,方用炒枸杞、炒黑当归、龙骨、紫石英、白薇,煎药送服震灵丹。

(2)补肾健脾止带方。人参、茯苓、杜仲、桑螵蛸、沙苑子、芡实、莲子。用于脾肾气虚,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绵绵不绝者,属于冲任奇脉内损,有崩漏劳损淹缠之虑,治以人参、茯苓、莲子益气健脾,杜仲、桑螵蛸、沙苑子、芡实强腰固带。

(3)养阴摄带方。熟地炭、萸肉炭、芡实、茯神、莲子、桑螵蛸。用于舌红无苔,头胀身热,带下如注,此属五液走泄,阴虚阳浮热蒸,当用摄剂,因熟地、山萸肉粘腻之性难入奇经,而有碍胃滋胀之虞,炒炭去其粘腻之性,本已阴虚而阳气浮越,不可用鹿角霜、沙苑子等温药升举动阳,更伤阴液。

(4)通补下焦方。肉苁蓉、杜仲、炒枸杞子、当归身、炒白芍、五味子、茯苓、紫石英。用于肝肾液亏,冲任空乏而暮热汗出,身动气喘,带下绵绵不断,腰脊痿软牵痛,治以通阳摄阴,镇冲固带。肉苁蓉、当归身、枸杞子、茯苓、五味子为叶氏常用通补奇经方,暮热汗出,身动气喘责之于冲脉上逆,用紫石英收之镇之,杜仲强腰固带。

(5)升固奇脉方。人参、鹿茸、鹿角霜、紫河车、当归身、茯苓、紫石英。用于奇经元气大虚,经水不来,带下频频颇多,此乃血液脂膏之涸,任带脉虚而阴液失固,下行为带,切勿予桂附热燥之物劫烁阴液。用参、茸峻补元气,升固奇经,合鹿角霜、紫河车、当归身温养气血,紫石英温镇胞宫冲脉,茯苓淡渗引药入下焦,使八脉之气得以温养摄固。

(6)养阴清带方。柏子仁、生地、青蒿根、黄芩、樗根皮、泽兰。用于久崩久带,暴下紫黑血之后,黄水绵绵不断。予以养阴清热止带,用泽兰止而不留瘀。

等带止后再予斑龙丸温养奇经。

4 验案举例

病案1:章某,45岁,2013年11月20日就诊。2天来带下色黄臭秽,尿频尿急,无尿痛,自觉腰酸下坠,腹部隐痛,无发热,腹部按压无明显疼痛,大便不成形,舌体偏胖大质淡红,舌苔白腻、中后部偏厚,脉细滑。此属脾虚,湿浊流注带脉,带脉失约而见腰腹不适,湿浊下注为带下臭秽,尿频尿急。治以健脾利湿解毒。方药:炒白术20g,苍术15g,茯苓15g,瞿麦10g,通草6g,滑石15g,薏苡仁20g,萹蓄10g,车前草10g,墓头回10g,白毛藤15g,白豆蔻6g,杜仲10g,川断10g。5剂。其中苍白术健脾燥湿,白豆蔻芳香化湿,运转中焦气机之枢纽,茯苓、薏苡仁、瞿麦、通草、滑石、萹蓄、车前草除下焦湿热,墓头回、白毛藤解毒除湿,杜仲、川断强腰固带。服5剂后诸证均减,继以健脾化湿巩固疗效。

病案2:杨某,23岁,2012年6月10日就诊,西医妇科诊断为反复霉菌性阴道炎,建议转中医治疗。自诉带下量多呈豆腐渣样,外阴瘙痒,时有腰酸腹胀,舌苔薄白,舌边有齿印,脉缓。予完带汤加味健脾疏肝、除湿止带:炒白术30g,苍术10g,党参20g,炒山药20g,柴胡6g,陈皮6g,荆芥6g,车前子12g,炙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白毛藤10g,杜仲10g。服7剂后带下明显较少,瘙痒减轻,继服2月余巩固疗效,霉菌性阴道炎未再复发。

[1]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

[2]孙洽熙主校.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62.

猜你喜欢

阴液带脉叶天士
“以带为枢”论治经络病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叶天士棋子治病
谈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八字诀养好带脉
《伤寒论》方中“存阴液”思想应用举隅
叶天士栀子豉汤的临床运用
略说带脉在练功中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