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创新是旴江医学最鲜明的特征*(续)

2014-04-14何晓晖徐春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旴江医家

★ 何晓晖 徐春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6)

(接上期)

3 医疗技术的传承创新

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明,推动着临床诊疗水平的进步与提高。旴江历代医家在传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医学财富。

3.1 骨伤技术 危亦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骨伤科发明家,创造了诸多的骨伤治疗新技术。他所著《世医得效方》开创了正骨整复手法之先河,在“正骨兼金镞科”中详细介绍了肘、臂、腰、膝脱臼骨折的整复方法,其中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为世界之最早,比英国医生达维斯采用这一同样方法早了600年;架梯(立凳)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也被认为较现代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巴累1572年采用的类似方法早了200多年[12]。《世医得效方》记述应用草乌散全身麻醉进行正骨手术,是世界麻醉史上已知的最早全身麻醉的医学文献记载,危氏应用蔓陀罗、草乌等进行全身麻醉,比日本外科医生华冈青州1805年使用蔓陀罗做手术麻醉早了460多年[13]。

3.2 产科技术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了南宋前40余部医著中有关妇产科治疗经验,尤其在继承杨子建《十产》助产手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与创新,创立了对倒产、偏产、坐产、盘肠产等难产的有效处治方法。如所记述的臀位助产法是世界最早的相关文献记载,“盘肠产”及其处治方法补充了《十产》之未备。陈氏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以兔脑髓为主药佐以芳香药物制成“催生丹”,其催生效用冠于宋以前诸催生方之首。

3.3 舌诊技术 舌诊是中医独特的诊察手段,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元代清江医家杜清碧精于舌诊技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探索、新发现,他增订敖继翁《金镜录》一书,将原十二舌苔图增为三十六图,并列治法方药,于至正元年(1341年)撰成《敖氏伤寒金镜录》,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

3.4 针刺技术 旴江针灸学源远流长,名家云集,全国中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各家学说》记述的62家针灸流派代表人物中,有葛洪、席弘、龚居中、龚廷贤、李梴、万全、黄石屏、鲁之俊8人为旴江医家。宋代的“席弘针法”,捻转补泻手法特色鲜明,家传12代历久不衰,针术广为传播,其门徒遍及江西各地,并扩大至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地区针灸派系之一。明代李梴独创的“南丰李氏补泻”法,倡导取穴“尚精简”,剌分迎随,异穴补泻和多元开穴,丰富和发展了针学理论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危亦林将针剌广泛应用于咽喉患部,创立了特色鲜明的“喉针”疗法。当代江西中医传承了历代旴江医家的针剌经验,并加以发扬与创新,如无创痛针刺术、五官飞针术等开创了针刺疗法新局面。

3.5 灸疗技术 灸疗这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治疗技术,自古至今在旴江流域世代相传,民间应用盛行,高手层出不穷。龚廷贤对灸法情有独钟,用灸所治病证多达60余种。龚氏在灸法上多有创新,尤其擅长脐疗,在薰脐、蒸脐、温脐等治法上具有独到之处。他首先提出“晕灸”一词及处理方法,对灸后护理和灸疮引发更有独特见解。陈自明《外科精要》一书开篇即论灸法,并有10篇灸疗专论,其应用的灸法有艾柱直接灸、隔蒜灸、隔药蒜饼灸、隔净土饼灸、隔豆豉饼灸、骑竹马灸法等,不仅“痈疽初起,均宜灼艾”,并根据痈疽发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不同类型选用不同的灸法,为外科用灸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治疗经验。龚居中为治痨专家,擅长用灸治疗痨瘵,在长期的治痨实践中大胆探索,突破前人“热证禁灸”的禁忌,应用灸法治疗痨瘵,为后世用灸治疗热病和扩展灸的治疗范围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4]。

当代旴江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灸疗学术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发扬与创新,取得了世人瞻目的新成果。旴江医籍《妇人大全良方》与《世医得效方》都记载了艾灸至阴穴治疗横生逆产。上世纪80年代江西中医研究所余鹤龄研究员等开展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的临床规律及原理研究,临床研究证实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疗效确切,实验资料证明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是实现艾灸转胎的主要机制,该项研究获得1987年卫生部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在继承《内经》腧穴敏化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辨敏定位、消敏定量的热敏灸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艾灸治疗难治病症的疗效,改观了全国灸疗萎缩的临床现状。卫生部副部长佘靖曾给予高度评价:“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热敏灸新技术荣获2007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在全国27个省市28家三甲医院、109家二级医院推广应用,热敏灸科技成果已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重点推广的国际合作项目。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举行了“中华热敏灸日暨中华热敏灸全球启航”仪式,热敏灸技术正传播于全世界。

4 中药方剂的传承创新

方药是中医治疗的具体手段。中药是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总结,方剂则为治疗经验的有效载体。旴江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创新,为中药方剂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黄宫绣在《本草求真》凡例中说:“余尚论药性,每从实处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复不厚今以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在方药运用上,旴江医学也体现了创造性。

4.1 开创中药功效分类法 清代医药学家黄宫绣所著《本草求真》,感于往昔之本草书“道理不明,意义不疏”,在前人的认识及理论成果基础上,开创近现代临床中药学以功效归类载录药物的编写形式,按药性气味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七类,各类又分若干子目,如血剂中又分温血、凉血、下血,是第一部中药功效分类比较完善的临床中药学专著[15]。全书非常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对脏腑学说尤为突出,书中专列《脏腑病证主药》一篇。如“肺”,有补肺气(人参、黄芪)、温肺(燕窝、饴糖、甘菊、胡桃肉)、润肺(葳蕤、人乳、阿胶等)、升肺气(桔梗)等,可以清楚地看到功效认识的成熟与完善,打破宋以前诸病通用药“病症——药物”框架,建立以“证(或功效)——药物”体系,标志着辨病或辨症模式向辨证模式转化的完成,而功效的成熟正是与辨证模式转化同步[16]。

4.2 璀璨耀目的旴江名方 自从《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以来,方书层出不穷。其中旴江医家的方药书独具特色,影响深远。如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载方3 300余首,既保存了许多濒于失传的古代验方,又收载了危氏自高祖以下五世所积累的名医验方,也毫无保留地公布了自己制订的有效方剂。如治疗水肿的秘传八方(芫花丸、牵牛汤、苁蓉散、乌鲤鱼汤、郁李仁散、川活散、红豆散、紫金丸),治疗痈疽的秘传十方(前锋正将、引兵先锋、固垒元帅、护壁都尉、四面楚歌、水师晶明、替针丁香丸、生肉神异膏、止痛拔毒膏、黄丹散)等。书中名方参附汤、天王补心丹、玉屏风散、苍术散(二妙丸)、五仁丸等被后世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危氏创制的“草乌散”是世界上医学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全身手术麻醉处方。宋代陈自明总结南宋前妇科著作,结合当代医家经验及自己临证体会,著成我国现存最早具有系统性的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载方1383首。该书名方龙胆泻肝汤、缩泉丸、固经丸、良方温经汤等延用至今,疗效确切。以活血破瘀立法的夺命丸、夺命丹、夺命散等三夺命方分治产后诸病,特色鲜明;以兔脑髓为主药佐以芳香药物制成“催生丹”,其催生效用突出。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著作近20种,其中《种杏仙方》《鲁府禁方》《救急神方》为方书专著,所创的名方白凤丸、清温饮、清上蠲痛汤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老年养生验方阳春白雪糕、延寿丹、八仙长寿丸等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他所著《万病回春》在17世纪传入日本后颇受青睐,所记述的方剂成为汉方成药制剂的主要处方来源。据统计,龚廷贤的处方占现代汉方制剂的9.25%,仅次于张仲景的经方。元代御史兼建昌(今江西南城)太守沙图穆苏著的《瑞竹堂经验方》,采方310余首。该书处方醇正,效验实多,调补不轻易用金石之药。“妇人门”中八珍散,至今应用尤广,为气血双补之代表方剂。清燥救肺汤为清初名医喻嘉言所创立,是秋燥证的代表方剂,主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肺燥证。后世医家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扩展,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皮肤、五官系统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鼻衄、干燥综合征等30余种疾病。

4.3 旴江名方古为今用 旴江方书为现代新药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危亦林献出的五代秘方参附汤,是温阳救逆的经典方剂,临床应用700年以来活人无数,现代已制成急救用药参附注射液,已成为临床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药物。北京同仁堂乌鸡白凤丸是依据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白凤丸组方配制,有补气养血、止带的作用,是治疗妇女气血两亏的良药,临床又被应用于治疗肝炎,获得一定疗效,特别是降血清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作用较为明显。长春宝系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中“长春不老仙丹”化裁而成,对肝肾亏损所致的衰老症、精神疲乏、腰腿酸软、健忘失眠、心悸气短、夜多小便等有显著疗效[17]。胃得安系福州梅峰制药厂根据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中“无价金丹”化裁,经研究选用20多味国产地道药材炼制而成,具有消炎解痉、和胃止痛、健脾消积、安神宁心、活血祛瘀等作用,对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症亦有较好的疗效[18]。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对龚廷贤的温清饮开展了各科疾病的临床研究,经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免疫调节、抗炎、镇静及解热、抗溃疡、抗凝血等作用,已引申应用于血热蕴结引起的红斑狼疮、脑梗死、糖尿病、复发性口疮、皮肌炎、皮肤病、白塞氏病、女阴白斑等疾病的治疗,均收到满意疗效[19]。

5 中药炮制的传承创新

精良的中药是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旴江医学的兴起与发展依存于旴江流域中药业的繁荣昌盛。位于旴江上下游的南城、樟树镇,是驰名天下的两大药帮“建昌帮”“樟树帮”的发祥地。民间“樟树个(的)路道,建昌个(的)制炒”、“药不到樟树不灵(齐),药不过建昌不行”的谚语,是对两帮药业制药特色和药品质量的赞誉。

5.1 樟树帮 位于旴江下游流域的樟树镇,素有“南国药都”之美誉。樟树药业有1 8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樟帮药业遵循中药炮制“术遵岐伯,法效雷公”之训,素守《雷公》之“十七法”和《本草蒙筌》之“三纲”、“九法”,其炮制技术,不论炒、浸、泡、炙或烘、晒、切、藏均十分考究,炮制工具、辅料和工艺别具一格。樟帮饮片选料上乘,制作工艺精良,其刀工精细独特,饮片片型美观,花样众多,如“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槟榔切108片,一粒马钱子切206片(腰子片)”。樟树药业创造了一套自己独特的传统加工炮制工具,如铡刀、片刀、刮刀、铁锚、碾槽、冲钵、蟹钳、鹿茸加工壶、压板和硫磺药柜等[20]。精良的中药饮片疗效灵验,使樟树中药业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南方中药加工和药品交易的中心。建国以来,樟树药业得以不断发展,成为经国务院批准的三大药交会之一。自1958年迄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已经在樟树举办了44届,到会人数、成交金额及在全国药商中的影响力位于三大药交会之首,为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5.2 建昌帮 南城(古称建昌府),位于旴江上游,是旴江医学和“建昌帮”药业的发祥地。“建昌帮”药业起源于东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传统炮制技术。其传统特色为“工具、辅料独特,炮制方法考究,擅长饮片制作,片斜、薄、大,色艳,气香,味厚,毒低,效高”。其加工炮制工具,主要有琢刀、雷公刨、猪肝刀石、硫磺柜、斜锅灶、枳壳榨、槟榔榉等[21]。炮制辅料,善用当地土特产,如灶心土、米泔水、谷壳、米酒、河沙、生姜、蜂蜜等。炮制过程注重浸、润、湫、腌的功夫,制法以煨、炒、炙、熏、蒸、炆等为拿手,其饮片“形、色、气、味”俱全。如煨法,煨附子保留了唐代“煻灰火中炮炙”的煨制法,在国内独具一格;又如炆法,既得陶坛砂罐忌铜铁之便,又以糠火烧四边,有文火慢煮之功,以增加饮片纯真滋补之力。建昌药业特色饮片有煨附片、阴附片、阳附片、淡附片、姜半夏、明天麻、贺茯苓、童便制马钱、山药片、泡南星、醋郁金、炒内金、炆熟地、酒白芍等。因建昌帮中药炮制工艺精湛,流传地域广泛,曾在江西、福建、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6 医德医风的传承创新

“仁人”、“仁心”、“仁术”,是医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追求。黄帝岐伯问对论医,“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奉行以人为本。医圣张仲景发出警世之语:“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侚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呼吁重视生命。唐代孙思邈曾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召唤救苦度厄。仁者爱人,以“仁”为核心的中国医学道德观,激励着旴江医家治病救人、无私奉献,并承前启后,言传身教,代代相袭,发扬光大。旴江医家传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美德,治病救人济世,修身养性积德,为后世树立了仁术仁心的光辉楷模。

6.1 倡导医患和谐 旴江医籍中有大量关于医德的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道德和医学伦理学发展增添了丰富的新内容,其中以明代龚信、龚廷贤父子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们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医学伦理道德的专篇论述,龚信代表著作《古今医鉴》中设《明医箴》和《庸医箴》专篇,用对比的方法提出对医生的道德规范。他要求明医做到“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惟期博济、不炫虚名、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等,尖锐批评庸医“妄自矜夸、以欺当世、炫奇立异、模糊处治、希图微利、误人性命”等不良行为。龚廷贤《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病家十要》、《人道至要》,《寿世保元》中《延年良箴》,《鲁府禁方》中的《延年廿箴》、《劝世百箴》等,精辟地论述了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的诸多问题,倡导和谐的医患关系,把对医生提出的医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具体化、条理化,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医德文献。

6.2 强调医德教化 李梴的《医学入门》是一本古代中医教科书,为了继承发扬优秀医德传统,特撰《习医规格》一文附于卷末,对习医者提出素质、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要求。认为“医司人命,非质实而无伪,性静而有恒,真知阴功之趣者,未可轻易以习医。”要求医生对待病人应敬重谨慎,诊病用药要潜心仔细,取索报酬应轻利仁廉,并列举了7种对患者“欺”的不道德行为,提出“不欺而已矣”的行业道德要求,认为“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愈昌。”把医德和医术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习医规格》是一篇医德教化的好教材,直至当今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6.3 订立医门戒律 喻嘉言自儒而禅,自禅而医。他认为医之为道,生死攸关,“医为人之司命,先奉大戒而人门,后乃尽破微细诸惑,始具活人手眼,而成其为大医”,“医为人之司命,不精则杀人”,鉴于当世之医,有恃聪明者,有守门庭者,有工邪僻者,心之不明,术之不明,以人之身命为尝试,酿患无穷。喻氏别出心裁,创新方法,借鉴佛教戒律,著《医门法律》拟定戒律近百条,以告诫警示后人遵守行医准则,防患于未然,免为医之过失。书中戒律醒目,语言犀利,既是当头棒喝,又启人心智。喻氏指出临床上存在的种种弊端,直言不讳地怒斥庸医“心粗识劣”、“不遵圣训”、“以病试手”、“不学无术”、“急于求售”、“文过饰非”、“欺人欺天”、“鲁莽粗疏”、“草草诊过”、“用药无据”、“临证模糊”、“率意妄施”、“以人之身命为尝试”、“以无师之术笼人”等等恶劣作风,从医德、医理、医术方面对医者提出行医准则,倡导明律行医,以防止医疗过失发生。喻氏拟医门戒律来警示和告诫医者,防止医疗错误,这是旴江医家传承与弘扬医德的又一创举。

7 结语

全面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

经验是发展创新的源泉与基础,创新是推动中医药 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地方医学是我国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旴江医家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发明创新,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知识和技术财富,也为我们树立了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加以发扬的治学楷模。传承创新是旴江医学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当代中医人必须学习与发扬的学术精神。我们既要保持中医药传统优势,又要与时俱进发明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和技术体系,努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续完)

[12]黄俊卿,韦贵康,李桂文.《世医得效方》对骨伤科正骨手法的贡献[J].广西中医药,1990,13(5):33-34.

[13]刘晓庄,杨卓寅.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骨伤科学术内容探讨[J].江西中医药,I993,24(2):15-17.

[14]徐春娟,陈荣,裴丽,等.旴江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 435-1 437.

[15]陈勇,孙晓波,张廷模.论《本草求真》对中药功效理论的贡献[J].四川中医,2005,23(6):5-6.

[16]齐云.论中药功效在明清的成熟[J].中医文献杂志,1997(3):14-16.

[17]梁孟昌,李国毅,李若彬,等.长春宝药理及547例临床观察[J].老年学杂志,1991,11(3):155-156

[18]陈朝元.胃病新药——胃得安[J].福建医药杂志,1984(2):17

[19]徐春娟,陈荣.《万病回春》与名方温清饮[J].中医文献杂志,2011,29(2):5-7.

[20]龚千锋,祝婧,周道根.樟树药帮的历史与特色[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27-28.

[21]梅开丰,上官贤,张祯祥.建昌帮饮片炮制风格简介[J].中药通报,1988,13(5):26-27.

猜你喜欢

旴江医家
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旴江医家陈自明痈疽证治经验简析
赣鄱中医文化之旴江医学电子资源的应用研究*
基于旴江医学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调查研究※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补中益气法辨治特色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旴江名医喻嘉言对肿瘤相关病的认识贡献分析
旴江名医龚廷贤肿瘤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鉴赏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